讀題西林壁有感

題西林壁是蘇軾寫的一首哲理詩,我們詩中解讀到什麼哲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題西林壁有感,一起來看看。

讀題西林壁有感篇1

你是一個大氣的詩人,充滿睿智,假象不能迷惑你的眼睛,不能阻擋你的思維。

山腳下,你放眼望去,眼前的廬山橫看是長滿了綠蔥的松樹和柏樹,樹上的鳥兒唱著美妙的歌兒,地上的動物們真實演繹著大自然的美麗與純樸。看著眼前的美景,你不禁心生感慨。不知不覺中,你又走到了廬山的另一邊,本想再感受一次這怡然的景色,眼前的一切卻讓你大失所望:山的這一面竟然是懸崖,“一毛不拔”的崖壁上岩石突兀不平,不時還有石頭滾落下來,天上的飛鳥似乎不敢靠近一步。這裡的荒涼比戈壁還有過之而不及。眼前巨大的反差不禁讓你產生了疑惑: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每個事物都有不同的兩面嗎?難道我心中的正義也有反面嗎?那么我所追求的一切也是錯誤的嗎?

萬思不得其解的你已沒有了遊覽的閒情,只能嘆息著離開了廬山。在返回的路上,一輪斜陽正在你前行的路上向你含笑,你不經意間回頭,卻發現身後的廬山卻已從兩面變成了一個整體,你猛然間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兩面性,我們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它,並且要放大我們智慧的目光,穿透一切假象,看到它最原始最真實的本質。

讀題西林壁有感篇2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還記得首次讀《題西林壁》應該是在國小吧,具體是幾年級記不得了。當時雖然經過老師的細心講解,但也還是有些似懂非懂,渾渾噩噩的過來了,沒多大體會。一路風雨兼程,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參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餘年光景,再次身臨其境,卻又感觸頗多。

開弓沒有回頭箭!是目標也好,是無奈也罷,過去既已成事實,就不可能回頭了。只是以後的路還很長,大丈夫應該有所作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個職業都是一個圍城,進來的想出去,還有更多的想擠進來!這恰恰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謀而合。你已經站在那個高度,你當然可以說那個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來,你的高度已經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思維方式!

讀題西林壁有感篇3

今天,我又研讀了一遍蘇軾的《題西林壁》,心中頗有一番感觸。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我在今天,又讀出了他新的內涵,新的韻味。

東坡先生身處廬山之中,四周層巒疊嶂,已辨別不出此刻究竟身處何處。四周的山巒變幻莫測,從各個方向呈現不同的景色。置身於造物者那無盡的藝術構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這世界幻化成他筆下的各種神造,波瀾壯闊,氣韻迭起。而人,在這其中,就如滄海一粟,或許功成名就,或許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蒼茫的人間,個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東坡先生一生風雲跌宕,但他的文學成就宛如一座豐碑。他那飄逸灑脫的文風,一如他的處世風格,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學家,看穿世事變遷。他說人對世界,應該是這樣的人生態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他已經忘卻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離於宇宙之外,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來觀察這世間。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學習壓力,生活壓力,與心之嚮往將我苦苦的纏繞,沉重的壓制著我那顆年輕飛揚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難免心情惆悵。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離出來啊。東坡先生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訴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世間,我們一定不能僅僅禁錮於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長遠。要站在超脫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後,想到自己的這番磨礪必將是為以後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那么也許我看到的就不是“遠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許,我看到的就會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