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讀後感

《題西林壁》說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聰明的你,讀出了這個意思了嗎?來幾篇讀後感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題西林壁》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題西林壁》讀後感篇一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注: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還記得首次讀《題西林壁》應該是在國小吧,具體是幾年級記不得了。當時雖然經過老師的細心講解,但也還是有些似懂非懂,[注: 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正。現形容糊裡糊塗,愚昧無知。]的過來了,沒多大體會。一路風雨兼程,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參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餘年光景,再次身臨其境,卻又感觸頗多。 

開弓沒有回頭箭!是目標也好,是無奈也罷,過去既已成事實,就不可能回頭了。只是以後的路還很長,大丈夫應該有所作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查找作文,就來任何一個職業都是一個圍城,進來的想出去,還有更多的想擠進來!這恰恰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注: 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你已經站在那個高度,你當然可以說那個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來,你的高度已經是

高不可攀[注: 攀:抓住高處的東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難以達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難接近。]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思維方式!

《題西林壁》讀後感篇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是三山五嶽的三山之一。那裡既有雄偉奇秀的山巒,又有氣勢磅礴猶如從天而降的瀑布,從古至今都是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宋朝的大文豪蘇軾遊覽了廬山後,寫下了這首詩。

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作者對廬山的讚美和驚嘆。詩句的意思是:不知道廬山真實的樣子,是因為人就在這山中。

現在,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說明一個道理:一個人看不清楚事情的整個面目,就是因為他身處在事情當中。

(摘自:西班牙歐華網 作者:林靖晧 馬德里華僑華人學校)

《題西林壁》讀後感篇三

餘慶國小 林瑋凡

這幾天,我學了一首詩,名叫——題西林壁,它是蘇軾寫的詩這首詩是描述廬山的景色,描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像山嶺,從側面看像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從高處看,從低處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知道廬山的真正樣子,因為人們站在這座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明白了看一個東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從各方面來看,不能只單純的看一個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