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寫得很仔細,且富有詩意。文章這么美,讀後感也得來幾篇美的來欣賞一番。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小石潭記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一

流水,像琴音一樣飄忽緲遠的流水聲;風,從背後吹來,無聲無息。輕輕地挽起衣袂,中間浮動著青草山花的馥郁…心仿佛已不在了,整個人就像在雲端里一樣。

真的很奇異,在柳宗元那清冷的意境裡,我竟然感覺到了少有的安靜和怡然,一點也沒有體會到他特立獨行的孤獨和寂寞。也許,他的時代和我離得太遙遠了,也許還沒有經歷過世間風雨的我難以體察那種滿腹感慨無人言說的心境。這其中的含義也許就像幽谷中一泓清而不見底的碧水,美麗卻又含蘊無窮。而我的心只能是天上的一朵雲彩,在這泓碧水清澈的表面上投下一個模糊而淺淡的影子,靜靜地待在那裡。我捉住了它的美麗,但只是那淺淺的一層,我沒有深入,也知道是不能。

但這層淺淺的美麗,對我來說也已經足夠,因為這正是我最喜歡的。美麗不必太過複雜,簡單背後那份慵懶的安適是對勞累過度的心靈最好的慰藉和報償。而審美的目的,不也是在愉悅中內心深處那種難得的安寧么?所以,這種“四面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寂靜,對於我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精神棲息之所,在這裡,不會有任何的喧囂來打擾。

或許人只有在身心完全的平靜里才能得到徹底的休息,養足了精神再投身使人疲備的塵世繁華。如果是這樣,我寧願長久地坐在那石潭邊,化身為一塊石頭或一縷藤蔓,天天對著滿山的清風,讓心融化人空靈若無的潭水,把那份超越了塵俗的寧靜保持到永恆。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二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沙”輕快的鏇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艷的色彩,不需要細緻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儘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於表面,而內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像,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著他,心底長久潛伏著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

於情於景,到處透露著淒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小石潭記讀後感篇三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無所依”用“空游”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游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著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淒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