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讀後感

你說你想變得更加有藝術感一點,那么來看看藝術的故事讀後感,可以受薰陶的喔。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藝術的故事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一

“藝術”是個遙遠而崇高的詞。每當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見“藝術”兩字,便畏懼般地匆匆避開,深怕自己如赤子的無知引來對其的褻瀆。在中國,藝術的發展自商周的青銅器墓室中的壁畫至高山流水的音樂翩翩優雅的舞蹈及唐煮宋點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們更多的是在追求對古時的悠遠的懷想而非致力於創造新鮮的血液。所以懷揣著一個中國夢的我總是夢想,在我的中國我們的中國里,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偉大藝術家,創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巔峰之作。

只因我在少時總是摒棄了對於藝術的親近的念頭,無論是童年時期的習畫或是書法,總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此此類不成愛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當我真誠地懷著強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書畫傑作或是身邊同齡人引以為傲的大筆一揮的作品,便又為以前的年幼無知後悔不已。身處中國,目光所及之處是遍地開花的書法國畫古玩。面對市場上充斥的良莠不齊的作品,如何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至關重要。

但是敲開藝術領域的大門是件極其艱難的事兒,因為你永遠也猜想不到這個圈子裡的都是些什麼物種。他們或孤僻或癲狂或神經質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藝術家們的獨有特色)。書房裡曾有摞成一刀的書畫冊,其中的仕女圖我到如今也沒看出有什麼稀罕勁兒。然而讀《藝術的故事》時我看見貢布里希說過:“事實上,左右我們對一幅畫的愛憎之情的往往是畫面上某個人物的表現方法。”這樣的一句話打消了我對古代美女們豐滿肥美的臉龐以及狹長細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產生的反感。

當第一遍拿起書粗粗翻過《藝術的故事》,意料之中地看到第七章《向東瞻望:伊斯蘭教國家,中國,2至13世紀》。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藝術史的發展理所應當地作為超前所在。但是在中國,藝術愈來愈作為高端高雅的象徵,旨在人們並不是能夠輕易地夠到藝術的被拔的很高的高度。前段時間我的舅舅為我帶來一幅噴漆畫。他在義大利街頭閒逛時看到一位街頭藝人在現場作畫銷售。他花了十歐元買下一幅瀑布畫並帶回中國。顯然在國外,藝術是件自由自在的事兒。藝人們可以無所畏懼生活來源,以自己的靈感及對藝術的熱愛而輕鬆地活著。國內鮮少能夠看到有誰能夠坐在街頭帶有藝術家的漫不經心隨意瀟灑的氣質售賣自己的作品。我看到的更多是流於形式的出現:那些梳著馬尾的男人們。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不是與藝術有關的男人都要留起長發以此驕傲地向世人告知“我是藝術家”。所以我想,中國的藝術要腳踏實地實實際際,以此來真正的在品質上提升自己的高度。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二

最先接觸這本書是一個藝術史的師兄推薦,他說,應該從藝術的角度去看看歷史。後來上了徐老師的課,終於下決心閱讀這本大部頭。其實我有點混亂的是《藝術的故事》這本書究竟是在中國藝術史這門課還是公共考古學這門課上徐老師推薦的呢?我記得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克里姆”時提到過這本書。說起這兩門課,總覺得老師在星期四晚上的課表情比較放鬆,在周五的課上,帶著些許疲憊。好吧,回到公共考古學,學習公共考古學有什麼用?首先我認為它有別於那些culture的課程。今天上了一個課,老師吐槽culture,認為中大在各種通識課程上加了個culture,希望學生們有點人文素養。公共考古學這么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作為娛樂的考古學,作為知識的考古學,作為表達的考古學”,我想我也很想像老師一樣問一句,我們這個時代的克里姆呢?不過,在老師給我們說了這么多個故事,然後自己回到家鄉走一趟之後,對待公共考古學,這一個“單一的、自上而下的、作為集體名詞的“公共”,作為教育、灌輸和宣傳手段的公共考古學。多元的、自下而上的、將集體視為個性鮮明的個人的組合的“公共”,作為表達和鬥爭的公共考古學”倒是有了“理論這東西說多無益。理論再精細,還是不能替代實踐。”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三

當我一個如此的門外漢在翻閱這部書的過程中,那過明或暗或書畫或雕刻以及貢布里希言語精闢深入人心的評價無時無刻不讓人有一種三步一跪三步一拜的匍匐朝聖之感。然而驚奇的是,我在合上尾頁的時刻豁然有了一種君臨天下之感。這種感覺我想同格雷諾耶製造出天堂氣味的香水,同三毛高坐在撒哈拉沙漠租來小屋的沙發上漠視一切是同樣的。我想到我要用藝術者的眼光看待這個我所生活了十六年的世界,我的雙眼不能再在塵世灰濛濛的污垢縫隙間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一切。“在入世中做著出世的夢。”我希望的目光能夠越過千年的塵囂穿透以光年為單位的距離,遠遠地眺望這整個,我所生活的平凡而偉大的世界。

前段時間在旅遊時翻過一本《從風景到人文風景20xx》的現代畫冊,其中一幅《神靈守護鯨魚》讓我感動得幾乎落淚。蒼茫浩瀚的深藍色大背景下,只有畫頁最下方偏右處有一頭與深藍色相襯成輝的潔白鯨魚。而在剩餘深藍色的海洋中,作者畫滿了淺藍帶白的鯨魚神靈,所有神靈或東或西,皆在為下方這頭可愛的鯨魚護航。我並沒有深層次地妄想著去了解作者此畫的意圖,我只是單純地一見鍾情。貢布里希沒有為我指出我這樣無端地被感動是否因為我對藝術還是充滿了虔誠的熱愛。

就在昨天下午我抱著 吉他聽老師給我放鋼琴版的《天空之城》。我熱淚盈眶地扭過頭去,聲音哽咽地讓老師暫停,繼而若無其事地回過頭來繼續自己的練習。不得不說音樂美在這本書中並沒有涉及,我想可能是音樂更多的需要的是耳朵的原因。有時藝術給我帕台農神廟的震驚感,其中根根巨柱頂天立地,音樂也是其中之一。好比聽柴小協會讓我不能自已,音樂就在那時倏的一聲在空中綻開一束煙火。

我想我愛藝術。這是人類畢生無法拒絕的一件事兒,你會自然而然地對其傾心傾心再傾心。我愛中國,在我的中國夢中我期盼中國藝術能夠茁壯發展。當隔著萬水千山遠遠眺望的高度被腳踏實地的一步又一步向上所取代時,不由地心懷感激。我感激《藝術的故事》,我感激貢布里希,我感激所有對藝術做出貢獻的人。我感激啊,沒有藝術便沒有如今的曼妙世界。

然而——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