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周國平散文有感

周國平散文給人一種平實感,讓人的心能夠靜下來。那讀者又有何感受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周國平散文有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篇一

哲學是周國平的專長,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盧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這些歷史上著名的先哲聖賢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談古道今,談笑風生。他的散文大都關乎哲學,有的內容儘管討論的不是哲學問題,但也飽含哲理,將哲學沉澱為文章的底色。其中討論最多的是諸如知識與智慧、生命與死亡、人生與自我、苦難與幸福之類的哲學命題。在《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中,周說:“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在他看來,哲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範疇和教條,而是關乎人的根本、探討人生的永恆問題、並散發著永恆魅力的詩。在他的筆下,些小瑣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題,觸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髮出宇宙的浩瀚無垠。他探索人生之謎、追問生命的價值,關懷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當今這個日趨實利、物慾橫流的時代,他的這種濟世品質和人文情懷顯得彌足珍貴。

談論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諱的問題,而他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鍾,因為思考死對於生命是有價值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對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徹,如此全面,如此真誠。文中在質疑了接受死亡的種種理由之後,他得出結論:“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進而能讓人“以超脫的態度對待人生的一切遭際”,“在必要的時候甘於退讓和獲得平靜。”顯然,作者並不是在這裡悲觀消極,而是為我們短暫的生命描摹出最後的底限,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我們的生命。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篇二

博學多才,深刻俊美,思辨清晰是我最直觀的感受。每讀一篇文章,總有那么些句子撬動心脈蹦跳不已,然後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來,一讀再讀,一品再品,猶如陳年好酒,純真的、醇香的、淳厚的、沉醉的……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沉睡的感覺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是周國平說的,也正是我閱讀他的某些感受。只是,自我體驗的單一,知識積澱的淺薄,思考角度的機械,我的思想少得可憐又可憐。但是,這些絲毫不影響我對此書的喜愛和痴迷。相反的,我更願意走進其中,以一份《閒適:享受生命本身》。

《等的滋味》是《詩人的執著和超脫》,《平淡的境界》是《習慣於失去》,《永遠未完成》的是《人不只屬於歷史》的撰寫。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我發現《世上本無奇蹟》,而且《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順著一條《侯家路》,我看見了《都市裡的外鄉人》,我看見了《臨終的蘇格拉底》,我看見了《哲學家和他的妻子》,我看見了《從一而終的女人》,我看見了《被廢黜的國王》……夜已深沉,心兒依然和作者《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我尋覓著《流浪者和他的影子》,我獨享著《文學的安靜》,我仰望著《白兔和月亮》,我見識著《名人和明星》,我醒悟著《愛情不風流》……為了《心疼這個家》,為了《救世和自救》,我願意讀《永恆的書》,我願意質疑《消費=享受?》,我願意以《勇氣證明信仰》,我更願意於《有所敬畏》中作出《抉擇》。是啊,我多么希望在《失去的歲月》中撈取《比成功更寶貴》的東西,在《困惑與坦然》中明白《沉默的價值》,在《詩人的花園》中彈奏《自我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論》中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在《人與書之間》《與上帝邂逅》,在《義與利之外》《探究存在之謎》,《在沉默中面對》《時光村落里的往事》……

曾記得“沉默是金”,今又得到了周國平的詮釋:“智者的沉默好似一口很深的泉源,從中汲出的語言之水也許很少,但滴滴晶瑩,必含有很深的智慧。”

本性好懷舊,所以喜歡這樣的話語:“有往事的人愛生命,對時光的流逝無比痛心。他們懷著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穀倉里。”

因自己是一個女人,當然更加的欣賞“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堅韌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旦被喚醒,世上就沒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難。”

一直習慣於單純,怯弱於周鏇,所以一見鍾情於它--“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喧譁的白晝過去了,世界重歸於寧靜。我坐在燈下,感到一種獨處的滿足。”這不正是自己的寫照嗎?

“我們永遠不能占有時間,時間卻掌握著我們的命運。在它寬大無邊的手掌里,我們短暫的一生同時呈現,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生和死、幸福和災禍早已記錄在案。”這不正是常常面對時間的追問和苦思嗎?

……

如此豐富深厚的內涵,如此絢爛芬芳的思想,如此抵達心靈的叩問,教我怎能不留連忘返呢?

令我驚異和欽佩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佳句,幾乎薈萃在這一本精選之中。蘇東坡、羅曼.羅蘭、拜倫、佛洛依德、尼采、愛默生……仿佛這些名人都是周國平的好朋友似的,在他的邀請下聚會在這裡,相談人生,相談愛情,相談婚姻,相談幸福,相談友誼,相談寫作,相談成功,相談女人……一直認為一個真正的作家、哲學家應該是博學多才的,應該是與歷史文化相通的,應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於創新的,應該是在悄然無聲中挽起了讀者的手臂輕舞飛揚於一個純粹的時空,或者一個繽紛的天地……很慶幸,我在《周國平散文精選》中,已經見識到了!

讀周國平散文有感篇三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周國平《安靜》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義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現在,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裡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展。

時常回頭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來,開啟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曾經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天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今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於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於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後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積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應該就不是形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天數著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一定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於發現這些點滴背後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於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恆,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現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