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讀後感1000字

《茶花女》講了彼此寬容與尊重的故事,不妨去看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茶花女》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

《茶花女》讀後感1000字篇一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了瑪麗·杜普萊西和阿爾芒·迪瓦爾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展現出了崇高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

總覺得有很多時間,可以讓彼此互相折磨,可是終究在離開時才醒悟,那些為了顏面的執著,愧對了多少個明天?

最近讀了一本小仲馬的不朽之作《茶花女》,書中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反而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和阿爾芒有著堅不可摧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顏面”,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了上流社會的犧牲品。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爾芒,阿爾芒已在暗中愛了她四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爾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便接受了阿爾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上流社會暗藏的骯髒與黑暗,她傾全部積蓄,與阿爾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爾芒的父親得知後大怒,要求兒子離開她,但發現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係。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爾芒父親的要求,給阿爾芒留了一封信,謊稱自己依然捨不得榮華富貴又做了別人的情婦,重回巴黎。阿爾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病情加劇,生命垂危。當阿爾芒得知真相後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對愛情無法實現的眷戀離開了人間。瑪格麗特的愛是無私的,是純粹的,比那些所謂的高等人偉大的多,也許是她的死使這段愛情真正沒有了瑕疵。

當愛情的遭遇世俗的侵蝕,有多少人會想著當初的心愿不放棄支撐? 當愛情遭遇金錢的燻烤,有多少人像當初一樣堅守諾言? 當愛情的遭遇誤會的風霜吹打,又有多少人願意不顧顏面冰釋前嫌? 那個沉浸在愛河裡的人,那個為愛義無反顧的人,或許永遠不知道誤會背後深藏的折磨。

“如果連你都不能讓我好起來來,叫大夫有什麼用?”

當我看到瑪格麗特在病床中含淚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不禁出現了年輕瘦弱的女子躺在病床上,對著心愛的人心中有無盡的苦楚卻說不出的悽慘。的確,這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次的成功,而是始終追隨著自己純潔的初心,在經歷了那么多社會的黑暗和折磨後,他還能義無反顧的去愛一個人,哪怕為他背負病痛的折磨和惡毒的罵名,可就是這樣偉大,純真的愛情卻依然敗給了世俗的黑暗。

所以,原諒那不夠仁慈的黑暗社會吧,不要讓任何不值得你入眼的骯髒耽誤了你追尋愛的腳步,你一定要相信,若是深愛入心,任何困難都不可以阻擋你們所追尋幸福。

《茶花女》讀後感1000字篇二

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的容顏帶來卻是無限的哀愁與無奈的悲劇。而妓女,特別是美麗而又有才情的妓女,在這條路上行走的更是艱苦。

比如杜十娘,情愁愛恨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思思,陳圓圓的命運也是令人感慨,令人無奈。而看過《茶花女》後,明白這樣的悲劇不僅僅在中國。

在世人的眼裡,一談到妓女似乎自然聯想到淫蕩,放縱,無恥之類的詞,認為她們出賣肉體為生,為人所不齒。然而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心酸故事,妓女也一樣。對《茶花女》,相信大多的讀者和我一樣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的,而最後留在不禁感慨紅顏多薄命啊。

縱觀瑪格麗特悲劇性的一身,愛情似乎還是那個永恆的主題。當阿爾芒有幸為瑪格麗特一生中繼那條寵物狗後第二個愛過的生物,天主卻無法接受這個妓女的懺悔,給她愛情的道路布滿了荊棘,最後還不忘給予致命一擊。但真正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的人又是誰?是阿爾芒的父親?不!他的駕臨也只是暴風雨前的雷聲。真正的兇手就是阿爾芒他本人。是他將猜忌的閃電直擊瑪格麗特的心臟,是他將侮蔑的暴雨打在瑪格麗特的心裡。

他對瑪格麗特感情的懷疑導致了這場悲劇。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說:“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著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阿爾芒的虛榮心,也就是對巴黎名妓的占有欲望超出他對瑪格麗特本身的愛時,也早已為結局埋下了伏筆。他始終把瑪格麗特當作妓女,而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如果妓女的烙印不在阿爾芒眼中抹去,那么愛情也只是風花雪夜下飄揚的誓言,太陽一出來,就蒸發了。這也是瑪格麗特等人的悲哀吧,杜十娘何嘗不是因此而縱然跳入江中。

也許這就是妓女的無奈吧,難得遇見一個動心之人,為他無怨的付出,為他無私的奉獻,為他甘願忍受痛苦,但是換來的卻是誤解,如一把利劍直接刺中心臟,而她只能無語凝咽。愁也罷,恨也罷,這就是瑪格麗特可歌可泣的愛情。她的愛遠比一座貞節牌坊更崇高,更何況牌坊有時只是標榜和束縛,而這位妓女的愛情卻是熱情,純潔,真摯,奔放。所以看夠了虛情假意,歷經了人情冷暖的妓女,一旦動情,比他人更看重愛情,也更渴望愛情,即使出賣肉體,但只要不出賣靈魂,一樣可以擁有高尚的愛情。這就是愛的偉大吧,不論地位尊卑,財富多少,只要有顆真誠的心它就會無私的接納,也許這比天主教更神聖吧。愛情的國度里沒有妓女,可惜阿爾芒不明白,而當他明白時也已經太晚。

花魁是幸運的,她遇上的是淳樸的賣油郎。而茶花女的悲劇是她愛上的是阿爾芒吧,或許沒有什麼對與錯,我只能再次感慨一聲,紅顏薄命!

《茶花女》讀後感1000字篇三

第一次看到《茶花女》這本書的時候,是在書店。黃色的書面吸引了我的眼球,封面印有一位氣質非凡,優雅的女人。後來,我才知道,她就是這本小說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貧困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便開始了她的賣笑生涯。因為她的花容月貌,深得貴族公子的寵愛。瑪格麗特每一天的裝扮,少不了一束茶花作為裝飾,“茶花女”因此得名。

唯一一個讓“茶花女”愛的死去活來的即是阿芒,而故事的結局卻不乏悲劇色彩。

當書看到一半,總覺得導致悲劇結尾的導火索是阿芒的父親,是他認為瑪格麗特這種風流女子不配得到幸福而請求她離開他的兒子,才將兩個相愛的人活活地拆開。

漸漸地,我覺得,阿芒的虛榮心、占有欲比愛瑪格麗特的份量還要多。當瑪格麗特應阿芒父親的要求寫給阿芒分手信後,阿芒就否定了瑪格麗特對他的感情,拋棄了對他的一切應有的信任;當再一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的時候,阿芒想到的是無止境的報復、猜疑。或許他要的只是擁有名妓的虛榮罷了,如同瑪格麗特怒斥阿芒時所說的那樣:“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情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的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深根蒂固了。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成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這又讓我想起為何阿芒已經拿到律師資格之後,拋棄所要追求的事業,暫且在巴黎過著懶散風流的生活,與風流女子來往。

一切,都是虛榮心在作怪。這又讓我想起了《項鍊》的主人公馬蒂爾德夫人,因為一時的虛榮心,向自己的富人朋友借了一根項鍊參加宴會,結果卻把項鍊弄丟了。為了償還那借來的項鍊,馬蒂爾德用了十年的時間還清買項鍊的債務,最後得知那只是一串假項鍊,那個時候,馬蒂爾德什麼也沒有了。

虛榮,這又要歸咎於當時法國資本主義冷漠拜金的社會現象。書中有這么一句話:“他們會交換幾句對死者的回憶,然後他們的生活又會一如既往,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甚至誰有沒有灑下一滴同情的眼淚。”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虛偽表露無遺。

再一次看《茶花女》這個題目,茶花,美麗、高雅。茶花女瑪格麗特的命運也似乎是如此,她也平凡,心如紙般純潔,出淤泥而不染。沒有一個人會想走上妓女這條悲劇之路,對於瑪格麗特,我們應該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寬恕並理解整這個靈魂。

瑪格麗特就像那一朵靜謐的茶花。她因為茶花而得名,也因這個名字而出名,無論在愛情還是在生活中她擁有著茶花的品質但是依舊和茶花一樣有凋零的那一刻。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讀懂這位茶花女的心,因為在那樣的社會中生活太久了,階級觀念太重了,都麻木了……

而現在的我們,所要做的,只要像茶花女一樣,保持一顆純潔的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