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讀後感

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大家對這篇課文的看法是什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范進中舉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范進中舉讀後感篇一

范進就是這樣一個被八股文殘害的人。他聽聞自己中舉,卻發了瘋了,拍手、大笑,頭髮散亂,滿臉污泥,一身的水,想像起他那副狼狽的樣子,忽然覺得他有點可憐。家境貧寒,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這都怨那罪惡的封建制度,它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范進在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真是不能相比較。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范進中舉的訊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

張鄉紳來恭賀范進中舉時,倆人彼此間不斷說客套話,張鄉紳還給范進送銀子,說甚么“年誼世好”實際是為了拉攏和范進的關係。從他假惺惺的語言便可看出他的虛偽。除了虛偽,我覺得他還是個道貌岸然之輩范進沒中舉之前,他家人“已是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也不見張鄉紳派人問候、送米甚么的。而當這天早上,范進中舉後,才過了多久,張鄉紳便得知了訊息,火速趕來套關係,又送房子又送銀兩。也許張鄉紳本來就空著這么一所房子,就等著童生中舉,然後馬上去拉攏親近。所以在恭賀范進時,才會馬上提出讓他們搬進自家空房。可見他的奸猾勢利。

范進中舉讀後感篇二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後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范進中舉讀後感篇三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裡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裡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么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