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讀後感600字

《家》這本書中巴金用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巴金的家讀後感600字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讀《家》讀後感600字

第一次讀巴金的《家》,百感交集。為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十分惋惜,萬分無奈。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三兄弟中雖然對覺民的描寫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堅定所感動。他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為家裡的第一個“叛徒”離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堅定,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的人生觀。是清晰的人生觀支持他、鼓勵他與封建大家庭頑強的鬥爭下去。對比之下我覺得大哥覺新就是一個不太清楚自己目標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所以在面對取捨的時候顯得很是糊塗。他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棄了與梅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只能在梅的屍首前吐露心聲。他放棄了瑞珏對他的信任,選擇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終讓瑞珏淒涼的離去。是他的猶豫將本應屬於她的幸福帶走了。

體會之二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鬥志,要有努力。就拿覺慧來說,從我個人眼光來看,他與鳴鳳的悲劇收場與他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覺慧)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的確忘記了鳴鳳,但是回到沙漠一樣的家裡,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愛情事業都想要,哪一個也不想犧牲一點,又沒有做好統籌兼顧的工作,最後只能是斷送了愛情。而覺新軟弱的性格更是鮮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壓得喘不過氣,卻沒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協,最終換來的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輩子的痛苦。

巴金家讀後感600字

很久沒有讀書了,很有沒有讀一本紙質書籍了,很久沒有讀一本紙質的名著書籍了。隨著生活的循規蹈矩,隨著理想的淡化,隨著奮鬥的缺失,心也逐漸蒼老了,人也已經懶散墮落了。讀一本書仿佛也不如看一會電視、上一會網感覺更愜意一些了,此心此意下,斷斷續續地看完《家》這本書。

就這本書的給我的第一感覺,思想是赤裸裸地、叛逆的,文筆是文藝氣息很濃的,總讓我有種不自覺的感覺,感覺書中充滿了青澀。後來得知是巴金老先生二十七時作品,寫作手法當然也和當時的時代特色有關。我理解書的內容大都是對舊的封建家族、封建舊思想進了批判,書中覺慧對舊勢力的抗爭與覺新的順從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度。

那曾經封建舊家族壓力就有如此的巨大,作為當代的我在讀該書前是不曾了解的,幸好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時代畢竟是在不斷的進步當中。然而,就現在而言,婚姻生活中來自家族的壓力也並非完全杜絕,來看家庭地、社會地壓力的依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前天剛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說是一對新人剛結婚五天,新娘便割腕自殺身亡,原因是男方在婚前已經買了車房,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給了女方十五萬財禮,女方父母也承諾婚後嫁汝返還,結果婚後女方父母不想返還,想留給自己將來的兒子做結婚等費用,在此情況下,新娘面對父母的失信及男方的追討,為了區區十五萬元,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了結此生。這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悲劇,“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就現在而言,家族、家庭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多少有緣人因為家庭的因由而未能牽手。

書中也多少寫到了許多對軍政府的黑暗、社會的腐朽,報社的被禁,理髮的被批,思想無法解放,人權無法獲得,時到如今我們究竟進步了多少呢?

書中覺慧的叛逆很容易讓我想起上初高中對學習及家長壓力的叛逆,雖然我們為的目標不一樣,我的目的也不宏大,但是有幾分象書中的那種心理-不服從。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工作,融入了社會,有了孩子,激情也少了,思想也固化了,不知在將來,兒子是不是象我之前的逆反一樣對抗著我,我是不是也會象許多無奈的父母一樣,只是一味地管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