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讀後感7篇

《三國志》行文簡明、乾淨。它常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志讀後感,字數在600字、700字、900字、1000字、1400字左右,共7篇。

三國志讀後感600字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群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並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的那么陰險狡詐,和《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反而,他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關羽上次戰敗,不僅與劉備走散,還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擺出大量的好處請求關於能歸降於他,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過了幾天關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見後,非但沒有派兵去將關羽追回來,發呢讓他去找劉備,可見他是一個惜才且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亡,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君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諸葛亮,他一心為劉備出謀,使得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起來。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後主劉禪繼位。可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輔佐劉禪,才總算穩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的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三國時將士廝殺的情景——那是一個真正的三國!

三國志讀後感600字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後,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並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於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後,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後,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么能強大,於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占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後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度。

三國志讀後感700字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於赤壁。此後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後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麼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麼?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國小。

三國志讀後感700字

關羽這樣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之人在《三國志》中也算是一大亮點。從桃園結義到敗走麥城,處處體現英勇無畏、有情有義之豪情,在蜀國真的是個奇才。

“吾極之曹公待我厚”《三國志》中這樣說,突出表達關羽對曹操的感激之情,雖是敵,但仍對曹操心存愛戴與感謝。也許顏良、文丑就因此被關羽所殺吧!但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永不忘劉備是結義的大哥,不肯背叛劉備,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終究沒留住關羽的腳步。在萬般無奈之下,關羽選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讓關羽在後人的眼裡增添了幾分“重情義”。如此看來,關羽是懂得回報的英雄。

可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少了幾分義氣。朋友之間多了些許隱瞞,關雲長式的人物已經十分罕見。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級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樓梯里打鬧,從而將一名小同學撞了個滿懷。小同學踉踉蹌蹌頭碰在了牆上,起了個大包。然而當老師問起時,只見兩個打鬧的同學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後,滿臉怒氣;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動,臉上已泛起了紅暈。“我和他在樓道玩,他無緣無故踢了我一腳,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學“。那位滿臉怒氣的同學先開了口,語音落落大方,好似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另一位聽道,忙辯護道:“是你先打我的”!滿臉怒氣的男生聽後,更加不顧同學情誼,伸出手指著與他情同手足的夥伴說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還狡辯。”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這件小事上,早已灰飛煙滅。望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辯,我深深的嘆氣,怎與關雲長相比,現代的情變淡了,義變淺了。

合上《三國志》,一些小精靈般的思緒飄入我的腦海,時代在發展,我們少年兒童更要像關羽那樣有情有義,互相幫助、樂於助人、懂得回報、感恩,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少年!

三國志讀後感900字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朝歷代之必然之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東漢末年,皇帝接連昏庸無道。導致天下群雄並起,割據天下。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

——這是來自蜀、魏、晉之外中立方人士對諸葛亮的客觀評價!諸葛亮,字孔明,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受劉備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其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變而為無往不勝。實乃為一大忠臣,受劉備白帝城託孤,致死以統一中原還於舊都為己任,卻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你一生真實的寫照,《出師表》兩篇正如陸游稱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你的赤膽忠心,你的神機妙算,歷史更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一代梟雄,卻被三國演義誤導成為一個小人,實則不然。但我卻認為他不僅不是一個小人反而應該是真英雄,真豪傑。其實在為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皇,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實行囤田對農業生產恢復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曹操在文學方面亦有所作為,善於以詩歌抒寫政治理想和抱負,雄心壯志,詩中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之隕,也是無可奈何。但是他對歷史的貢獻確實不容忽視的。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在我看來,你結束了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使中國北方人民得以安定,歷史為你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三國君主——劉備,孫權,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樓,榮華富貴稍縱即逝,功名,名利,權利,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國,風光一時,名垂千古。

三國志讀後感10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近日都在讀三國,看的有點不知所措。記得小時候也讀過,但當時怎么會知道裡面的意思,只不過知道裡面的一些典故,還有象古代書生一樣的尋章摘句,以求能在寫作文的時候賣弄一下,讓我的老師同學們誇耀自己一番,得到一點欽佩之情。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本來不喜歡看戰爭故事的我,突然由於易中天老師和央視的輪番轟炸,我突然來了興趣,重新捧起讀起來。

看書的過程也是一個釋疑和解惑的過程,本來我對諸葛亮充滿了偏見,聽信了毛澤東的一句話,諸葛一生謹慎;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諸葛軍師,他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人,創造了很多軍事上的奇蹟,如八卦圖,木牛流馬,還有很多深謀遠慮的軍事戰略,這些對於奉行仁義只會示弱的劉備來說,是諸葛亮讓他能夠三足鼎立而居起一,為什麼這樣說,大家只要看看他為了關羽之死,就要大起傾國之兵而伐吳,為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義,不聽任何人的意見,更不用說總結經驗制定戰略,終被陸遜不費吹灰之力而置於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劉備在軍事上與政治上較曹操差的太遠,所以他的勝利可以說大部分是有了諸葛亮。

讀三國,同時也看到了性格決定了命運,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一介草民,張飛真是厲害,有勇有謀,但是他有缺點,而且是致命的缺點,就是視手下如糞土不如,最終他被自己的手下輕割頭顱。關羽也是厲害,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無人能及,最終因為輕敵而敗在陸遜之手。由此可見,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別人。

為什麼諸葛亮可以戰到最後,我想他的謹慎幫助了他,如果打不贏,何苦拿著腦袋去拼?試問曹操出征幾次又勝過幾回?但是他過的比誰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認為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稱帝而他自己不乾而已!想到現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見,但也是幾番成敗!想當年鄧小平說過"摸著石頭過河"是讓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接踵不斷,暴富後面帶來的問題是什麼,貧困帶來的又是什麼,人們現在不相信政府,安居樂業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著迷霧,都感覺不到自己的未來,時刻怕下一個衝擊的是自己,所以現在房地產大盛其道,無予爭鋒!

其實,現在的人們根本沒必要去做無畏的煩惱,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沒必要為現前的煩惱遮住了雙眼,人的一生,成敗只是一瞬,獲得一個好心情,有一個健康美滿的人生也許就是上天賜予的快意。

三國志讀後感1400字

呼…花了將近一年終於將《三國志》讀完了,其實三國真正的歷史根本沒羅貫中寫得那么好,什麼關羽斬文丑顏良,過五關斬六將,什麼張飛氣吞長坂,三英戰呂布等等英雄事跡全是虛構而已。三國志講述了真正的三國歷史。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涼州人:馬騰、錦馬超;孫家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以及被世人所稱的飛將軍呂布……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土,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文臣武將,為什麼最終是司馬家族一統九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朝代—晉,那是因為能與之爭鋒的英雄豪傑都已去世,不然就是還沒世。

有一些人不會過早死去,那他們又為何過早死去呢,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他們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袁紹官渡之戰不聽沮授、田豐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溜虛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後兒子們不僅不團結,還勾心鬥角,相互爭權奪勢,最終一手打下來的江山被曹操占領,其實如果袁紹當初聽沮授的意見,不把自己的荊、青、並、幽四州分別交給自己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自己坐鎮鄴城的話,就不會有那種悲慘的結局了;再說劉表,其實劉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劉表只適合在治世,而不適合在亂世,三國就是一個亂世,所以他的結局就可想而知。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傑義士集結於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登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後,兒子劉琮也不戰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領土,就白白拱手相讓給曹操,並且兒子、妻子則被毒死;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萬人敵呂布殺死;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亂世就只好當奸雄了,其實曹操最初也想當能臣,但是報國無門,只好當奸雄了,如果說曹操是大漢的滅亡者不如說是大漢的繼承者。雖然自己在世時能駕馭自己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嘔心瀝血打下來的江山就落入司馬家族手中;劉備在百姓眼裡是仁義的化身,其實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真的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他不僅奸詐還十分狠心,把自己的義子劉封毫不留情的殺死,俗話說人無完人,一代梟雄劉備也有缺點,就是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的,那是因為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後沒出息的昏庸無能的君主劉禪直接棄城而降,諾大一個蜀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為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為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於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的統治: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