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悲慘世界的讀後感800字

大家看過《悲慘世界》這部小說,這本書反映了當時法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那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這部小說的讀後感8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800]

今天終於看完了《悲慘世界》,心中感慨萬千,激動不已,但卻不知如何表達我的心情。從前,我只知道這是世界名著,是雨果的作品,也有過幾次想嘗試閱讀,可是看到厚厚的四大本我就動搖了,終於我還是強迫自己認真閱讀,想不到我還真得入迷了,不知不覺,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個19世紀的法國了。這不愧是世界名著,它的美是由內而外的,越靠近就越理解,就越愛不釋手。

主人公讓。瓦爾讓曾經說過:“昔日,為了生存,我偷過一塊麵包;今天為了生存,我不願意盜竊一個名字。”這是主人公悲慘的命運和崇高的人格。為了姐姐的孩子們活下來,不得已他偷了一塊麵包,卻被判為“夜間盜竊民宅”被送上法庭,做了20xx年的苦役。在這20xx年裡,他的靈魂上升了,也下降了,正如作者所說:“陽光從一側進去了,黑暗也從另一側進去了。”偷了幾次東西後,得到主教的感化和教誨,他開始行善,以馬德蘭的名字救災濟貧,造福人民,撫養珂賽特健康成長,原諒沙威,救過馬利尤斯……這一切好事都掩蓋了真實的自己——讓。瓦爾讓。

或許博愛才是《悲慘世界》的主旨,一個容忍貧窮的社會,一個容許地獄的宗教,一個容許戰爭的人類,這真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讓。瓦爾讓因偷盜被判刑20xx年的悲慘命運,芳婷因貧困孤寂而扔下孤女淪落風塵的悲劇,調皮機靈無家可歸的少年加弗洛什的犧牲……這一切的悲劇都與這個悲慘的社會息息相關。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裡,愛就如同冬夜裡的一個暖爐,溫暖冰凍的心。讓。瓦爾讓對珂賽特有愛,才會使得珂賽特純潔美麗的如百合花。芳婷為了給養他鄉的女兒,賣掉了自己漂亮的門牙,賣掉了自己美麗的頭髮,到最後,竟然賣了自己的身體和尊嚴,這種愛令人肅然起敬。

他把馬呂斯從死亡絕地救出,並向馬呂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而遭至誤解,從而一個人孤獨的承受痛苦 和屈辱。幸好,作者做了巧妙的安排,在冉阿讓生命將要走向終點時,馬呂斯得知事情真相後和珂賽特及時出現在老人的面前,讓老人在愛的守護下從從容容地走完了最後一程。

自己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往往都是食而不知其味,但這本書讀後收穫甚多,因此就留個紀念吧!19世紀法國的世界是悲慘的,但有像主人公讓。瓦爾讓那樣撒播愛的人,因此,悲慘就會過去。今天,我們的世界是美好的,博愛更是我們的信念。

世間萬物,有生有滅,輪迴不息;

人世百態,有哭有笑,才是人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里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背著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拐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里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里尤斯,因為馬里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伙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么無私,多么寬容,多么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裡曾經因飢餓偷麵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里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800字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主要以法國大革命時期小說背景,以經典歷史事件和歷史建築補充文章內容,以冉阿讓由惡變善,貴族子嗣馬呂斯的愛情故事為線索,生動形象的揭露了法國舊社會的極度不公,下層人民生活的黑暗和艱難。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是一名為兄弟偷竊而獲五年徒刑後有多次越獄失敗才服刑20xx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之後他就決定報復這個社會。但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回,但大主教並沒有以牙還牙,反而幫他圓場並送他一對銀燭台。因此他被感化。幾年後,憑他的努力,他改換身份並在一座濱海小城當上市長,並讓其城市變得繁榮富強,且因此威名遠揚。這時,他認識一名貧苦的女工,元幫她擺脫困境,並救回他女兒但黑心的德納第再三推託敲詐,時間遭到延遲。但是,在一切發展順利時,他經他服役時的監獄長及現在的手下沙威得知,有一名可憐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歷經許久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決定去拯救那個可憐的人。但也因此服刑。不過,在苦役期間,他詐死,並成功從德納第手中領回珂賽特。數年後,進步貴簇青年馬呂斯愛上了長大的珂賽特。但悲劇再次重演,德納第綁架了冉阿讓,而馬呂斯就在一旁,然而德納第正是馬呂斯父親的恩人,他陷入抉擇之中。最終,他用妙計救下冉阿讓,而德納第則被抓。

在第二部中,馬呂斯與柯賽特相識並相愛,而後來馬呂斯又因冉阿讓受到威脅舉家搬遷至英國,將無法再見珂賽特,才加上向外公求援失敗,悲痛欲絕,因此參加街壘,並且成為頭領。冉阿讓得知訊息後,也趕來參加。隨後經過激烈的戰鬥,街壘被攻破,馬呂斯的朋友集體戰死,但是馬呂斯被冉阿讓救下,隨即轉移到外公家。最終外公回心轉意,接納珂賽特,兩人最終結婚。冉阿讓為他們獻出積蓄。可惜的是,不久他撒手人間。

整部小說環環相扣,規劃整齊,敘事明晰。通過描寫馬呂斯對拿破崙和他父親彭眉胥的無比崇敬,抒發他對法國革命家的讚揚。同時,作者也描寫了由無盡的苦難和貧困造就成的喪失人性的惡棍。他們為了生存拋棄了尊嚴,為了金錢可以討好任何人;也拋棄了兒女,完全將自己的兒女視為累贅;更失去了人格,如野獸般地咆哮,為利益不惜一切。這正是法國黑暗舊社會的真實寫照。

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有富裕就注定有貧困。作者藉此書就是表達不公黑暗的封建王朝終究會敗落,人類應敢於進步:“人類總是在進步的,而流血的就是革命。”既然生在這世界,我們就要不斷超越自己,建造和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