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200字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屬於傳統蒙學讀物中面世較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種讀物,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200字,僅供參考。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1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中的貴端和慈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貴端是指以端莊為貴,慈的意思是指仁慈,我再來鞏固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吧。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待家中的婢女僕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在生活中,你在寫字,同桌不小心靠了一下你的胳膊,你會在本子上畫一條斜線,只得撕掉重寫,你會非常生氣,並找一個時機故意靠他一下,這樣你們就會產生矛盾,對誰都沒好處,從今以後,我們要學會寬厚待人,學會容忍。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2

在我們上國小開始,我們就開了國學課,第一冊國學書的內容就是弟子規。我小的時候也知道弟子規,但內容不是很理解。自從學了這門課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像有好幾次爸爸教訓我的時候,我都對他說的很不以為然,感覺他說的不對。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我就臉紅了起來。還有每次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已經開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細細品味,認真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3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4

這個假期我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性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

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護在身邊,湯藥要自己先嘗,然後再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招呼,以免父母牽掛。

它讓我明白了細心是由專心和認真組成的。取得好成績也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才能再次取得好成績。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這本書,不要辜負作者的一苦心。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5

這一陣子,我們一直都在背《弟子規》。裡面有不少的真理,簡直可以說是經典之作,但是再偉大的東西也有不對的地方。

我認為它裡面有很大部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這裡,前兩個可以說是正常的,應該的。可是,最不怎么樣的就是:過猶待,百步余。大家都知道,當今社會,節奏比較快,時間非常寶貴,但“弟子規”就有這個問題:路上看到老年人必須看著他走遠,而且必須看年長的人消失在地平線上,才可以行動。這么一來不就亂了嗎!我不管古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絕對知道:這樣的規則在現代世界,就是不適用。可我還要記住一點,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還可以……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6

讀了弟子規後,使我深受教誨。今天我要踐行弟子規。

吃午飯時,我看見媽媽還站著,我就想到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不應先坐下;長輩坐定後,允許我們坐才可以坐下。於是,我等媽媽坐下,對我說:“坐下吃飯吧!”我才坐下。

開始吃飯了,我想到了“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飲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適可而止,不要吃過量。我就把蔬菜、土豆和肉都夾在了碗裡,吃飽了,我就把碗筷都收拾好,端進了廚房。

晚上睡覺時,我換上睡衣,我想起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到污穢。”帽子和衣服應當房子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我就把我的衣服全放在了床頭的凳子上,準備睡覺。

今天我收穫不小,學習又踐行了弟子規,很開心。

弟子規讀後感200字篇7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屬於傳統蒙學讀物中面世較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種讀物,這本書分“入則孝”,“出則 弟”,“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幾個部分,特別講親職教育和生活教育。

學了《弟子規》,我學到了先做到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互敬互愛,日常語言行為要小心謹慎,對人要有誠信。我也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要有禮貌,多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要養成好的習慣,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不在背後議論別人,談論別人的缺點。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和待人的禮節,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