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沙拉的獅子》讀後感

從知道這本書到看完它,也隔著將近半年的時間。

學期初,有一天在圖書館找資料,正在用電腦的目錄檢索。也是三心二意之人,正事沒辦好,就趕著輸入“村上春樹”四個字,看看新學期有無添置他的新書,然後就看到了今年6月份出版的這本《愛吃沙拉的獅子》。於是記下索書號,直奔二樓日本文學的書架。

後來的某次,途徑中大,看到一家新華書店。這裡之前一片荒蕪,除了中大本校的學生,少有人經過,只有郵政儲蓄和理髮店這類生活必需的店種。這個店面更是空空落落三年,只在門口寫著“新華書店”四個字。和印象中的新華書店不同,它不是規規矩矩,天花板永遠掛著白熾燈的新華書店,它有鵝黃色的燈光,有吧檯,穿著黑色圍裙正在鼓搗著咖啡的員工,有小的大的沙發,有各種文藝手信。與其說是新華書店,不如說是現下流行的洋溢著咖啡館味道的書吧。我不禁疑惑道它為何不另取新名,比如“蘇格拉底與貓”之類的名字,何苦“掛羊頭賣狗肉”。帶著糾結的情感,我走進了這家書店。有個展示架上擺了很多村上的書,巧的是,剛好有本拆封了的《愛吃沙拉的獅子》。(拆封試讀應該算是世上少數幾件能讓人由心底感激的事情吧。)翻了幾頁,內容很有趣。回學校後,馬上上網訂了一本。

書送來之後,就一直保持著未拆封狀態,放在書堆里。直到兩個月後,才又想起來,開始閱讀。

都是選擇夜深後,大家都睡著了,才開著檯燈,慢慢翻看。遇著喜歡的句子,再做摘抄。

這本是散文。村上春樹寫過很多小說,總的來說,小說所構建的世界都是較為嚴肅的。散文不然,更多的是他的生活隨感。讓人看到與他小說世界不同的他私下生活的另一面。

書不厚。除去前言和後記,本書共有52篇文字。看兩個晚上可以看完。和以往的村上Radio一樣,都是寫的一些村上春樹的生活感悟。看了幾篇,語氣輕鬆自在。

書里有說到他的高中時代,大學時代,出國訪問的時候,在家的生活,平日裡經常去的店鋪,他的工作室,還有馬拉松。他不按時間順序做編排,都是想到哪裡就順勢寫下去。

寫作者對生活總是較為敏感的。而動物對於人也有一種天生的辨別能力。他們只需嗅一嗅,再瞅你幾眼,就能感覺到每個人的不同之處,與他們氣場和或不和。

先說獅子吧。

村上在一個冰冷的晚秋午後,去了美泉宮動物園(位於維也納)。在那裡,他和一隻母獅子隔著一堵透明的牆壁,久久相對無言。他想說是不是東洋小說家(指的他)身上有某種吸引母獅子芳心的東西。回到賓館後,他還念著這事,對著鏡子細細端詳他的臉,看了許久,也只覺得自己實在是平凡無奇,真不知道母獅子究竟想從他身上尋找什麼。一想到他在賓館裡愁眉不展的樣子,就覺得很好玩。大家都把動物當動物,只有他認真地把獅子當成一個信息源,還懊惱自己功力不夠,抓不到母獅子所要傳遞給他的信息。

再說彼得貓吧。

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樹在寫《且聽風吟》之前,開了一家爵士酒吧,叫做彼得貓。廣州有個文質彬彬但又有點古怪的大叔,也取了同樣一個名字,還開了一家全世界最小的二手書店——“彼得貓·古本店“,出售最多的是日文書和雜誌。

上大學的村上春樹,當時住在三鷹(三鷹市位於東京都中部,原為德川諸侯的鷹場,市內有東京大學)。有一天夜裡打工回家的村上遇到了一隻小貓,他喊它,小貓就一路跟著他回了家,成了他的室友。他並沒有特地給它起名字,只是有天聽廣播,有隻叫彼得的小貓失蹤了。”世上既有去向不明的貓兒,也有隨緣落戶的貓兒。“於是,無名小貓咪就變成了貓咪彼得。

彼得後來因為他的放養”政策“而長成一隻很野性的雄貓。雖說經常把村上春樹抓得鮮血直流,但爺倆投緣,也一起生活了很多年,這隻叫做彼得的貓在他的其他書里也時常出現。在他十分年輕,憂愁不斷的那段時間裡,小貓彼得陪他度過了一段十分溫柔且親密的時光。諸如此類的時光,不僅在當下,更在他往後幾十年不總是順遂的生活中,一直支撐著他。

村上春樹對自己一直都有很清楚的認知。他形容自己年輕的時候,“一面讀著亨利·米勒,或阿貝爾·加繆,一面吞雲吐霧,獨自一人聽著爵士LP,是個有點乖僻的高中生。”

他不是那類愛好社交的人,大多數時候,他更愛自己獨處。總能徹夜長談的朋友在他這裡似乎很少見,但也不乏一些在特殊時間出現的特殊的人。在書中,他寫過一個這樣夜晚:

“念高中時,我半夜(大概)正在伏案學習,只聽玻璃窗上咯噔一聲,砸來一粒小石子。向窗外看去,念高中時,我半夜(大概)正在伏案學習,只聽玻璃窗上咯噔一聲,砸來一粒小石子。向窗外看去,只見朋友正朝我揮手。‘去不去海邊燒篝火?’這么說,我便跟著他一起走到海邊,然後撿來許多浮木,點上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話要說,兩個人只是在沙灘上一連好幾個小時凝望著那篝火。那時候,兵庫縣蘆屋市還有美麗的天然沙灘,一連幾小時望著篝火也不覺得膩。

回想到這裡,村上君興許是感慨了,“遺憾的是,有那么多閒暇的日子在尋常的人生中並不長久,為了消磨時間與我交往的人越來越少了。”

(網友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