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兩則讀後感

故事兩則其中有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不妨讀一讀,然後與大家分享閱讀體會。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故事兩則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故事兩則讀後感篇一

《加了一句話》這篇故事。講的是一位在巴黎街頭乞討老婦人身旁立著一塊木牌:“我什麼也看不見!”結果乞討一天什麼也沒有得到。而一位詩人只在木牌的那行字前加了一句話:“春天到了”。第二天,人們紛紛掏出銅幣送給了她。

“春天到了,我什麼也看不見!”看了這句話,我的心中感觸很多。是啊,春天多么美好,可是對雙目失明的老婦人來說,仍然是一片漆黑。何況是一位貧困交加,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呢!詩人的語言,用美好襯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詩人的幫助表現了詩人語言的魅力和他善良的心。

《我們一起消滅法西斯》這篇故事講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周恩來在招待外賓品嘗中國菜餚時,上來一道湯,冬筍在湯里一翻身恰巧成了法西斯的標誌。貴賓大吃一驚,周神態自若地說:“這不是法西斯標誌,而是我國傳統圖案,叫 ‘萬’字,象徵‘福壽綿長’,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誌也沒關係嘛!我們一起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

一個意想不到的被動場面,周只用了三言兩語化解了尷尬,宴會的氣氛更加活躍了,表現了他的智慧和幽默以及沉著、冷靜,遇事不亂的品質。

《故事兩則》讓我進一步體會語言的魅力,我以後要注意積累生活中的奇言妙語,並嘗試著運用到生活中。

故事兩則讀後感篇二

我學過一篇《故事兩則》,讀後,我的感想很深。

故事一:在巴黎的街頭,一位詩人看見一個衣服破爛的乞討的老人,旁邊有一個木牌,上面寫著:我什麼也看不見!那位詩人添了一句:春天來了。又把身上所有的錢給了她,晚上,詩人又經過這裡,看見好多人都給老人銅板,前面加了一句話,成了:春天來了,我什麼也看不見!美麗的春天來了,她卻看不見,所以使人同情。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同表達表示不同的意思、表達出不同的情感。詩人是說春天來了,一切都會變得美好的,即預示著乞討的老人,日子會好起來的。可是木版上“春天來了,我什麼也看不見!”表示淒涼、悲慘的情感,所以使人同情。

故事二: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周在南京歡迎外賓,有一個湯,用各種菜拼成了一個“萬”字,結果一翻,成了法西斯的標緻,其他人忙向周請教。周說:“這不是法西斯的標緻,是“萬”字。就算是法西斯,我們一起消滅他!”聽了這話,眾人都笑了起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驚慌失措,要沉著冷靜,以適當的、恰如其分的方式去化解它們,這就需要平常積累知識和經驗,擁有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

拓展閱讀:寓言兩則

一、螞蟻和蟋蟀

螞蟻和蟋蟀是鄰居,同住在一棵樹上。

夏天到了,天氣很熱,螞蟻們仍是辛勤的工作著,每天一大早便起床了,緊接著一個勁兒的勞作。

蟋蟀呢?成天躲在樹陰里,“嘰哩哇啦”的唱著歌,遊手好閒,養尊處優的過日子。這真是個快樂的夏天啊!

蟋蟀對螞蟻的辛勤勞作感到非常奇怪。“餵!餵!螞蟻先生,為什麼要那么努力工作呢?這么熱的天,整天勞作,要中暑的,稍微休息一下,像我這樣唱唱歌不是很好嗎?”

可是,螞蟻仍然繼續工作著,一點也不休息地說:“夏天正是積存食物的好時候,現在辛苦點,積蓄了糧食,才能度過嚴寒的冬天啊!我們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唱歌、玩耍!”

蟋蟀聽螞蟻這么說,哈哈一笑說:“啊!真是笨蛋!要及時行樂,老想著今後的事乾什麼!”

快樂的夏天結束了,秋天也過去了,冬天終於來了,北風呼呼的吹著,天空中下著綿綿的雪花。

蟋蟀沒有貯備好糧食,沒有食物,消瘦的不成樣子。到處都是雪,一點食物都找不到。

當蟋蟀餓得快要倒下的時候,它找到螞蟻的家。這時,螞蟻們正在暖和的家裡快樂的吃著東西呢!

螞蟻看到十分落魄的蟋蟀,十分同情,馬上拿出食物招待它,並說:“朋友,過冬的準備不能不做啊!”

蟋蟀聽了螞蟻的話,吃著可口的食物,連連點頭稱是。

古人說做事情考慮問題要未雨綢繆。看來,生活的態度不一樣,生活的質量也就不一樣啊。

二、背殼的小蝸牛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

聽了媽媽的話,小蝸牛一想,對呀,自己背上的殼雖然不好看,卻能很好地保護自己。於是,心裡不覺高興起來。

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