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散文讀後感愛的讀後感

導讀:張愛玲散文《愛》極其簡短,但是描寫的愛卻刻骨銘心!讀完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一起看看!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愛

僅僅用了三百四十餘字,張愛玲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千迴百轉的愛情故事。

春天的晚上,盛開的桃樹,月白的衫子,羞澀的姑娘,種種意象表明這是一個世俗但是不庸俗的愛情故事。美麗的邂逅,相知的問候,站立,注視……但,“就這樣就完了”。美好的初戀戛然而止。

又是區區幾十字,女人一生的悲苦被作者一筆帶過。歲月老去,風華不再,衰老的女人卻還記得那晚的一切。幾十年的風霜都可以輕輕地抹去,唯獨那短暫的相遇倒成了永恆。

有人看來,這活脫脫一處愛情悲劇,我卻不這么認為。

這篇散文貫穿了張愛玲一生的生命體悟——無常。無常,常使人有無力之感,徒增悲傷,但正是無常造就了這種緣分和獨特感受。

愛發生的無常。文章沒有交代男人和女人的前事,相遇沒有前奏,亦沒有尾聲。“於千萬人之中”“於千萬年之間”,恰巧遇上,不早不晚。這種情感的萌發源於人最天然的本性,不受外在污染和控制,正因為它的不可控制,這份初戀的情感不含雜質,最是純粹,世間難求。

愛延續的無常。男人和女人僅有一面之緣,沒有通常文學作品中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雙方都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和勇氣,無所謂遺憾和痛苦,只在心底留下了愛的感受,有句詩很著名:“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兩人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正因了這句話,古今無數文學作品中無法比翼雙飛的愛情悲劇賺足了人們的嘆息和眼淚,這其實是人對愛情的一種美好嚮往罷了。所以,人們總在祈求美的事物天長地久,但現實告訴我們,天長地久只會讓情在愛不在,很多時候還會情、愛兩空。愛的真諦不應是占有,它只是一剎那的感受,一輩子的回味。只要曾經擁有,又何必在乎天長地久?沒有拿起,無所謂放下,男人和女人正是因了這些無常的命運,無常的磨難,使愛得到了永恆的延續。

張愛玲是個始終活在現在的人,沒有瞻前,也不會顧後,所以她說“出名要趁早”,就是因為一切都難以預料,人無法把握未來,只有做好現在。愛情的悲劇往往是人的欲望造成的,得到了愛情的滋潤就奢望一輩子將其占有,做精神到肉體的勝利者。錢鍾書先生早就有言:“婚姻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愛情的未來不必是結合,只要心存感念,愛就能夠長久。相反若是一味強求,愛情的感覺終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再,這難道不更加悲哀嗎?

散文《愛》是初戀的浪漫速寫,張愛玲用最簡練的筆法描繪了一種超越了世俗的愛情觀。因為無常感貫穿人生命的始終,愛情既然“在劫難逃”,索性享受愛情。女孩生命的歷程也許不是出喜劇,但是因為有了這一點點愛的滋潤,她的生命就比平常人精彩許多倍。

《愛》不是悲劇,相反,它是人性光輝散發到極致的結果,愛在《愛》中達到了永恆。

《愛》原文: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散文《愛》,原刊1944年4月《雜誌》月刊第13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