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1200字

依稀記得在那青蔥歲月里,上語文課時,桌上攤開的語文課本,恰好是魯迅的《藤野先生》,而課桌下塞著一本厚厚的《天龍八部》。現在想來也覺得奇怪,關於《天龍八部》的情節,忘得也七七八八,而對於藤野先生卻是記憶猶新。

年少輕狂時不懂事,認為藤野是日本人,總之懷著對日本人的一種鄙夷的態度,也開始對魯迅這個以日本人為師並深切懷念之的人開始鄙夷。這還不談他的文章總是乾澀難讀,毫無情節可言,還往往是考試的重點。可是,那些文章揭示了舊中國社會的黑暗之類的中心思想還是瞭然於心的。

現如今再來品讀《朝花夕拾》,卻有著與當年決然不同的感受。魯迅這短短的十篇回憶性散文,卻帶給我別一般的震撼。魯迅犀利文風中難得的溫情,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童年的懷念,以及曾經試圖用孩童的眼光去解讀難懂的社會的無力性,這一切都令20歲的我如此的感同身受。百草園裡的那些花花草草,像極了老家矮城牆上的那一片荒草堆。阿長勞動人民般的樸實,迷信的身影,還隱隱綽綽地呈現在老一輩的親人的身上。而透過紙張背後的那個張牙舞爪的吃人的社會,還令身處21世紀和諧社會的我感到心有餘悸。而藤野先生,經歷過20xx年來多次洗腦的我也不免對這個島國講師肅然起敬。

我能感覺得到,魯迅的文章里總是隱藏著一種關懷:救救孩子,還給孩子應有的,天真的,而且具有想像力的世界。曾經,魯迅為了去看五猖會,被父親抓出來背完全不知其意的四字經文——《鑒略》;如今,莘莘學子為了大考小考中考高考,也要努力地去理解他們魯迅的文章,至少對於當年的好學生我來說,魯迅,並非我能看透的。

前不久吵得紛紛擾擾的一件事:魯迅的作品在部分教材裡面被刪減了。反對者說,魯迅的文字觸痛了現實中的某些人。這的確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但是,你又能讓一個不曾涉足社會,風華正茂的少年知道什麼?讓他們對比過去舊社會的黑暗從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活在現代的新中國的和諧社會之中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嗎?以一個十幾歲年輕孩子的閱歷,在我看來是無法理解歷經滄桑的中年人的犀利的。雖然刪了減了,並不代表把魯迅給拋棄了。魯迅的文章還是要讀的,閱讀社會之後再讀,成長之後再讀。我深深地認為在大學開一門必修語文課的必要,這不是那些思修馬克思近現代史之類課程可以比擬的。特別是對於理工專業的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很多人從此告別了母語的學習,卻還埋頭於外語的學習。終究母語沒有掌握好,一口啞巴式的英語也無從用處。

一次偶然的機會,回到國中的母校,見到當時的語文老師,問他魯迅的文章刪減了沒?他說,減了倒是減了,但作為要求名著的《朝花夕拾》是要考的。當然,附帶在一起的還有其他一些書目,如《駱駝祥子》《威尼斯商人》等等的所謂必讀名著。我問:要是沒看過怎么考試?他們說,看一下故事梗概,了解一下中心思想就會答題了。

嗯,會回答問題應付考試就夠了,這一直是我們教育,考試的目的。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透過紙面去認識狂人身後的那個會吃人的社會。

魯迅在哪裡呢?在課本里!在名著里!可也只是在名著里!

現在標榜著文明社會,科學發展的社會,自認為已不是那人吃人的黑暗社會。可似乎們的孩子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卻偏偏少了那種該有的童真和樂趣。我仿佛看到魯迅挺立在漆黑的天色下,高聲疾呼:救救孩子!我也想高聲疾呼:救救我們吧,我不想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