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散文集讀後感_宗璞散文讀後感悟

宗璞,是當代女作家。那她的散文,讀者怎么樣評論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宗璞散文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宗璞散文集讀後感篇一

《丁香結 》所收文字原截於一九八五年底,於八七年春排印時又收入八六年所寫的兩篇。八一年至八六年之散文統歸於此矣。

摘錄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裡城外,都是一樣。城裡街旁,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細看,才知是兩行丁香花。有的宅院裡探出半樹銀枝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城外校園裡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斷續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輕靈的多,不那么混濁笨拙了。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我經歷過的春光,幾乎都是和這幾樹丁香聯繫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古人詞雲:“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在細雨迷濛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像。在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由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么?

小文成後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宗璞散文的特點是清新輕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是很貼切的。宗璞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在一個中國哲學家庭受到傳統哲學文化很深的薰陶,然而,她的散文創作卻不是引經據典的那種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之上的從筆端流出的心靈之語。《丁香結》正是這樣的作品。

作者筆下的丁香,如同戴望舒筆下撐著油紙傘在雨巷逢著的幽怨的姑娘,它承載著苦難和愁怨,是作者刻意尋找的寄託情思攀升思維的依憑。春天一來,丁香,這自然中的普通花束就充滿了城裡城外、

校內校外,也充滿了作者的斗室,“照耀著文思和夢想”。丁香的脈脈香氣馳騁了作者的想像,給之以尺幅千里的功效。讀起來,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字裡行間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作者多少年來心裡一直裝著丁香,裝著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於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顯露了了作者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生的灑脫。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無限的陽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時,也需要細雨中連線的丁香結,愁腸掛肚,百轉千回。我們既有賞花的情調,又有解結的心志。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宗璞散文集讀後感篇二

中華散文,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狀景、或懷人……莫不反映出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今天,我讀了《宗璞散文》一書,跟著宗璞先生走進了她的生活里,看她用筆記錄她的生活。

宗璞,原名馮鍾璞。原籍河南省唐河縣,1920xx年生於北京。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報》、《世界文學》編輯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等處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1948年起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中篇小說《三生石》,短篇小說《紅豆》、《魯魯》、《我是誰》等,散文集《宗璞散文選集》、《鐵蕭人語》等。並有童話、短詩、譯作等多種,已編為《宗璞文集》。宗璞先生在《宗璞散文》中記錄了她從1980年4月到20xx年7月間發生的一些重要的事。篇篇都灌輸了宗璞先生的真情,篇篇都流露出一種不一樣的感情。其中,《紫藤蘿瀑布》一文最為出名,已成為中學語文書中的課文,深受大眾的喜愛。也是我非常愛讀的文章。寫這篇文章時,宗璞先生的弟弟馮鍾越身患絕症,生命垂危。她做姐姐的正焦慮悲痛時,偶然一株盛開的紫藤蘿引起了她的驚訝,睹物釋懷,寫下了這篇文章。宗璞先生正在經歷巨大的焦慮和悲痛時,受到一株紫藤蘿的啟迪,對瀑布般盛開的紫藤蘿發出由衷讚嘆,並由此感悟到生命的頑強和美好,獲得鼓舞和力量。表達出了戰勝不幸、振奮精神、奮勇向前的思想感情。《紫藤蘿瀑布》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告訴人們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卻是充滿希望的。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不能總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以昂揚的鬥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因此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愛。

《宗璞散文》與《朱自清散文》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同樣講述了很多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淺,在我將來的成長道路上給我啟發。

拓展閱讀一:燕園石尋原文

從燕園離去的人,可記得那些石頭?

初看燕園景色,只見湖光塔影,秀樹繁花,不會注意到石頭。回想燕園風光,就會發現,無論水面山基,或是橋邊草中,到處離不開石頭。

燕園多水,堤岸都用大塊石頭依其自然形態堆砌而成。走進有點古蹟意味的西校門,往右一轉,可見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圍,都是石頭。有的橫躺,有的斜倚,有的豎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岸邊垂柳,水面風荷,連成層疊的綠,塗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面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比起原來雜草叢生的土岸,初覺太人工化。但仔細看,便可把石的姿態融進水的邊緣,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塊不足以成為島的土地,用大石與岸相連,連續的石塊,像是逗號下的小尾巴。"島"靠湖面一側,有一條石雕的魚,曾見它無數次地沉浮。它半張著嘴,有時似在依著水面吐泡兒,有時則高高地昂著頭。不知從何時起,它的頭不見了,只有向上翹著的尾巴,在測量湖面高低。每一個燕園長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魚背上坐過,把腳伸在水裡,自由自在地幻想未來。等他們長大離開,這小小的魚島便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逗號。

不只水邊有石,山下也是石。從魚島往西,在綠蔭中可見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幾株大樹的底座,也用大石圍起。路邊隨時可見氣象不一、成為景致的石頭,幾塊石矗立橋邊,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欄。雜綴著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隨意躺臥著大石,那愜意樣兒,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這些石塊數以千萬計,它們和山、水、路、橋一起,組成整體的美。燕園中還有些自成一家的石頭可以一提。現在看到的七八塊都是太湖石,不知入不入得石譜。

辦公樓南兩條路匯合處有一角草地,中間擺著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寬寬的,是個矮胖子。石上許多紋路孔竅,讓人聯想到老人多皺紋和黑斑的臉,這似乎很醜。但也奇怪,看著看著,竟在醜中看出美來,那皺紋和黑斑都有一種自然的韻致,可以細細觀玩。

北面有小路,達鏡春園。兩邊樹木鬱鬱蔥蔥,繞過樓房,隨著曲徑,尋石的人會忽然停住腳步。因為濃綠中站著兩塊大石,都帶著湖水激盪的痕跡。兩石相挨,似乎你望著我,我望著你。路的另一邊草叢中站著一塊稍矮的石,斜身側望,似在看著那兩個伴侶。

再往裡走,荷池在望。隔著卷舒開合任天真的碧葉紅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頂端有洞。轉過池面通路,便見大石全貌。石下連著各種形狀的較小的石塊,顯得格外高大。線條挺秀,洞孔詭秘;層巒疊障,都聚石上。還有爬上來的藤蔓,爬上來又靜靜地垂下。那鮮嫩的綠便滴在池水裡、荷葉上。這是諸石中最輝煌的一尊。

不知不覺出鏡春園,到了朗潤園。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弄清兩園交界究竟在何處。經過一條小村鎮般的街道,到得一座橋邊,正對橋身立著一尊石。這石不似一般太湖石玲瓏多孔,卻是大起大落,上下突出,中間凹進,可容童子蹲臥,如同虎口大張,在等待什麼。放在橋頭,似有守衛之意。

再往北走,便是燕園北牆了。又是一塊草地上,有假山和太湖石。這尊石有一人多高,從北面看,宛如一隻狼犬舉著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聲吼叫。若要牽強附會說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未嘗不可。

原以為燕園太湖石盡於此了,晨間散步,又發現兩塊。一塊在數學系辦公室外草坪上。這是常看見的,卻幾乎忽略了。它中等個兒,下面似有底座,仔細看,才知還是它自己。石旁一株棠棣,多年與石為伴,以前依偎著石,現在已遮蔽著石了。還有一塊在體育館西,幾條道路交叉處的綠地上,三面有較小的石烘托。回想起來,這石似少特色。但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質。孔竅中似乎隨時會有雲霧湧出,給這錯綜複雜的世界更添幾分迷幻。

燕園若是沒有這些石頭,很難想像會是什麼模樣。石頭在中國藝術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園林、繪畫還是文學。有人畫石入迷,有人愛石成癖,而紅樓夢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過是一塊石頭。

很想在我的"風廬"庭院中,擺一尊出色的石頭。可能因為我寫過《三生石》這小說,來訪的友人也總在尋找那塊石頭。還有人說確實見到了。其實有的只是野草叢中的石塊。這庭院屢遭破壞,又屢屢經營,現在多的是野草。野草叢中散有石塊,是院牆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然後又修時剩下的,在綠草中顯出石的紋路,看著也很可愛。

1988年7月7日雨中

拓展閱讀二:九十華誕會原文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是父親九十壽誕。我們家本來沒有慶壽習慣。母親操勞一生,從未過一次生日。自進入八十年代,生活漸穩定,人不必再整天檢討,日子似乎有點滋味;而父親漸屆耄耋,每一天過來都不容易。於是每逢壽誕,全家人總要聚集。父親老實地坐在桌前,戴上白飯巾,認真又寬宏地品嘗每一樣菜餚,一律說好。我高興而又擔心,總不知明年還能不能有這樣的聚會。

一年年過來了。今年從夏天起,便有親友詢問怎樣辦九十大慶。也有人暗示我國領導人是不過生日的,我想一位哲學家可以不必在這一點上向領導人看齊。與其在追悼會上頌揚一番,何如在祝壽時大家熱鬧歡喜。活到九十歲畢竟是難得的事。我那久居異國的兄長鍾遼,原也是詩、書、印三者兼治的,現在總懷疑自己的中國話說得不對,早就"聲稱"要飛越重洋,回來祝壽;父親的學生、《三松堂自序》筆錄者、《三松堂全集》總編纂塗又光居住黃鶴樓下,也有此志。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研室湯一介等全體同仁,熱情地提出要為父親九十壽誕舉行慶祝會。父親對此是安慰的,高興的,我知道。

記得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北京大學哲學係為父親和張岱年先生慶祝執教六十周年時,當時北大校長張龍翔和清華副校長趙訪熊兩先生都在致詞中肯定了父親的愛國精神,肯定了一九四八年北平解放前夕他從美國趕回,是愛國的行動,並對他六十年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做了好的評價。老實說,三十多年來,從我的青年時代始,耳聞目睹,全是對父親的批判。父親自己,無日不在檢討。家庭對於我,像是一座大山壓在頭頂,怎么也逃不掉的。在新中國移去了人民頭上三座大山後,不少人又被自己的家庭出身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因一直在中央機關工作,往來盡有識之士,所遇大體正常。但有一個在檢討中過日子的父親,並不很輕鬆。雖然他的檢討不盡悖理,雖然有時他還檢討得很得意,自覺有了進步。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對父親過去行為的肯定而不是對他檢討的肯定,老實說,驟然間,我如釋重負。這幾年在街上看見花紅柳綠的穿著,每人都有自己的外表,在會上聽到一些探討和議論,每人都有自己的頭腦,便總想喊一聲,喔!原來生活可以是這樣。在如釋重負的剎那,我更想喊一聲:幸虧我活著,活過了"文化大革命",活到今天!

一位九十歲哲學老人活著,活到今天,愈來愈看清了自己走過的路,不是更值得慶賀么?他活著,所以在今年十二月四日上午舉行了慶祝會。會上有許多哲學界人士熱情地評價了他在哲學工作上的成就,真心實意地說出了希望再來參加"茶壽"的吉利話。茶字拆開是一百零八,我想那只是吉利話,但是真心實意的吉利話。現在人和人的關係不同了。人和人之間不再只是揭發、鬥爭和戒備,終日如臨大敵,而也有了互相關心和信任,雖然還只是開始。人們彼此本來應該這樣對待。

在會上還聽到哲學系主任黃?森的發言。他不只肯定了老人的愛國精神,還說了這樣的話:"在解放前夕,馮先生擔任清華校務會議代理主席,北平解放後,他把清華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這是一個功績。"我們又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肯定。這次不再如釋重負,而是有些詫異,有些感動。父親後來說:"當時校長南去,校務委員會推選我代理主席,也沒有什麼大機智大決策,只是要求大家堅守崗位,等候接管。這也是校務會議全體同仁的意思。現在看來,人們的看法愈來愈接近事實。這是活到九十歲的好處。"

父親還說:"長壽的重要在於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學道理,若無生活經驗,那是無法理解的。孔子云:'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歲以前,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以後,如果老天不給壽數,就該離開人世了。所以必須'假我數年'。若不是這樣,壽數並不重要。"

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年過九十的哲學家只有明朝中葉的湛若水和明末清初的孫奇逢二人。父親現已過九十,向百歲進軍。這當然和全國人民壽命增長,健康水平提高有關。畢竟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了,轉眼便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條件不同,人本身,也總該有所不同了罷。

這"人"的條件的準備,從中國傳統文化能取得什麼,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從父親身上我看到了一點,即內心的穩定和豐富。這也可能是長壽的原因之一。他在具體問題前可能躊躇搖擺,但他有一貫向前追求答案的精神,甚至不怕否定自己。歷史的長河波濤洶湧,在時代證明他的看法和事實相謬時,他也能一次再一次重新起步。我常說中國人神經最健全,經得起折騰。這和儒家對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態度和實踐理性精神是有關係的。而中國傳統文明的另一重要精神,無論是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願望,或是莊子游於無何有之鄉的想像,或是"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禪宗境界,都表現了無所求於外界的內心的穩定和豐富。

提起宋明道學,一般總有精神屠刀的印象。其流毒深遠,確實令人痛恨。但在"人慾盡處,天理流行"之下,還有"樂其日用之常……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等話。照父親的了解,那"孔顏樂處",是把出世和入世的精神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彼岸性和此岸性的一致。所以能"胸次悠然"。所以父親能在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又屢逢死別的情況下活下來,到如今依然思路清楚、記憶鮮明,沒有一點老人的執拗和怪癖。有的老先生因看不懂自己過去的著作而厭世,有的老先生因耳目失其聰明而煩躁不安,父親卻依然平靜自如。其實他目力全壞,聽力也很可憐。但他總處於一種怡悅之中。沒人理時,便自己背詩文。尤愛韓文杜詩。有時早上一起來便在喃喃背誦。有時有個別句子想不起來,要我查一查,也要看我方便。他那腦子皺褶像一個縮微資料室。所以他做學問從不在卡片之類上下工夫,也很少筆記。

四日這天黃昏,在不斷前來祝壽的親友中來了一位負責編寫西南聯大校史的教師,她帶來西南聯大紀念碑的拓片,詢問一些問題。我們看了拓片都很感慨。這篇文章是父親平生得意之作。他的學生贊之為有論斷、有氣勢、有感情、有文采、有聲調,抒國家盛衰之情,發民族興亡之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篇大文。一九八○年我到昆明,曾往聯大舊址,為聞一多先生衣冠冢和紀念碑各寫了一首小詩。紀念碑一首是這樣的:

那陽光下極清晰的文字

留住提煉了的過去

雖然你能夠證明歷史

誰又來證明你自己

到了八五年,人們不再那么熱衷證明過去了。過去反倒清楚起來。因為輪廓清楚了,才覺得有些事其實無需計較的。

我們還舉行了一次壽宴,請了不少親友參加。父親的同輩人大都在八十歲以上了。我平素不善理事,總有不周到處,這次也難免。但看到大紅綢上嵌有鐘鼎文壽字的壽幛,看到坐在壽幛前的精神矍鑠的父親,旁邊有哥哥認真地為他夾菜,我相信沒有人計較不周到。大家都興高采烈。壽,人人喜歡;老壽翁,也人人喜歡。那飄拂的銀髯,似乎表示對人生已做了一番提煉。把許多本身的不純淨,或受到誤解和曲解都洗去了,留下了閃閃的銀樣的光澤。

"為天下的父母,喝一口酒。"我說。

有的父母平凡,有的父母偉大。就一個家庭來說,不論業績如何,每位父母如果年屆九十,都值得開一個慶祝會。

198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