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範文 初二讀書心得筆記

作者埃德加·斯諾,他在中國紅色區域待了長達7年的時間,為我們揭開了當時中國紅色革命的神秘面紗,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篇一

多少年後的今天,我隨著斯諾這位外國記者的腳步再次追溯了那時的紅色中國。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情亦是無法平復,最想去探究的卻是長征。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名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我覺得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李德,博古等左傾領導人物的錯誤指揮,他們總是先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然後又實行保守主義防禦戰術,其實他們並不了解那時紅軍真正的情況,只是憑藉著在俄國的一些經驗,根本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而毛澤東同志告訴我們“實踐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在長征的途中,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領導的重要地位,並且還確定了紅軍的前進路線,我想,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一次轉折點,一個真正從實踐出發的領導者才能讓中國的革命走向勝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直到七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句話也仍在被人傳頌。因為長征堪稱壯舉:紅軍在幾萬里的長征中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這是世界空前絕後的奇蹟。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紅軍的過草地了。整整六天六夜過草地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日子,草地停一分鐘都有被沼澤吞沒的危險,氣候變化無常,寒冷、飢餓、疾病、缺鹽使紅軍戰士四肢無力,糧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懷下令把自已坐騎在內的六匹牲口殺了,給紅軍戰士充飢,自已卻不忍心吃。晚間宿營以地當床,以天當被,戰士們背靠背坐在濕地上,清晨醒來總有一批同志犧牲。紅軍靠什麼精神戰勝艱難險阻,我想肯定是他們那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讀到這裡,我總是感到羞愧,平時的一些小困難,跟過草地根本無法相比的事,都有想過放棄,半途而廢,再看紅軍,過草地時死了很多人,但他們卻依然走了下去。長征幾萬里,最後還是勝利了,這是信念的力量,有堅定信念的人是無法被戰勝的。

這本書中關於長征的細節還不夠多,斯諾只是客觀地記錄了他採訪過程中所聽到的,但足以讓我想去探個究竟了,我還想知道更多的關於長征的故事,我不由把目光投向了王樹增的《長征》,我知道,它會帶給我更多精神盛宴。(常磊)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篇二

《紅星照耀中國》,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式書名,但令我驚奇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國記者。

“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這是美國記者白修德對這本書以及作者斯諾的評價。沒錯,就是因為有這么一位美國的優秀記者——埃德加·斯諾,他在中國紅色區域待了長達7年的時間,為我們揭開了當時中國紅色革命的神秘面紗,從西方人的角度,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客觀的評價,向世界真實報導了中國和中國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當時的中國,戰亂黑暗。侵略者,踐踏著中華人民的國土,而當權者的刀尖,則指著中華人民,整箇中國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人民們迫切的需要有些人站出來挽救這個危難的局面,這些人就是毛澤東以及他帶領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當時的中國,紅色滿布。中華人民的保護者,用自己的毅力,用自己的堅持,用自己的勇敢,換來一個箇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團聚生活,美好生活。然而,這些生活,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在黨的初期,由於國際的干擾和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中國共產黨曾受到巨大的損失,中國共產黨多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領袖們的睿智使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確立堅定不移的統領,團結一切,為中國,為中國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

國命黨,一直對外宣揚共產黨黨員為“狂熱分子”、“無知土匪”、“強盜”,但是,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為中華人民犧牲的存在,而不是,國命黨。

斯諾的語言很平淡,他沒有添加過多的修飾詞或一些美化的文筆,但他筆下的人物卻是有血有肉的,帶著鮮明的特點。他記錄了一些革命領導者,如毛澤東、周恩來等,對主要的歷史事件也進行了敘述,如人民抗日、長征、西安事變等。正是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對國民黨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長征路上的艱難,具有了更具體形象的把握,對避免亡國之禍的革命先驅,更加敬畏。

我讀完這本書後,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也感受到了斯諾為這本《紅心照耀中國》的付出之多……

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到了現在美好的中國,是由中國共產黨的血肉,以及生命維持著的,也是他們的努力換來的!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世界。”這是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這部書中的預言和感受,也是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

紅色的星星,紅色的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篇三

自從1920xx年11月中國的第一個蘇維埃區在湖南省成立,它就成了一個謎。更或者,它甚至稱不上一個謎,只能說它是一個傳說。一個無論多少人肯定還是否定,都不可信的傳說。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終於有可能穿過那道長城,進入紅區。機會千載難逢,絕不能錯過。他說:“這要經過怎樣的冒險呢?我不知道。但是,在這些年的國共內戰中,已經有千千萬萬的人犧牲了生命。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難道不值得拿一個外國人的腦袋去冒一下險嗎?我發現我同這個腦袋正好有些聯繫,但是我的結論是,這個代價不算太高。”

於是斯諾出發了,奔赴這場冒險。

生與死已經不在這次旅途的考慮範圍內了,重要的是真相。從西安到保全,去往前線,又冒著炮火折返保全,再從紅的中國出來,回到北平。歷時四個月的採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共產黨人的頭頂上隨時籠罩著死刑的威脅,不論在上等社會裡,或者在非上等社會裡,他們都是不會暴露自己身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僅同毛澤東、周恩來等談話,還從其他紅軍口中了解並記錄了賀龍、彭德懷、朱德等革命家的事跡。最重要的,他還蒐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

這些名人事跡、歷史事件固然是這本報導性作品的主要內容,但真正觸動我的,卻並不是這些人或事的偉大,而是他們偉大之中不那么偉大的平凡日子。

比如張學良和紅軍合作之初,作者問鄧發:“你不怕丟掉你的腦袋嗎?”鄧發笑著答道:“不比張學良更怕,”語氣詼諧地、輕鬆地,“我同他住在一起。”

比如寫到賀龍的“傳說”,拎著一把菜刀建立了蘇區。

又比如哪怕作者認為周恩來“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當周恩來陪他走過鄉間田埂時,他也只想到了那個在南開大學時期演戲時飾演女角的那個青年——因為在那個時候,周恩來面目英俊,身材苗條,像個姑娘。

或許正是因為他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所以才能寫出這樣生動的作品吧。

歷史起起落落,逝者如斯夫。作者也在序言中寫道:“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最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所以這一本書如果是一種正確的記錄和解釋,那就因為這是他們的書。”

拿起這本書,我們一起去1936年的紅色中國旅遊吧。(天鐵一中 潤和競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