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00多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00多字,希望您喜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00多字篇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餵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多,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有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在農村,房屋四周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居家串門了,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裡,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限快樂之中。

我多想去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去看看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00多字篇二

童年是每個人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而伴隨我們度過童年的人或事,也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成為最最珍貴的記憶。童年像歌曲一樣歡快,如詩歌一樣優美,似水墨畫一樣淡雅,猶空氣一樣清新,勝陽光一樣燦爛……當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童年有了更深的感悟。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記敘了童年生活在紹興的故事,他對記憶中童年的無限眷念融入在這一點一滴的文字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我對長媽媽給魯迅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感興趣,這個故事把那時小小年紀的魯迅嚇得常常擔憂“美女蛇”在夜裡出現。我不禁想起我童年時的一件趣事:媽媽給我講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我擔心得夜裡睡不著覺,生怕自己也遭遇這樣的噩運。這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當我把疑惑說給爸爸媽媽的時候,沒想到,他們捧腹大笑,令我很不解。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幼稚,怎么會有這么可笑的念頭。

最令我百讀不厭的還是“百草園”,我讀著讀著,就陶醉於其中了。那生機勃勃的景象,孩子們快樂遊戲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們家以前也有一個院子,雖然不怎么大,但它承載著我童年時編織的美麗夢想。我家的院子裡有一棵葡萄樹,那葡萄剛一有點兒發紫,小麻雀就搶先來啄。大家想了許多辦法都無濟於事,只好順其自然。為了“氣死”這可惡的麻雀,我常常和它們“比賽”,在葡萄還是青的時候,趕緊摘下來剝開吃,不讓麻雀搶先一步。雖然那酸酸的滋味一直滲到我的胃裡,但心卻是甜的。葡萄樹的右邊是一個小花壇,裡面有清香可口的菊花腦,牆上攀著芬芳的金銀花,我卻獨愛那少許幾棵鶴立雞群的狗尾草。我常常拔去幾棵,用它來“燉湯”給布娃娃喝。一到春天,小蝌蚪就成了我的好夥伴,大腦袋、小尾巴,十分惹人喜愛。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很快長出了四肢。一次,我不忍心它們在小魚缸狹小的空間裡活動,偷偷把它們倒在院子裡。誰知道,幾個星期後,院子裡竟是活蹦亂跳的癩蛤蟆!大人們感到厭惡,我卻格外歡喜,每天晚上,我都在“咕呱、咕呱”的叫聲中進入甜美的夢鄉……

冰心奶奶說過,童年是夢中的真,真中的夢。讀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想說,每個人的童年故事都不會改變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美麗的童年,也正因為童年裡充滿了天真、淘氣、溫馨和愛,童年才會如此美麗,如此令人回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900多字篇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作者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達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

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得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的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遠。”這些傳達了百草園的風韻。還有那繁雜的捕鳥過程和那曲折緊張的美女蛇故事,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童年生活。這就是魯迅對自己家後院“百草園”的描寫,這兒真是好玩,可以追趕著雲雀,直到它們飛向雲霄,還可以拿著樹枝像趕著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拔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的炫耀。

這裡無疑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那怪魯迅喜歡這兒了。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家的書房。在三味書屋,魯迅先生曾經請教過老先生關於“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絕了,並要求魯迅再也不能對他提這些“無關要緊”的事情,只是讓他一味的學習。這樣讓很苦惱,於是他便只好在課堂上畫畫,時不時的叫上小夥伴們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見三味書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敗的。

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還有“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那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的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真實而生動的再想了清末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表達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