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讀後感精選

莫言獲得諾比爾獎,讓我見識到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場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莫言作品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莫言作品讀後感篇一

“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一曲高歌,唱響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唱紅了家鄉多情的紅高粱,也唱開了家鄉父老的豪邁。的確,一望無際的高粱地,大家認識了莫言。事隔二十餘年,多產的作家又一次喜獲國際大獎,使得我們有機會走近莫言,感受作家對家鄉父老的摯愛,對故土的深情。

初次走近莫言,應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時候,火紅的高粱正迎風搖曳,電影《紅高粱》在全國各地巡迴播映,正火爆。瑩屏上,莫言先生侃侃而談:“高密是我自然生命的搖籃,也是我文學創作不竭的源泉和靈魂的棲息地,精神的家園,我的作品中溢滿深情的文字都植根於高密這片神聖的熱土”。不錯,在莫言筆下,‘家鄉高密’早已超出了簡單的地理名稱意義,他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平凡的鄉土。

又見莫言,是在《豐乳肥臀》之後。

這其實是一本非常非常嚴肅的文學作品,一字一句一個標點符號,甚至於它的書名,都是非常非常嚴肅的。這樣嚴肅的文字,都說了些什麼呢?說得不多,就說了一個母性,然而其中卻蘊含著許許多多:母性、人性、人道、人間、社會。

母性是美的,純的,無瑕的,沒有母性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就不成其為人間,就不成其為世界,而沒有這種廣博、無私、勇敢、堅韌的母性,世界將是不讓人留念的。母性是生命的諦造者。母性是該頌揚的。

再見莫言,是隨著莫言在國際上知名度的日漸高升,喜獲諾貝爾文學獎之際。

自20xx年《生死疲勞》出版後,作家莫言似乎進入了創作的冬眠期,一直鮮有新作問世。近日,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終於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蛙》。這部小說被譽為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作品以鄉土中國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姑姑這個山東高密地區婦產科醫生傳奇而複雜的一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閃爍著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和敬意。莫言用文字為生命潛心搭建的神龕,他在神龕前自省、懺悔、祈禱,也激勵我們去認真的思考。

走近莫言,走進莫言先生的心靈,細心品味故事背後的真諦。你會覺得,莫要言說——莫要言說莫言先生的淳樸,善良;莫要言說莫言先生的厚德,睿智;莫要言說,阿阿,醉了……

艾青老人曾經說過,“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莫言先生,請允許我代表家鄉的父老鄉親,把這話贈送與你。我想,這再合適不過。

莫言作品讀後感篇二

《紅高粱》是我讀的第一本書,很平淡的感覺,甚至覺得內容很醜陋。其實記憶已經不是很深刻了,可能因為只顧著想像裡面一段描述日本兵逼著孫五活剝羅漢大爺的場面,割完耳朵,又割生殖器,之後又剝了皮,當時描述的場景讓我心驚膽戰,可還是忍不住去想像會是怎么樣的一個場面,自己在場的話看了會不會得精神病,一直不停地想。之後的內容,幾乎是一邊還殘留著那個場景的恐懼,一邊往後看的。

《豐乳肥臀》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小說,雖然有時候感覺有些段落太過繁雜,或者場景切換得太快跟不上思路,但順著總體思路摸索下去,還是很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一開頭就很吸引人:一個普通鄉鎮的一家以打鐵為生的普通家庭的普通產婦臨盆,於此同時,要生產的還有家裡的一頭驢。因為產婦之前生過7個女兒,而驢是第一次生產,因此全家的接生重點竟然放在了一頭牲畜身上而不是一個人身上。直到最後,驢難產經過請獸醫幫忙後順產了一頭騾子,產婦因難產而奄奄一息,最後請了接生婆,生出了一女一男,女孩被認為是多餘的;男孩,也就是男主角,被接生婆宣告死亡後又被闖進來的日本人救活了。從此開始了他漫長而又痛苦的人生。

以前看過關於革命的小說或者故事,都是講主角如何的參軍,如果英勇的為祖國奮鬥打勝仗,看得心血澎湃。而看這部從普通民眾視野寫出的小說,卻感到戰爭的無奈。無論是哪邊贏了,人民該活的還是要活下去,紅軍贏了,你掌權,可我還是照樣種我的菜吃我的飯;地主贏了,我還是一樣,甚至地主會把投影機給村民們放電影,還會讓村民們見識到人也能像小鳥一樣地在天上飛翔。

戰爭並不能拯救任何人,人性的拯救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從日本侵略一直講到日本投降,解放戰爭,繼而到大生產運動以及文革等等,我對歷史並不了解,可我能看到小說中描繪人性的醜陋。戰爭並不是最讓人痛苦的,痛苦的是戰爭結束後的人性轉變!大生產時,文中的三姐自吹自噓,把牛的精子射到母羊里,把兔的精子射到牛里,期待著像騾子一樣的變種出現。大饑荒年代,每個人都吃不飽餓得前背貼後背,可還存在著狼心狗肺的人利用炊事員的職務吃飽喝足後把熱乎乎的饅頭當做誘餌誘姦了毫無反抗之力的女人。文中的四姐因家庭貧困自願賣身做妓女,積累了無數的珠寶後收手不乾想回家孝敬母親過上好日子,最後卻被公社的人挖去了珠寶進行了批鬥,被鐵拳狠狠地錘在了臉上。男主角唯唯諾諾,膽小懦弱,連母親死後,入土為安以後,還被一位“公家人”逼著要他挖出母親進行火葬,聲稱國家的神聖領土不許隨便亂埋屍體,而之後不到的幾個小時,有一年輕小伙跌入附近的沼澤池裡,陷了進去,救不上來,卻沒有“公家人”出現說不許亂埋屍體,兩者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總之,這是一部很沉重的小說,每往前一步,似乎都帶著沉重的腳鐐前進,社會在進步,人性的道德底線卻沒有跟著發展。

莫言作品讀後感篇三

莫言獲得諾比爾獎,讓我見識到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場景。獲獎前,那書,在最不顯眼的貨架上,基本處於少人問津的狀態。獲獎後,出版社大量印刷,國人瘋狂搶購,甚至還有人要去修建他的故居。這個,應該是一種常態,社會的常態,具體是好是否我也不好做評價。因為,我也媚俗了一把,雖然沒有去噹噹搶購,但是也在手機上下載了三篇小說,《蛙》、《檀香刑》、《紅高粱》。不是個文人,沒有舞文弄墨的酸臭味,純粹是想提高下自我的總結能力。於是乎,為這三篇文章寫個讀後感。

按理來說,讀後感應該是針對每一篇文章的。不過,看完了這三篇文章,我突然覺得,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去寫這樣的一篇讀後感。首先,文采有限,無法針對一類的文章去寫三類的讀後感;其次,時間不允許,最近讀書速度太快,而且此前很多本書都想寫讀後感,所以能夠整合的,或者是共性的,都是可以整合的理由;最後,比較不喜歡坐在電腦旁,因為,對著電腦就像購物。綜上所述,我說服了自己,用整合的方式,完整這三篇小說的讀後感。

最先看的是《蛙》,沒有什麼原因,就是隨便點擊,就先看了這一篇。坦白說,這一篇小說的手法,是新穎的,具體是否獨特,因我閱讀數量有限,見識短淺,不敢用這個詞語。但是,新穎是必須的。用一種書信的方式,將整個情節貫穿其中。而所有的讀者,都是收信者。在讀的時候,我確實覺得很有親切感,感覺蝌蚪是在與我對話,告訴我,關於姑姑的點點滴滴。這一點,讓我閱讀的心情很愉快。文中的姑姑,是個共產黨的忠實Fans,卻又有著農民的封建迷信。不折不扣地執行計畫生育政策,並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乎六親不認。卻也擺脫不了報應和輪迴的折磨,認為每一個被迫流產的孩子,還是能夠再次來到人間。莫言在本文中,借用蛙,反映了從建國後,生育政策和社會現象變化。課本中,老人的口中,看到聽到的,會對當時的社會想像有一定的認識,當時,對於這樣的政策變動,對於底層的人民,意味著什麼,而最後導致的結果又是什麼。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批判現實,而是讓我們這些後人,從個人的身上,去認識歷史。正如文章所言,蛙,即是娃。而蝌蚪跟精子又是如此的相似。姑姑怕青蛙,最後被成千上萬的青蛙追捕、撕咬,這,不得不讓我們去猜想,這些實際又是被流產的娃們,對姑姑的報復。亦或者,那是姑姑的心理,卸不下的負擔。最後嫁給泥人師傅,因為,泥人師傅如同送子觀音,捏出的娃娃就會出生。姑姑的後半生,是在贖罪,將每一個流產的娃娃,都一一送回人間。而,蝌蚪,最後通過代孕,有了孩子。文章的結尾,沒有任何對或者錯,贏或者輸,只是,簡短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現象。對於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蝌蚪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姑姑夫妻兩平平靜靜;陳眉婦女倆都瘋瘋癲癲……

《檀香刑》的書寫方式,也是新穎的。所謂新穎,即與常規不一致。文章很細緻去描寫沒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媚娘、錢丁、小甲、趙甲,四個人面對同一場景,不同的動作下,掩飾著不同的內心想法。這種寫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媚娘的放蕩不羈,縣令的貪生怕死,小甲的似傻非傻,趙甲的恃寵而驕,內心的想法,展示的淋漓盡致。宮廷戲看多了,對於刑罰的大概是了解的,即便不了解,也曾聽著那些假皇上說過。但是,真正的過程,想也不曾去想過。所以,檀香刑這篇文章,起碼讓我了解了腰斬、砍頭、凌遲、檀香刑的執行過程和殘忍程度。當然,這是後話。這篇文章,有四個第一人稱,通過第一人稱的心理活動,將整個情節都貫穿起來。而讓我覺得不舒服,或者說,不痛快的,是媚娘一開始見到公公時,就告訴了我們,趙甲會死,而且是被媚娘所殺。這一點,讓我在看的過程中,暗示著我,趙甲會死,所以,對於情節的吸引力就受到了影響。不過,幸好,莫言在寫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時,都無一例外,用了倒敘的手法,把媚娘跟錢丁、小甲跟趙甲、趙甲的經歷、孫丙被鋪的事由,都交代得很清楚。這一點,又讓我覺得情節很是緊湊了。情節中,袁世凱的賣國求榮、國民的麻木和狹隘,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這個背景下,這些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陡然躍於紙上,猶如歷史重現。

《紅高粱》,是短篇小說。只是用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也就是看完這篇文章時,我發現,老莫的寫作手法,或者說是這三篇文章的手法,是如此的相似。對倒敘的手法運用得極致。紅高粱的背景是抗日戰爭,引線是“土八路”阻擋日軍運糧車,情節是從父親的視覺是看爺爺奶奶的結合。那個時代,紅高粱更多的是寓意著犧牲和鮮血。從開篇,對高粱的紅,就描寫得很刻意,鋪天蓋地的紅,如火的紅。這個跟最後,余司令的“土八路”全軍覆沒是相呼應的。結局是,余司令活著,老年的時候,活在對奶奶的思念里。任何悲壯的故事裡,都離不開情情愛愛,在特定的年代,他們有著特定相愛方式。

綜上,也不知道自己所感,是否是作者所言。只能說,作為閱讀者,狹隘的閱讀者,更多的是看到情節。最後,才回過頭去思考,老莫的文章主旨。如果老莫沒有獲獎,那他的文章,確實很難引起讀者的注意。文章的背景、文章的主角、文章的表達方式。背景是在抗日戰爭年代或者是建國初期,這個年代很灰暗;主角非大英雄,也非名人,而是市井小民,最基層的人民;表達方式新穎,何為新穎,即與常規不同。而,人總是習慣性的閱讀。說實話,如果他不獲獎,起碼在這個時候,我根本不會去注意到他的文章。感謝他,獲得了諾貝爾,也讓我的閱讀視覺變寬了,去注意到那段歷史,如路遙,借用農民的經歷,告訴我們建國後對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帶來的種種。老莫,借用農民的經歷,告訴我們建國前後,戰爭、生育政策,給國民帶來的種種。寫到這裡,有點詞窮了。只能說,希望老莫後來的文章,能夠繼續生龍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