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花夕拾的讀後感900字

《朝花夕拾》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希望你感興趣。

朝花夕拾讀後感900字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當年出版時擬訂的名字是《舊事重提》,想來是魯迅先生嫌題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么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裡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裡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讚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養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圖》,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陰影,使其覺得“白髮的祖母,是和我不兩立的人!"嗚呼,封建禮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圖》,和《風箏》(《吶喊》魯迅)所想表達的實際大同小異,這可以說是舊中國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這難道不是中國的弱點所在嗎!

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字字擲地有聲,這本《朝花夕拾,雖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子,但絲毫不改其風貌,對於作品中所指出的舊中國的弊端,我看過後猶觸目驚心,一面慶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國富強的年代,一面又下定決心,盡我所能不讓悲劇重演。

在過往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為了中國而去努力呢?從《朝花夕拾》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那么單薄,那么堅定的影子!

魯迅先生,中國正在崛起!

《朝花夕拾》900字讀後感

讀《朝花夕拾》有感《朝花夕拾》本名作《舊事重提》,這本書描述了魯迅先生從幼年到成年的大致情況。書中為我們描繪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畫面,那蟲鳴嘰啾的百草園,那簡介淡雅的書屋,書屋裡還有那位固執但又讓人敬畏的壽鏡吾老先生,一切都那么讓人嚮往。

朝花夕拾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像詩,像畫,我從裡面看到了中國在苦難中覺醒的過程,“貓狗鼠”的故事,有人為之捧腹,有人為之心驚:驚的是那時的中國民眾中像貓一樣的人太多了。魯迅先生是厭貓的,討厭貓的幸災樂禍,討厭貓的媚態。還有那《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臥冰求鯉”等故事,那些以違背了人的本性的“孝子故事”,著實讓人痛心與唾棄。真正讓魯迅先生覺醒的,是在日本留學時的故事:日本在那個被軍國主義渲染的時代,連教育也成為了戰爭的後援補給,年老的軍人隱瞞了戰爭的殘酷,年幼的學生不懂得戰爭的殘酷,就在那個夜晚的電影院裡,當學生們看見熒幕上日本軍人屠殺了中國人民的時候,學生們大聲歡呼,而唯有一人低頭不語,那是魯迅,身為中國人的魯迅,在那個場合里顯得是如此的刺眼與尷尬。令他痛心的不是同胞的死去,而是在那箇中國人被殺的現場,周圍還有一群中國百姓,面對同胞的死去,他們冷漠,沒有反抗,甚至有人拍手叫好!幾個日本人,幾十個中國人,沒有人反抗!從那時魯迅先生明白了,國人缺少的不是強健的體魄,而是內心有尊嚴的靈魂!不過,魯迅先生也是幸運的。真正觸動我內心的,是那位對學生仁愛的藤野先生。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野先生,正因為藤野先生端正的教學態度,所以魯迅把他的肖像擺在書桌對面,以此來鞭策自己。今天的我們,或許相對於那個時代是幸運的,那么,我們的靈魂呢?在口喊著愛國的時候用著日本產的相機記錄下這一時刻?這或許是這個時代讓我們的思想麻痹了,但是我相信我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挺身而出,作為國家新一代的主人,矗立在自己的祖國土地上。

讀《朝花夕拾》有感900字

村莊的小道上,幾棵歪脖子樹上沒有一片樹葉,而是落滿了皚皚白雪;屋頂的邊邊角角、門前的石階和窗戶的木棱上灑滿了層層雪白;牆壁的縫隙和路邊的廢石中塞滿了潔白的“棉花團”。遠處隱約可見的群山萬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駝峰一般。

在這潔白無瑕的世界中,時間仿佛停止。可路上兩串新踩的腳印告訴我們時間仍在流失;向著腳印追隨,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們的身影顯得格外孤單。

淒涼中帶著一絲絲悽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難道這就代表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嗎?並不是這樣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是魯迅先生快樂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樂的墳墓。沒錯,魯迅先生快樂的回憶仿佛都發生在這裡,同時也在這裡戛然而止。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天真活潑的話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產生共鳴,帶給了我無限美好的幻想……

我仿佛看見幼年的魯迅奔跑在百草園中,追捕著蝴蝶、偷看著小蟲、機靈的爬樹、努力的大笑……但這一切的美好被瞬間打破——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講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書屋。那個私人學校好像剝奪了孩子快樂的權利。於是,這乏味的讀書生活引起了幼年魯迅極大的不滿。

可是誰能想到呢,這並不是最悲哀的。後來,魯迅先生的父親病故了。也就是說,家中的頂樑柱倒塌了、魯迅心中最敬愛的父親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在幼年的魯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滅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況且父親是被江湖庸醫所誤。但文章中,並沒有用過多筆墨描寫魯迅先生對父親病故之事的難過與悲哀,而是一再諷刺了江湖庸醫的荒誕;他們巫醫不分,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簡直是強盜。他們的行為作風屢次遭到魯迅先生的批評,也應當遭到全社會的唾棄。封建主義孝道並不可取,人道主義才應該是真理。我們一定要為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負責,向他們為我們一樣。

整本書留給我太多想像,幾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反映出當時社會腐敗的真實面目,幾句簡短的話語便能讓人拍手叫好甚至陷入自責。我想,這也許就是魯迅先生的魅力吧。也許這一切都源於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給予他不同於常人的東西,於是他充分利用這不同打造了一個不同的自己,勇敢地站出來,與全社會的黑暗奮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