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讀後感800字 澄明之境讀書心得感悟

《澄明之境》是青澤所著,是繼《十年一夢》後的又一力作,用清醒犀利的筆鋒刺破投資迷思。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澄明之境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澄明之境讀後感

認識青澤源於十二年前的一篇文章,算是以文識友。轉眼間,不知不覺十二年,萬幸的是,期貨,我們都還在活著。拜讀《澄明之境》後,我越發感慨,青澤,作為一名老資格作手,竟然那么純粹地活在交易世界裡,雖然艱難,卻堅定;雖然無常,但卻純粹。

當下中國金融市場氣象萬千,英雄輩出。但無論機構或個人,無論保險或基金,大都可歸屬於掮客一類,所賺之錢大都為平台過路費或通道費。真正能夠從市場上博取絕對收益、真正以交易為生的,少之又少。交易注定屬於極少數人的遊戲,青澤先生當屬此類。不僅如此,從《十年一夢》到《澄明之境》,青澤先生可謂立言立行、渡人渡己。全面展示反醒自己交易人生的思考過程,剖析交易的哲學、邏輯、方法、心性之路,嘔心瀝血,樂此不疲。何也?君子憂道不憂貧也!我似乎覺得青澤本質上就不是個商人,更貼近一個文人,他追求的,不是商業規模,不是福布斯排名,而是一種求道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工匠精神!

感恩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還有一種人格叫純粹。

青澤是學哲學的,我知道他尤喜愛康德。在書里他引用了一句《純粹理性批判》的話,我也很贊同。“理性必須一隻手拿著原則,拿著那些唯一能使符合一致的現象成為規律的原則,另一隻手拿著自己按照那些原則設計的實驗,走向自然。去向自然請教,但不是以小學生的身份,老師愛講什麼就聽什麼,而是以法官的身份,強迫證人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 我以為,青澤先生的整個投資體系的基石正在於此,《澄明之境》全書的原點也正在於此。用他書里一個最恰當的比喻就是:浮漂,釣魚者只需關注自己的那個浮漂,而不是整個池塘。

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無論哪一行,其實做好了都很難。期貨人,別太自戀,以為就期貨難,佛說,人生來必痛苦。難在何因?專注也。任何事,不做個十年二十年,你基本上摸不到邊。但人性浮躁,世界浮華,求財的多,求道的少,無道而取財,火中取栗的太泛濫。看看青澤,看看《十年一夢》和《澄明之境》,我們知道,認識自己,認識期貨,了解交易,其實用二十年並不為多。

在中國哲學中有句話,叫“大道至簡”,別理解錯了,在簡之前,你其實要走一段無比艱苦、無比複雜的求道之路,僅有時間還不夠,僅有嘔心瀝血還不夠,可能還需要一系列的邏輯、方法和運氣。最需要的,是青澤先生的這種純粹的境界。

最後說一 句,但凡要學期貨的,此書應必讀。《澄明之境》不會告訴我們交易的秘訣,卻一定是期貨人的精神大餐。要做出完美的交易,先做個純粹的人吧。(譚曉旭)

2.讀澄明之境有感

花了一個晚上加半天時間看完了青澤寫的《澄明之境》,感覺還不錯,就摘錄當中不錯的話和大家分享。

青澤被人所知道主要來源於他早期寫的那本《十年一夢》,號稱中國版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

《澄明之境》一定不會有十年一夢這般遭人熱捧,裡面沒什麼案例,更多的是哲學思想和一些問答。

<1>“一顆大叔想要到達天堂就必須進入最深的土壤,它的根必須進入地獄”(叔本華)

對於一個從事期貨交易的投機者來說,最銘心刻骨的事情無疑就是市場價格變化的反覆無常、神秘莫測。市場的不確定性、隨機性,時時刻刻困擾著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是擋在每一個投機者面前無法逃避的攔路虎。 從事後的角度,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市場的運動軌跡,但是,投機者交易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要深刻理解市場價格波動中趨勢的演化方向和微妙的動態平衡,既要有投機者有客觀、定量、科學的理性分析,又要有靈活、變通、前瞻等藝術、直覺的參與,這是某些交易員經過長期學習、思考研究後才有的內在洞察力。這中間投機者所付出的真金白銀的代價和體力、精神上的損耗,可能遠遠超出常人想像,絕非一日之功。

<2>不存在的知行合一

所謂知行合一的“知”是一種認識或者說只是,是由背後你的哲學觀決定的。當你內心有很多種不同的哲學思想交織混雜在一起時,必然讓你對市場的認知認知產生自相矛盾的混亂,由此也必然導致你的行為模式搖擺衝突,前後不一。從外人看來,你在市場中經常出現非理性的舉動,仿佛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從你自身角度而言,你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有相對應的思想支持,其實不存在知行不一的問題。

<3>投資預期說是技術,不如說是藝術,與其說是賭博,不如說是拼搏,與其說是做盤,不如說是做人。每一個交易記錄都透射出人性的色彩,品性的貴賤。

“自覺注意”和“自發注意”是兩個心理學術語,這兩個可以非常深刻地解釋不同投資者面對市場地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

自覺注意指投資者在觀察市場價格變化之前就有一套系統地市場理論、框架、模型作為理解市場、觀察市場地基礎,這樣地注意就是“自覺注意”,反之由市場價格漲跌對投資者本能地吸引而引起地注意是“自發注意”。大多數人都是後者。

人地感知有巨大的選擇性,感知往往是在概念支配下進行,“人只看到他所知道的東西”。

再附上青澤中兩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忠告:

作為投資者,不要問別人行情,別人永遠不可能告訴你正確答案。因為只有你有了自己的市場理論和投資策略,投資者才能給市場定位,明確操作標準。未來的行情走勢需要你自己告訴自己,當你已經具備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為什麼還要去和別人討論行情走勢?

除了得到混亂和迷茫,別的你什麼也得不到。

棋經有云“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

3.澄明之境讀後感800字

記得大概十年前左右,偶然讀了青澤那本《十年一夢》,對其個人交易生涯甚感精彩。去年初他的第二本書《澄明之境》出版,這本書與前一本講個人交易生涯不同,專注於投資哲學的打造。每隔一段時間,我便拿出來販翻讀,每次總有不一樣的體會,隨著自己對市場,對交易,對自我,認識的不斷加深,愈發感到與書中所講的共通與共鳴。

青澤雖然講的是期貨,但對股票、期貨、外匯等金融交易均為適用,因為變化的不過為標的,不變的終究為人心。

於是,便將書中我覺得經典核心之處摘錄如下,供分享與思考:

正是在康德哲學的引導下,我才走上了構建自身投資哲學和交易體系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投資哲學——投資的理論、模型、假設決定市場觀察和操作。

哲學確實是觀察世界的角度學,角度一變,世界就變了。我對市場交易的認識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不可能找到百戰百勝、完美的市場交易理論,必須放棄尋找“投資聖杯”的努力。

二是意識到在市場中我們確實很渺小,我們就是井底之蛙中的青蛙,就是瞎子摸象中的瞎子,我們看到的天,我們摸到的感覺就是真實的世界和市場。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投資標準,確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活動。

所謂的交易境界,指的是投機者在洞悉了技術層面的局限性以後,有了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思想體系,通過構建相對合理的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方法,在交易世界放棄完美,進退有序,淡定從容的心境。所以,交易績效的穩定,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放棄的學問。

每一個投資者,只能通過自己特定的市場理論、價格模型、交易系統去觀察理解市場,確定市場運動的狀態和價格變化的關鍵特徵。投資者應該走在市場的前面,而絕不能只是讓市場牽著自己的鼻子走。如果投資者頭腦中沒有這些事先預定的理論、原則、框架、模型,毫無目的地觀察市場,看到的只能是市場價格隨機的波動。

什麼樣的理論選擇決定了你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你選擇了班傑明.格雷厄姆、沃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學說,你眼中看到的市場,價值和價格的關係就是你的投資坐標,你就會把精力集中在尋找價格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上。

你選擇了市場趨勢理論,認為市場價格以趨勢的方式波動,你就不會過於關注交易對象本身是什麼,市場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一切交易都是圍繞市場趨勢的開始和結束為標準。

如果你是一個短線交易者,你可能對市場的長期趨勢並不感興趣,關心的往往是市場短期的價格變化,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機會。

運用先驗哲學的思維方法來解釋市場,我不會再試圖去弄清楚市場價格背後的原因,也不會再去問市場到底有沒有規律這類問題。因為市場的規律性、統一性來自投資者思維的規律性、統一性。所謂的市場規律是投資者各自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市場本身固有的。

你釣魚的時候,魚線上會有魚漂。為什麼要有魚漂?魚漂其實是個信號系統,我們通過魚漂觀察水裡的魚是否在咬鉤,魚漂動了,適當時候你就要立刻提竿。魚漂不動,說明沒有魚在吃魚餌,此時你要做的就是觀察魚漂的變化,在魚漂不動之前你拿著魚竿,耐心等待。水裡游很多游來游去的魚,這些魚其實和釣魚者沒有關係,我們用不著心神不定地盯著這些魚。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咬了你的魚鉤,魚漂動了,這條魚才和你有很大的關係。

我的投資哲學——投資的理論、模型、假設決定市場觀察和交易,解決了我看盤的標準和信號問題,理論、模型、假設就是我的魚漂,當市場價格波動符合我的投資體系時,我就知道這是我的菜,是我能把握的東西!當市場價格波動不符合我的投資模型時,我就知道這不是我的菜,不是我的交易機會!(斌哥的盛夏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