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朝花夕拾有感4篇

讀魯迅朝花夕拾有感1

在最近的這幾天,我閱讀了魯迅的回憶式散文集《朝花夕拾》,我非常喜歡這本散文集,因為其中的寫作手法很優美,所以我喜歡。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當代著名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在《朝花夕拾》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的求學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故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敘述中,對反動、守舊市里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怨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陰制的《五猖會》;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無常》;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緊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變革的巨大熱情。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會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在《朝花夕拾》中有兩篇文章是我記憶深刻,它們分別是《無常》和《瑣記》。

《無常》——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託,尋求“公正的裁決”。

《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

總之,魯迅的,《朝花夕拾》非常值得大家讀一讀。

好了不多說了,就這樣!!!

讀魯迅朝花夕拾有感2

“朝花”以兒童的目光追憶往昔。

“夕拾”以成年人的眼光做評論。

魯迅先生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卻不然,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向人們毫無保留的展示著風俗、瑣事和人物美醜。

《狗。貓。鼠》這篇文章是我最感興趣的。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了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偶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無疑,貓在次文中亦讓我感覺是不討人喜歡的動物。實際上,深入下去。這篇文章是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無常》這篇文章令我感到出乎意料,想不到魯迅先生也會有些天真的想像。文章中,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中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許些安慰。

《父親的病》自我認為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講“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痛苦。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朝花夕拾》將魯迅先生“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幻化為“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從記憶中超出”,“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更多的是展現他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思想躍然於紙上。

讀魯迅朝花夕拾有感3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他的文章,卻並沒有感到有太多隔閡。樸實的文筆,真摯細膩的情感,讓我感覺好像是在聽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老爺爺將往事娓娓道來。

讀了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它給我的感觸非比尋常。《朝花夕拾》是魯迅在經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壓迫是寫的。它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這本書中有10篇散文,每一篇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每一篇都記述了一個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篇文章叫《狗·貓·鼠》,作者在一開始就說明自己是仇貓的,好像是作者真的恨死了貓,想把天下所有的貓都趕盡殺絕一般。但在後面的文章中,我明白了作者是在將貓比作當時所謂的“正人君子”,與其說作者是仇貓,倒不如說是憎惡貓的性格和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的“正人君子”一樣,“幸災樂禍,慢慢的折磨弱者”,又“有這么一副媚態”,尤其是“它們配合時候的嗥叫,手續竟有這么繁重,鬧得別人心煩,尤其是夜間要看書,睡覺的時候”,令人厭惡,強烈諷刺了“正人君子”的行為。又想起幼年時救養一隻可愛的隱鼠的遭遇和感受,表現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則寫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長媽媽的有趣故事,她“生的黃胖而矮”,嘮叨,“滿肚字都是麻煩的禮節”,還是殺害魯迅的所愛——小隱鼠的人,卻“有偉大的神力”,買來了作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到”,表現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崇敬與真誠深切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則在一開始就說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表現了作者對當時那些反對白話,提倡復古的人的抨擊。還為當時孩子們讀的書感到可憐,他們想讀的書他們卻無法得到。這是多么悲哀呀!而作者也對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圖》中的一些故事感到反感,它們將“‘肉麻當做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表現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與殘酷,令人髮指。

《五猖會》描寫了作者小時候對賽會的熱切期盼與渴望。好不容易等來一次盛會——五猖會,一大清早就起來,“我笑著跳著”,非常高興。準備出發時,父親卻逼著我去背《鑒略》,要“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這書雖然“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然而我一字不懂”,就只是硬生生地背下了,並不理解意思。雖然背下來了,但去看賽會的興致卻蕩然無存。這表現了當時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不教授兒童所感興趣的,而是教授兒童所不能理解的,將兒童的天性抹殺掉了,表現了對封建教育的不滿。

《無常》也是在描寫關於迎神賽會的,它描寫了“活無常”這一形象,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概”,“只要望見他,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總是去勾攝惡人的魂“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愛”,“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表現了大家對無常的喜愛。奇怪了,這一陰間的鬼,何嘗能得到眾人的喜愛?倒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公正的裁判在陰間”造成的。這篇文章嘲諷了打著“正義”、“公理”旗號的“正人君子”,令人感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們學過的課文,至今我都對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到羨慕,而他後來在三味書屋的生活卻並沒有太多的樂趣。尤其是當魯迅問壽鏡吾老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時,壽鏡吾老先生的不耐煩以及後文提到的同學們讀書時沒有停頓,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都表現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願望。

《父親的病》寫了作者兒時為父親找醫生看病的事,寫了當時幾位“名醫”的開方、態度等作風,表現了他們行醫不認真,巫醫不分,不救人命,只要人錢等令人憤慨的行為,讀起來令人又氣憤又難過,同時也表現了魯迅對父親的愛。

以上七篇作品,講述了魯迅童年時代的生活,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與人們的生活。而後三篇作品《瑣記》、《藤野先生》與《范愛農》則表現了魯迅青年時前往南京、日本求學以及回國後的一些經歷。

《瑣記》描寫了作者因不堪偷盜的流言蜚語,離開家鄉前往南京求學。描述了在雷電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生活,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實在令人驚訝,而且當時作者在讀《天演論》時,就有一位本家的老輩認為作者有點不對,表現了當時人們思想的老化以及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作者不顧老輩的反對,仍然閱讀《天演論》,表現了作者對新思想與真理的渴求。《藤野先生》記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與藤野老師的故事,藤野先生對作者並沒有偏見,且對作者關愛有加,非常的真誠,這與他在仙台受到當地學生的侮辱與歧視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但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片段令我氣憤無比,那就是在看影片時,日本人槍斃中國人時,日本學生歡呼起來,讓我真想揍他們一頓。我想,這也應該是作者最終棄醫從文,認為醫治人們精神上的麻木遠比醫治肉體上的苦痛重要得多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范愛農》描寫了作者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剛開始作者認為他是極其可惡的,因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但到後來這意見卻越來越淡薄,最後終於沒有了,最終倒好像生出了些同情與敬意。其實我認為范愛農是一個很有正義感與血性的人,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但在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實在令人同情。表現了作者對范愛農這名愛國者的同情與悼念。

讀完了《朝花夕拾》,我對當時的社會又有了進一步認識,更為魯迅先生所折服,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讀魯迅朝花夕拾有感4

每個人都有一個“過去”,或甜的或苦的,或酸的或澀的,但無一另外,都是一個人最珍貴、最隱私的記憶。也許,真的已經成為過去,可偶爾拿出來仔細回味一番,卻也不禁感慨一番。

無論如何,每個人最難忘的就是童年的記憶了吧!有時候,它像放電影一樣,一些斷斷續續的畫面就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你會曾經做過的那些幼稚天真的事,而笑出聲來,這就是回憶的奇妙!

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仇貓,收集圖畫書等等,這都是他記憶中的一塊寶,他用它神奇的筆一一記錄在《朝花夕拾》中

想起魯迅先生“仇貓”的那件事,我就忍不住想笑,多么天真的孩子呀!

其實,魯迅“仇貓”,我小時候也“仇貓”。莫非這貓真的就那么不惹人愛?記得那一年暑假,天熱得出奇。我現在家無所事事,見鄰居家的小貓晃著尾巴,慵懶地邁著步,朝我走來。興許我真的是太閒了吧,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柔軟的貓毛,漸漸的,竟然愛不釋手,二話不說,把手探到貓肚子上,小心翼翼地抱到我懷裡。小貓咪很是聽話,把腦袋隨意地搭在我手臂上,蜷起身子,呼呼大睡。可愛溫順的小傢伙總能引起我的喜愛。我懷中抱著柔軟的小貓咪,乾脆就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看著它睡得那么恬靜,我惡魔式地拉了拉它三角形的小耳朵。

原本,只是開開玩笑,沒想到我這個小動作立馬驚醒了懷中的小傢伙。小貓咪受了驚,睜開謹慎的大眼睛,瞪得圓圓的,嚇得我不知所措,任憑它在我手臂上留下了殘忍的一口。

如今,這傷疤是一點兒都看不見了。可我決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人。想當初,我可是流了血,打了針,吃了藥的,更重要的是,因此,我被好朋友嘲笑了一個暑假。以後,我朋友動不動就拿這事兒來迫使我想起當年的那只可惡的小貓,毀了我“一世英名”。

直到現在,我一見到貓就繞道而行,我可不想再從溫舊事了。

童年的記憶是金色的,是“人生”這本書的扉頁,是“夢想”這支歌的前奏,是“未來”這篇故事的開端。

朝花夕拾,越拾越有滋味!在暮年之際回憶童年之趣,乃人生一大樂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