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房宮賦有感

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結尾以區區八十九字,道出了中國歷史似乎不可逾越的“周期率”。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讀阿房宮賦有感,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讀阿房宮賦有感篇一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點睛之筆,旨在說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賦體散文,並非是一篇真正的“讚美”阿房宮的賦體散文。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當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本文是一篇充分發揮了作者想像力的文章。歷史上的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於公元前220xx年被項羽燒毀(鹹陽宮)。故址在今陝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宮雖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宮的興滅與秦王朝的滅亡卻永遠地聯繫在一起,成為幾千年來人們經久不衰的議論的話題。

本文作者用文字還原了阿房宮的雄偉建築格局與秦朝統治者驕奢淫逸的腐敗生活,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本文在藝術性上充分運用了想像、比喻、排比、議論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學習範例。阿房宮被楚人項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寫到“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其中又與比喻、排比交叉運用,可見作者筆功之深,文學底蘊之厚,沒有“讀書破萬卷”的修為,是不會有如此神來之筆的千古佳作。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此文雖是一篇作於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讀來仍給人以強有力的鞭策與警惕。有些人認為歷史枯燥乏味,認為學習歷史沒有用。其實不然,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就會發生與歷史有著極為相似的令人震驚的事件。學習歷史就是要從歷史的表象中探索隱藏其內的本質,培養人們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學習此文就是要明白一個統治階級從興盛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統治者脫離民眾。作為統治階級要想永遠處於統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積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是要銘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從民眾中來到民眾去,讓民眾敢於說真話說實話,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就是要“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讀阿房宮賦有感篇二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結尾以區區八十九字,道出了中國歷史似乎不可逾越的“周期率”。黃炎培到延安時也和毛澤東探討過“周期率”的問題,毛澤東也很警惕“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危險。從西北坡進京時決不做李自成的旦旦信誓到槍斃張子善劉青山;從三反五反和後來的社教,到最終不惜發動wen ge來鬥私批修,防止特權、貪腐、和平演變。最後懷著對他深愛的人民,對未竟事業的眷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兩袖清風,離開了這個世界。應該說毛澤東時代勞動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確定的,民主監督是到位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時代。理所當然,毛澤東也應該是中國5020xx年歷史上老百姓最認同的公者,是當之無愧的無產者!是當之無愧的無產者的領路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雷潔瓊到韶山瞻仰毛澤東故居時曾留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八個字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振聾發聵!從黃炎培提出周期率,到雷潔瓊的提詞,是否可以說也是一種問答式的默契呢?可見大多數民主人士也是憂國憂民的。他們比那些拿著綠卡來代表和忽悠中國人民,xx民意的出口轉內銷的政客要高尚的多。

私則必貪,貪則必腐,腐則必奸,奸則必禍國殃民,禍國殃民則必惡貫滿盈,惡貫滿盈則必民怨沸騰,民忍無可忍,終將揭竿而起必除之而後快!陳勝吳廣對起義時就對將士說:“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客觀上,就是對私有政權,家天下的懷疑和挑戰!

所以,只有公者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只有公者才能真正把自己定位為公僕,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只有公者才能認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改變和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才能尊人民民眾是活菩薩,是真正的英雄,高呼人民萬歲!而決不會一朝權在手,便對孔夫子頂禮膜拜,以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腐朽的愚民政策來瞞天過海,偷天換日,營私舞弊,忽悠老百姓,中飽私囊;只有公者才能真正真心實意,全心全意為地為廣大的人民民眾服務,和人民民眾維繫一種彼此相依的魚水關係,而不是把自己置於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和老百姓水火不容,以孤家寡人的統治者自居。所以,既非舟水,何以覆舟?人民永遠不會反對那些真心實意為自己服務的公者和真正能保障廣大人民民眾權益的政權。

讀阿房宮賦有感篇三

讀了《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為阿房宮綿延幾百里,氣勢雄偉而感嘆,為六國粉黛齊聚一宮而驚奇,為那么美麗壯觀的宮殿最終化為焦土而哀惋。但對我觸動最大的還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國經過春秋爭霸,自身均很有實力,不用說六國合縱,只要各自穩住陣腳,秦國就難以東向。秦國蕩平群雄,諸侯莫敢與之爭鋒。但是,秦也被打敗了。他們都是被自己打敗的啊!

被自己打敗的又何止是六國?何止是秦?

項羽,楚漢相爭時著名英雄,氣蓋世,力拔山。當年垓下被圍時,他仗一匹烏騅馬,一桿烏龍槍,面對漢王劉邦的十里埋伏,百萬雄師,而毫無懼色!但是,他失敗了!對於失敗,他自己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自然是非戰之罪,只不過我以為,句中的“天”要換成“項羽自己”,他沽名釣譽,劉邦的幾句恭維話就叫他打消了消滅異己的動機;“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他自稱霸王,將劉邦趕入漢中就萬事大吉,沒有憂患意識,急於表現自己,容易滿足,是他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國時的周瑜,赤壁之戰時,談笑間使曹操“檣櫓灰飛煙滅”,可是,他竟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他戰勝不了來自內心的敵人——過分的自尊。他臨死時說什麼“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啊!

中興之主唐玄宗,開元天寶讓人津津樂道。但他戰勝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後落得棄宮逃跑,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場。

現代社會那些貪官,又有誰是能戰勝自己的呢?他們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嗎?成克傑、陳希同、胡長清……他們一個個落馬,不同樣是被自己打敗的嗎?

我們青年學生,明知道不能貪玩,要認真學習,但就是不能戰勝自己,最後導致學習成績飛速下滑。

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原來是一個“貪於財貨,好美姬”的地痞無賴,但當他發現要成就大事,必須戰勝自己,克服自己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他攻下關中後,“籍吏民,封府庫,還軍霸上”,“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經常想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諫的魏徵,戰勝了自己,獲得了貞觀之治的美譽。朱元章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克服自己急於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這樣的例子在當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鄭培民、陳景潤、袁農平,以及奧運健兒,他們無不是先戰勝自己,才戰勝別人,才戰勝困難的。

杜牧說:“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不是嗎?項羽如果多想想養虎貽患的後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別人比自己強,那些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慾……那么,結果怎么樣呢?

因此,我們有必要時時檢討自己,在前進的路途中,除了要戰勝外在的敵人,還要注重自身修養,打鐵還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養,在成功的時候不得意忘形,在失敗的時候不垂頭喪氣,總結經驗,記取教訓,改正錯誤,才能不被自己打敗,才能取得最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