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類文章讀後感3篇

勵志文章中肯定有很多鼓舞人的說話,那讀完後到底感覺怎樣呢?下面是有勵志類文章讀後感,歡迎參閱。

勵志類文章讀後感篇一:

這是一個普通女孩記述了靠自己的艱苦拼搏在兩年的時間內創造北大奇蹟的。文章本來我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覺得這又是一個浪子回頭的奇蹟故事,但靜下心閱讀後才體會到了很多道理。她和別的北大生不同的是,她在高一的時候是個自甘墮落、自欺欺人的學生。她迷茫、沉淪,就像剛開始吸毒的人一樣,開始可能只是好奇心指使,而後來就慢慢成了習慣,最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子不好卻抵抗不住誘惑,任憑毒素慢慢腐蝕著自己的身體,就放棄了掙扎,習慣了這種習慣。而她高二時才開始醒悟,覺醒的理由很簡單:“覺得自己的一輩子不能就這樣過。”讀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我們政治老師在第一次月考結束後跟我們說的一句話:“那些在初一二三很乖的學生在到了初四後就想,我都聽了三年的話了,這一年就不要那么聽話了,而那些調皮了三年的學生又想,我都皮了三年了,這一年就好好學吧。”也許只有經歷過人生最頹廢的時候才會得到最深的感觸吧,她想要開始學習了。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級第12名。可這並不能滿足她的野心。她對那個整日只知道死讀書的年紀第一不屑一顧,可這時候,一次班會又讓她更上一層樓,這次考試的大跨越和她平日表現出來的自以為是讓她的班主任老師忍不住在班會上側面批評了她。而這個批評,卻讓她心頭一震。為什別人可以我就不行?本著拼一拼的態度,她開始了一個月的努力學習。行為改變習慣,一年來養成的壞習慣想在短短几天內改掉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但她仍然靠著自己的毅力堅持了下來。第二次月考,她真的用行動向大家證明了自己。就從這一次往後,她徹底改變了自己。她用行動改變了習慣。他的野心真的很大,對於她那所上三本都難的學校里,她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要上北大,“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學校。”她的自信讓我佩服。她也真的沒有在說空話,她考上了北大。

上帝總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會收穫多少,他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你放棄了一些東西也會得到一些東西。而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

無論是政治老師的話還是這個姐姐的親身經歷都讓我深有感觸。就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吧。我想我就屬於那種乖了三年想在初四變壞的學生吧。還有半年我就要為我的國中生活畫上句點了,這三年半來,我的成績真的是一波三折。初一的時候,是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要好好學習,總覺得自己做的很不錯了,自傲自滿,可實際上還差一大截。而初二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大,自己也懂事多了,知道開始學習了,所以那時候的成績上了一大步。再後來,到了初三,慢慢總結出自己學習方法的我,發現了學習了樂趣,越來越愛學。直到現在我也認為那時候的學習是我國中生活里狀態最好的。可是花無常開時,從初三的下半學期開始,我的成績就走了下坡路。那段時間裡我就像那個姐姐高一時一樣,上課睡覺、聊天、看小說、吃零食,晚上一到家就上網,作業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早上去學校抄,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卻也像那吸毒品一樣,無法抗拒,無法自拔,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陷深,也只是麻木的看著。那時的我和高一的她真的很想,她是要從壞變好,而我是從好變壞。半年後的現在,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甚至有點遺憾為什麼不早點看到。我用了半年來解決我所所存在的問題。也用了五分鐘的時間看了那篇文章又激勵了自己。靠天靠地真的不如靠自己,只要你從內心想學了,一切都不是困難。希望大家都能仔細的看看那篇文章,也許它會使你產生巨大的變化。

勵志類文章讀後感篇二:

曾幾何時,我們還在高三的苦海中掙扎,一篇《花開不敗》給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以無數的動力。我想要說的是,如今奮鬥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我們,更需要《花開不敗》的精神,因為我們仍然青春年少!

高中時代,我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美麗的種子!它是“心中的睡蓮”,已成片的綻放著許多不知名兒的小花朵,花花綠綠地漾在一起,鮮艷奪目。

現在我們平靜下來一起回憶這個曾經感動過無數高三學生的故事。當初老師把這篇文章給我們時,我幾乎是含著淚讀完這篇文章的,它教會了我堅強、勇敢、自信……甚至是我不能用文字表達的詞語。文章是用濃厚的情感醞釀出來的。作者抱著那種樂觀,痴痴盤算、傻傻得意,帶著290名的“恥辱”,用一種破釜沉舟的心情和現實敲響了復旦大學的大門。曾經是20xx年來的夢想,曾經是高中三年來拼搏的力量,作者在那三百多個飽含汗與淚的日日夜夜裡揚鞭策馬,奮起直追,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點。

我想只要我們心懷一種睡蓮種子的美,我們會失敗嗎?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在國小時被人斥為“沒有數學頭腦的人”,但是他不甘心這樣的定義。他在以後的學年裡努力學習和研究數學,國中未畢業的他成為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數學家。司馬遷飽忍屈辱在那潮濕陰暗的牢獄裡,不忘父命,在牢獄裡著成中華大作——《史記》。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美,只要你心懷“花開不敗”的念頭,像作者一樣為自己的夢想而拼搏,一顆睡蓮種子終會萌發。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從高三轉到大學裡來,從進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天起,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美麗的睡蓮種子,它比高中那個時代的睡蓮還要美,但是我們是不是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從高三的緊張中解脫了呢?以為上了大學就沒有必要再那么緊張,可是上了大學就等於拿了鐵飯碗了嗎?又有多少大學生畢業就等於失業?

比起那些國中就輟學而沒有上大學的同學們來說,我們是幸福的,而我又有一種愧疚的感覺。幸福是因為我們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舒舒服服聽老師講課,而不必像那些同學一樣四處打工,愧疚是因為自己沒有珍惜過,假若,我和他們一樣沒有上大學,那么我會怎樣,我的人生會怎樣,也許我不會像那些堅強的人一樣樂觀的看待自己,積極的嚮往未來;也許那時的我才能真正明白現在的幸福,現在的美好。我們是否應該感觸一些什麼,明白一些道理,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我想,學校的五分承諾,父母的保證,老師的軟磨硬纏並沒有讓我們放棄對自己理想執著的追求。因為它是我們拼搏的動力,前進的助推器。那么同學們,為了能讓我們心中的睡蓮依舊能花開不敗,讓我們一起鼓起理想的風帆、揚帆啟航吧!

花開不敗,不敗的是內心的存在,只要內心不敗,萬物因你精彩不敗。

勵志類文章讀後感篇三:

今天我讀完了紅色經典文章《少年鄧小平》,既感動又激動。我感受最深刻的幾點是:

少年鄧小平有堅定的信念,向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不達目標不罷休。文章中有很多勵志的詞語,比如,“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富強而讀書奮鬥”、“既來之,則安之”、“士可殺,不可辱”、“今日莘莘學子,明日國家棟樑”、“落後就要受人欺負”、“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從古代走向近代,從閉塞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的歷史,也往往是它打開眼界、敞開國門、走向世界的歷史”。

少年鄧小平知道去法國的費用來之不易,所以到了法國後,開始勤工儉學。他節約地花著每一分錢,日子雖然辛苦,但他從來沒有忘記“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富強而讀書奮鬥”的目標。他說不能勤學就去勤工,有志不在年高。他來到鋼廠,乾各種體力活,一天可以掙10個法郎,他就這樣一點一滴的積攢下錢去儉學。

少年鄧小平樂於助人。雖然他家生活也很艱苦,但他看到同學有困難,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有一次同學的妹妹生了重病,鄧小平不顧自己的困難,把自己僅有的錢給了同學,讓他拿錢去給妹妹看病。另一個同學的母親病入膏肓,那位同學準備“割肝救母”,鄧希賢(鄧小平小時的名字)勸他不要這樣做,並請了一個郎中,幫他母親治好了病。他這種助人為樂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少年鄧小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次作業他都對自己要求非常嚴,得到很多“雞蛋”,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優星。他學習刻苦認真,作業一絲不苟,毛筆字剛勁有力,背誦倒背如流,講故事津津有味,說道理頭頭是道,寫文章胸有成竹,說名言佳句脫口而出,各方面的成績在學校都是出類拔萃的。

少年鄧小平膽識過人,不信邪,不信鬼。他小時候居住的村子有個鬼屋,誰也不敢去,一天他和幾個同學放學一起去鬼屋。鬼屋白巾飄揚,野草叢生,小鳥在草叢中做窩,他還大膽地從鬼屋走了出來。人們都誇他膽識過人。

少年鄧小平雖然個子不高,但他志向遠大,有堅定的信念,永遠不會屈服。正如紅色經典的封面中寫的“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閃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島上徹夜不息的明燈。信念讓你擺脫饑寒交迫的日子,而奮發圖強……”

看完少年鄧小平的故事,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鄧爺爺的優秀品質,做一個嚴於律己,樂於助人,能夠為自己的目標而奮發努力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