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讀後感作文

讀書的時候,要做到腦勤、手勤、筆勤,遇到有心得就寫下來,多動筆,多寫,多記。那六年級學生讀書時,都寫了哪些讀書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六年級讀後感作文,一起來看看。

六年級讀後感作文篇一:老舍作品《月牙兒》讀後感

老舍先生的《月牙兒》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說主要是講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為了生活不得不相繼成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話說,她的母親為了養活她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最後,她長大了又用同樣的方法來贍養媽媽。第一次接觸作品是在高中時期,那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女孩子上了學,讀了書,受了新思想的感化,還要這樣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長的侄子時,她其實就已經開始走向墮落了。最後,她一步步,從風塵場所的招待到淪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來的結果。那時候這篇小說只是給我講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

到了現在重新讀文本,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掉了的細節。在韓月榮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她只有七歲。文中說月容在八歲的時候學會了當東西,對於沒有什麼生活技能的大小兩個女人,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有多艱難,小說也有交代。母親為了掙錢給鋪子裡的夥計們洗襪子,又髒又臭的襪子把她噁心得吃不下飯。即使是這樣,母親也養不起那個只有兩口人的家。

所以,月容有了新爸爸。為了讓自己和孩子有好的生活,至少不要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再嫁應該是最好的辦法。在連生存都無法做到的時候,倫理道德和禮教、抑或是貞節牌坊都不能當飯吃,活下去才最重要。這時候,月容對媽媽來講還是希望,有了新爸爸,孩子可以上學,或許會擁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事實是,如果新爸爸沒有消失的話,媽媽並沒有做白日夢,因為月容確實過了幾年好日子,上了學,讀了書。

問題辯證的看,受了教育對月容來講是幸還是不幸呢?或許不知道所謂的“自由戀愛”、“婚姻自由”等等觀念,月容後來會不會麻木一些、也好受一些呢?

繼父不在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母親不得不成為了“不光彩”的暗門子。月容是不理解或者說不想理解自己母親的,可是躲在學校里也不能解決生存的問題。在胖校長沒有退休的時候,月容還有地方可以住,雖然做少量的針線活不能掙很多錢,起碼有收入,可是,禍不單行,胖校長要退休了。這個時候月容的命運也開始了漸漸明朗化的轉變。

不管胖校長的侄子對月容是真心還是喜歡她的年輕貌美和身體,總之,在月容的眼裡,這是“愛情”。她哭也好,鬧也好,她心裡是希望這個男人能夠給自己安全感。可是,自己卻清楚的知道這個人不是能夠給自己未來的人。所以在男人的老婆找上門的時候,月容沒有那么震驚也沒有失望得找不到繼續走下去的路。

沒有哪個女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無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夠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現實又一次的讓她失望了。她開始知道了,如果媽媽能夠找到任何解決生存問題的辦法,她都不會也不遠這樣吧。生活真是殘忍啊,吞噬了媽媽也沒有放過女兒。再次看到以為再也看不到的媽媽,原來母親已經如此蒼老。趁年輕利用這唯一的成本換來的生活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已經沒有機會被考慮了。

女人的悲劇還不僅僅是這些,身體被摧殘,時間也加快腳步來收回女人的成本。可笑的是,在月容想找個人結婚的時候,巡警把她抓走了,只因為她是暗門子,沒有給政府捐租。接受的所謂感化,簡直是笑話,根本不能解決什麼實質的問題。沒有救得月容進了監獄,可是這對她來講或許不是件壞事吧。

文章的標題月牙兒是整篇小說的線索。在月容父親去世,出殯的時候,她開始注意了天上彎彎的月牙兒。月牙兒見證了她艱難生活的開始,見證了她苦難的一生。在月容看來,月牙是她的好朋友,在她被爸爸“拋棄”的時候,月牙安靜的守在空中,沒有嘲笑她也沒有離開她;月容和母親艱難的度日,月牙兒一直看著她,沒有任何言語,確實實在在守護這沒有安全感的小女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小朋友走進月容的生活,她的孤獨得只需要一個靜靜看著自己的月牙兒就好;在月容離開媽媽,一個人在學校的時候,抬頭看天月牙兒“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著,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跟自己的景象竟然那么的相像;在自己對自己非常失望得時候,月牙兒也生氣了,躲在浮雲的後面,不肯出來,月容多么希望有一個能夠這樣的在乎自己,能夠真心實意的愛自己。

所謂的月牙兒,不過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裡,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虛無的朋友,在自己難過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個靈魂的守護者。為什麼在父親在世的時候,月牙兒沒有出現,生活里沒有黑暗;為什麼在繼父供自己上學的那三四年里,月牙兒沒有出現,因為在學校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在自己做了暗門子之後,她為什麼說她看不見任何月光了,因為她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救了,靈魂要死去了。內心的孤寂、無助和生活的艱難,再加上自己受過的新式教育,夢想和現實之間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么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兒,最後,在監獄中久違的月牙兒出現,月容內心安慰自己說,這就是自己最好的結局,是好朋友也認同的結局。

六年級讀後感作文篇二:我的老師讀後感

當我翻開《我的老師》的第一頁時,看到的是“我媽媽是老師的故事”。那裡有這么一段話,“每天每當我和小妹睜開眼睛時,媽媽早已走了,晚上我們睡下媽媽才回來,她已經精疲力盡了,但還在批改作業。”

老師是一顆蠟燭,把光和熱送到我們心裡;老師是熊熊的火焰,把我們的心點燃。啊!老師,每當您站在講台前,您是那么溫柔,那么親切。

我的老師姓武,她圓圓的臉上戴著一副眼睛,講起語文來像講故事,講起數學來是那么明白。

老師您是一個園丁,我們是一棵棵小樹,您是多么勤勞,每天給我們澆水。

每個星期那么長,就有星期日能休息一天,可您卻忙碌著批改作業。您曾經說過,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是成績,我們一定要把答滿分的捲紙拿給您看。

六年級讀後感作文篇三:一條未走的路讀後感

今天,我們與老師一起學習了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的一首詩——《一條未走的路》。詩人借自然之路寫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1920xx年時弗羅斯特已經38歲了這一年他作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他在一所示範學校教書的職業,放棄了本來可能更加平坦、安穩的生活,而選擇了詩歌。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未選擇的路。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這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能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其實為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於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選擇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在面臨人生選擇時的猶豫與彷徨。

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沒有回頭路可走。因此,必須慎重選擇;同時,不能隨波逐流,應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