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傲骨在中華——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再次翻開《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拂去歷史的塵封,幾十度春秋如一日,曾經在狼牙山上響起那壯烈豪邁的口號聲,如今依稀迴響在我的耳畔。掩卷沉思,班長馬寶玉那潰爛的傷口,窮凶極惡、緊追不捨的日寇,連續不斷的槍聲,崎嶇陡峭的山路,帶著中國人民的憤怒與仇恨,如暴雨般落下的石頭,仿佛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五位壯士的英勇表現不過是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一個濃縮版,他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和精神數不勝數,他們忠於職守、英勇殺敵、勇於犧牲……但我要提倡得是最能概括他們這些精神和品質的兩個字——骨氣。

文章講述了發生在抗戰中期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奉命掩護民眾和部隊主力撤退,在完成掩護任務之後,又將敵人主力引上絕路。經過幾場激烈的戰鬥,他們手中只剩下打紅了槍管的鋼槍,所有的子彈和手榴彈都已經耗盡,山上的石頭就成了他們殺敵的武器。只見那一塊塊石頭從天而降,砸向不斷向山頂進攻的敵人。最後由於寡不敵眾,他們寧死不屈,砸了手中的鋼槍,手拉手跳下懸崖。

當我讀到“為了不讓敵人發現民眾和部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喊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這句話時,心中疑問頓生,難道馬寶玉不知道生命的價值嗎?難道他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嗎?不,他不僅知道生命的價值,更知道生命的可貴在於奉獻。為了祖國,為了將人民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他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中國人是最講骨氣的。“翠竹寧折而不彎,人當寧死而不屈”。“士可殺,不可辱”。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夏明翰臨死之前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死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骨氣是剛強不屈的氣概,在狼牙山上化成了那壯烈而豪邁的口號聲。

合上書本,我眼前仿佛浮現出五壯士那英勇頑強的背影,像五座豐碑,屹立在我的心頭,他們讓我記住一句話:中華民族是最有骨氣的民族,中華兒女都是錚錚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