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手來》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電影《舉起手來》。這部電影猶如解暑的冰淇淋,讓人身心為之清爽。這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 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郭大叔)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鬥勇的周鏇戰鬥。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勝利。   其中,令我特別敬佩的人還是要屬郭大叔了。   郭大叔面對日寇的槍口機智勇敢,臨危不懼,與敵人展開殊死的搏鬥。他一邊唱著陝北民歌,一邊手持木棒與敵人進行較量。日寇被郭大叔的歌聲所吸引,握在手裡的武器,也放鬆了下來。原來,郭大叔的褲腰上繫著一枚炸彈想要炸死日寇們,可是,過了許久那炸彈都沒有爆炸。最後,郭大叔被日寇捉了去。日寇們把郭大叔綁在樹上,還用汽油潑在他身上,問他金佛的下落。郭大叔卻仍然昂著頭,挺著胸,怒視著日寇。日寇的首領生氣極了,命人把郭大叔放進窯洞裡面用火燒,用煙燻,想活活燒死郭大叔。郭大叔站在裡面大聲嚎叫:“你們這些強盜,遲早會遭報應的!會遭報應的!……”最終,郭大叔被兩個兒童團的小嘎子從地下通道救了出來。郭大叔逃出磚窯後,仍然堅持與日寇在村莊周鏇,利用收繳日寇的手榴彈打擊敵人,炸得敵人四分五裂。郭大叔這種英勇頑強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我。  影片中還有兩個逗人喜愛的六、七歲的娃娃兵,他們雖然年幼,但是,也參加到了抗日救國的戰鬥中。他們鑽在樹杈上觀察日寇的一舉一動,他們將日寇酒瓶子裡的燒酒偷偷地換成汽油。當日寇把汽油當酒喝時,躲在樹林中的小嘎子用彈弓做火種,射到了日寇的口中,火焰燃燒,燒得敵人滿地打滾。看到這兒,我不禁大笑起來,笑日寇的狼狽,笑小嘎子們的聰明才智。  另外,那位貫穿全片的線索人物——一位弱不禁風的女大學生也成長為為保護重要情報而奮不顧身,能端起機槍橫掃敵人的堅強戰士;兩位白髮蒼蒼的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年老志不移,也參加到抗戰一線的隊伍中,當她們看到日寇路經自家門前時,就端起裝滿玉米粒的簸箕,朝日寇經過的路上灑去……   這部影片在中國軍民保護國寶的情節發展中加上大膽的誇張,在陰錯陽差中使日本鬼子醜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影片雖然很搞笑,卻反映了當時中華兒女全面抗戰的英勇壯舉,當時日寇被打的狼狽樣被宣洩得淋漓盡致! 簡評:正確地把握了“讀”與“感”的關係,“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是篇不錯的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