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

第一篇: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下簡稱《歷》)是一部重現民族記憶、具有史詩風範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年來主鏇律影視劇創作的重大收穫。《歷》以全景式的宏大視野、多維度的生活畫面、多樣化的影視手法,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實行全面改革開放、實現偉大轉折的重要歷史,真實客觀地再現了鄧小平同志帶領黨和人民撥亂反正、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實踐和艱難歷程。

對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來說,由於題材的特殊性,在對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敘事表現上,以及文獻性與故事性、紀實性與戲劇性、史實與詩學的藝術處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難度和限制。因其如此,歷史敘事模式化、人物形象符號化往往成為主鏇律影視作品、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難以超越的“瓶頸”,從而影響了主流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和社會滲透。電視劇《歷》在長達五年的創作實踐中,秉承鄧小平解放思想、實是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不斷開拓創新的探索勇氣,在歷史敘事和人物塑造上彰顯出得到主流人群認同的個性特色,實現了藝術超越,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

虛實相生、家國同構的歷史敘事是電視劇《歷》最大的亮點。家庭的沉浮折射出國家的動盪,國家的變革則主導著家庭的命運。這種家國一體的史詩化敘事形式,既生動流暢又客觀真實地再現了當代中國社會實現歷史轉折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從粉碎“四人幫”到“小平復出”、從“恢復聯考”到“撥亂反正”、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平反冤假錯案”、從“知青返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再到1984年的“國慶閱兵式”;艱難曲折積重難返的八年歷史,不僅是這部電視劇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同時也是敘事展開的豐富情節。而相關的故事和情節又緊緊圍繞著鄧小平撥亂反正、力挽狂瀾、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政治實踐來描述,從而使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流暢的影像敘事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的戲劇性和崇高感,把無數觀眾的思緒吸引到當年歷史風雲的巨大變化之中。應當特別關注的是,這部電視劇在將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按歷史真實原則藝術地鏈結成戲劇化的故事時,其虛實相生、家國同構的敘事結構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表意功能。歷史轉折的全部故事是在兩條既交叉又平行、虛實相生的情節線索中展開的。而所有的情節線索背後則彰顯出“家國同構,命運一體”的歷史意識和社會理念。國家是大家,但國家這個大家的主體正是由千萬個小家組成的有機共同體,故事實線中鄧小平的家庭、虛線中田志遠和夏默一家以及劉金鎖一家都是其中的小家。在歷史轉折的重要時期,國家的歷史命運與每個小家的現實命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是“家國同構”的命運共同體。因此,鄧小平作為國家領導人大落大起的歷史命運和他在歷史轉折中的政治實踐,就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以至改變每個小家甚至每個個體的現實命運。電視劇的主創人員敏銳而準確地把握了這樣的歷史觀和命運感,因而在劇情的呈現和推進中以史詩方式設計了家國同構的敘事結構。“恢復聯考”、“四五事件平反”、“平反冤假錯案”、“知青返城”等國家重大決策,在鄧小平撥亂反、解放思想的政治實踐中相繼出台和貫徹實施,從此改變了包括田志遠、夏默兩家在內的億萬人民和家庭的歷史命運。

在“家國同構”的歷史敘事中,堅持從日常化和平民化的視角塑造歷史偉人鄧小平,是電視劇打動人心的顯著特色。將鄧小平在歷史轉折中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智慧融化在日常生活中,從他個人平實的情感生活層面著力表現偉人的夫妻情、父子情、爺孫情、戰友情和同志情,突破了偉人形象符號化、單一化的敘事局限,使偉人形象的人格內涵更加豐富飽滿,也更有精氣神。與此同時,電視劇還將鄧小平日常化的家國情懷與他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藝術地融匯在具像化的政治實踐中,使偉大人物的平民色彩在舉重若輕的政治實踐中得到精彩生動的視聽表達。在“知青返城”的重要會議上,小平同志拍板定釘時的那句“讓孩子們回來吧”的經典台詞,猶如慈父的鄉音,既溫暖親和,又氣貫長虹。從此,兩千多萬“孩子們”回歸城市,實現了人生歷史的“偉大轉折”。

在“家國同構”的歷史敘事中,一些歷史細節的還原和再現,也從國家政策與個體命運、巨觀政治和微觀人生的契合處和鏈結點,凸顯出家國一體、休戚與共的歷史感。如在“恢復聯考”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心繫天下、深謀遠慮,既為“老三屆”知識青年被十年文革荒廢的青春歲月深感憂慮,也為民族國家未來的發展尋找人才資源。他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決定把招生對象從原來的應屆畢業生擴大到全體社會青年,從而使幾百萬社會青年獲得了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機會,也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事業夯實了人才基礎。一個不同凡響的歷史瞬間、一個精雕細刻的歷史細節,真實感人地再現了鄧小平的愛民情懷和遠見卓識,蘊含著意味深遠的歷史內涵。正如電視劇總編劇龍平平的深情訴說:“只要是中國人,在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起重大作用的事情,一定可以追溯到小平同志。如果沒有他的一些政策,你所遇到的這些事情就會是另一個樣子”。

家國同構的史詩化敘事,把1976到1984的八年故事放進“家”與“國”命運一體的歷史關聯中,融入到宏大而具體的歷史轉折和社會變遷中,生動地再現了民族歷史的公共記憶,喚起了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和後來者的個人記憶和歷史體驗,促動他們撫今思昔的深刻反思與情感共鳴,進而建構起人們對現實生活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認同。《歷》在央視播出後激發起社會各界巨大反響的現象,業已表明作為一部主鏇律電視連續劇,《歷》為建構當下中國的社會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篇:觀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有感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乾;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這首詩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病起書懷》,表現了主人公雖一生屢遭挫折,壯志難酬,卻不失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永不磨滅的意志,對祖國前途仍然充滿希望。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領導,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攝製的電視劇,一經播出立馬好評如潮,因為這部電視劇再現了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中國全面改革開放這八年中的中國政治歷程,再現了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中國從文化大革命的動盪時代,走向了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

1976年承載了太多的歷史,中國經歷了偉大領導人逝世的沉痛和粉碎“四人幫”的歷史性勝利,所有的人民民眾都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希望黨能領導人民民眾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面。劇中夏默的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反應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小人物的高貴精神品質,正是他們這樣一批優秀的愛國志士,雖蒙受冤屈處境艱難,卻時刻不忘自己也是祖國的一份子,始終不渝地跟著黨走,始終堅信黨能領導國家走向富強,人民民眾走向幸福,哪怕自己的力量再渺小卑微,也不忘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忘記黨的囑託和人民的信任,堅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殫精竭慮、死而後已,為國家的富強民主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位卑未敢忘憂國”,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異曲同工,儘管自己地位卑微,但也從未忘記憂國憂民的責任,它的主旨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發揚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揭示了人民民眾與國家的血肉聯繫。

歷史就在當下,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們只要立足自身的崗位辛勤工作,多奉獻,就是愛國,就是憂國,時刻做好準備,履行好黨員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