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觀後感1500字

我看了中國最好的電影——這部電影叫《芙蓉鎮》。謝晉導演辭世,得以在影院看這部電影,感慨很多。新一代的影迷,對中國電影總是抱怨多多,且相對更關注第五、六代導演的作品,對於很多前輩導演,抱持著一種主觀設定的距離感:一提到有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便斥之以思想單一、形式僵化的現實主義,實際上看的很少。或者說,片段的耳濡目染、指標性的所謂“黨片”看的是不少的,而深入關照者,其實寥寥。

甚至在想寫一下《芙蓉鎮》時,也只能就文本說文本,無法從更多的層面去探究它的存在意義。誰讓即便是謝晉,我看過的作品也屈指可數,而這部《芙蓉鎮》更是首度觀摩。所以參照的標準,不期然地設定到第五代導演上。涉及文革題材的電影作品,張藝謀的《活著》、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其中的翹楚,它們各有特色,一同撐起了第五代導演的成熟之旗。

然而看過謝晉的《芙蓉鎮》後,我對這類題材電影的認識有了轉變。與那些讓第五代導演成名立萬的文革電影不同,它以親歷者的反思姿態直面歷史,即便是出品時間更早,其思想上的韌度卻更加尖銳和犀利。第五代的這幾部作品,拍攝時間較晚,都帶有某種跳脫的態度,更希望站在歷史的外圍,去冷眼旁觀那段苦難史,一方面這樣的視角更宏大,更容易達到史詩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相對安全,更接近普世價值,即便是禁映,也不會影響它們的影史地位。

謝晉沒有選擇這樣的保守之路,雖然第五代的這幾部作品同樣值得尊敬。在我看來,芙蓉鎮上的風雲變換,是被嚴絲合縫地記錄而非再現在鏡頭前。它沒有那幾部作品中鋪天蓋地的對文革場景的營造,像是文攻武鬥、遊街批判、集會造反等很容易引人興奮的描寫幾近於無,但電影卻以樸實逼真的生活事件、對接嚴謹的影像結構將政治運動的詭譎、世事人心的叵測,表現得驚心動魄。而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其關鍵就在於謝晉對於政治、歷史,乃至我們這個民族的無畏的反思和直面。

謝晉甚至不想依靠悲天憫人的人性論,來為自己的作品作結。我的理解是,他是親歷者,也是受害者,他不能忘記,也不能原諒。但是他必須接受。看似在電影結束時,他原諒或接納了所有的人和事,但他並非就此心安理得,他依然用谷燕山酒醉後“完了,沒完,完了,沒完”的責問、用最後一個鏡頭中王瘋子遠去時滿嘴的“運動了、運動了”來提醒我們,故事結束了,生活還在繼續。

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先是冒出了如標題所示的想法,然後又想到一個詞,大象無形。除了思想禁錮,中國電影常被詬病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形式過於單調、中正,深怕陷入“形式大於內容”的窠臼。《芙蓉鎮》在電影語言上看似中正,卻因思想上的成就,將內容以相當妥帖的形式表現出來,中正中有尖銳的意向。比如幾段意識流就安排得恰到好處,更不用說謝晉一貫拿手的影像處理了。謝晉的電影語言並非為了炫技,而是化入現實的基調,看時有嶄新的氣象,卻難得潤物細無聲。

看完電影出來時,我聽到一對戀人在背後說話,那個女的說了一句我深以為是。她說:“怪不得劉曉慶那時能那么紅。”我之於劉曉慶的印象,摻雜現實中的負面印象不說,單就演員而言,一直都是爽朗中略帶張揚的模樣。但在《芙蓉鎮》中,劉曉慶的表演完美無缺。胡玉音看似堅硬的性格中蘊藉了如此的柔弱,在現實的步步緊逼下,她的怯弱的抵抗,或如姜文所飾的秦書田所說的“像牲口一樣活下去”,是感動全篇的力量。謝晉一直有演員伯樂的美譽,在本片中再一次被印證。

我猜想謝晉拍攝《芙蓉鎮》時,他的身份地位已允許他做一次決然的而非保守的良心回望。這難得的回望在當時引起了怎樣的波瀾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一定觸動了那些經歷過的人,不管是受難的,還是得寵的。在觀影當中,我聽到了後排一位年長阿姨的嘆息和哭聲,她並非為情節感動,或許是被往事觸動吧。它也不是只為經歷者熨傷,它同樣打動了我們。它表現出的勇氣和完美,讓我們這些影迷相信,我們的電影同樣值得尊敬,即便它現在依然孱弱,依然被緊束。

謝晉導演的辭世,卻促成了我們對他的了解的開始。雖然還很幼稚,但我更願意美好地相信,這是一次進入前的立此存照。謹以此文向謝晉導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