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有感

 第一篇

XX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作為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間準時開播了。該劇的播出之所以能夠迅速在網際網路上的引發熱議,是因為該劇除了“以紀實文獻的敘事手法,全景式展現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帶領黨和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破重重阻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外,還“塑造了一大批身處各行各業第一線艱苦創業的幹部民眾形象”,既“高、大、上”,又“平民,接地氣”。同時,“粉碎四人幫”、“恢復聯考”、“首次訪美”、“知青返鄉”、“包產到戶”等重大節點事件和“華國鋒”、“胡耀邦”等比較敏感的政治人物也搬上了螢屏,讓觀眾感覺到非常真實。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撥亂反正,並結合中國的國情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他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改變了中國這艘“巨輪”的航向,奠定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提升了眾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如果說拍攝製作並播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顯性意義是為了紀念這位“總設計師”110周年生日,那么,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政策應該就是這部電視劇的隱性信號。

眾所周知,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異常迅猛,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也異常突出,到了不得不再次進行全面改革的時候。XX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不同的是,本次改革屬於“深化”改革,是在各領域進行了多次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改革;是“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只剩下硬骨頭”的攻堅式改革;是“不清楚險灘和暗流”的“深水區”改革。本次改革形勢更複雜,任務更艱巨,困難和矛盾更多,更需要以xx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氣與決心,更需要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眾志成城。

作為一部主鏇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除了具有“生日禮物”這個功能外,還肩負著“凝聚改革共識,匯集改革力量”的歷史使命。目前,電視劇正在熱播,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事件或人物將陸續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能只看看熱鬧就了事。

第二篇

我一向是少看電視劇的,一是覺得電視劇太長沒那么完整的周期去看;二是之前看電視劇給我的感受是乍看不錯,完整看完後發現故事是越編越粗糙。但是這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卻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這其實是一部政治素材的電視劇,是在鄧小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向偉人獻禮的一部人物傳記式的劇作。但是影片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大膽描述,使我對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風雲變幻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國內經歷過“十年文革”的浩劫後,鄧小平以其遠見卓識為迷茫的中國撥開了層層迷霧,為中國指出了一條通往繁榮昌盛的希望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條道路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劇中鄧小平強調最多的指導思想便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十年文革”搞得人心惶惶,社會創造力受到了極大的束縛,抱殘守缺、固步畏前成了社會的通病。不得不佩服偉人鄧小平的魄力與膽識,從解放思想開始,堅持實事求是,一點點地將整箇中國的思想翻轉過來,將全國的工作方向扭轉到正確的方向上。這其中當然並不輕鬆。

劇作極力刻畫鄧小平作為一代偉人的光輝形象與完美人格。我以為相較於鄧大人的歷史地位,再怎么表現都不為過。古語:一將功成萬骨枯。鄧大人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歷史時刻挺身而出,為祖國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作為當永存人心,他的功績應萬古流芳。

電視劇的最後引鄧小平的一句話: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幹,我們肩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現在來看看這句話,下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左右,那個時候我們這一代人大概在50多歲,可以說整箇中國的中堅力量正在我們這一代人。我們能不能為建國百年的宏偉藍圖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呢?我們又將如何開啟祖國新的百年大業呢?鄧大人說的對,我們肩上的擔子重啊!

少年強,則國強。今天我們是一群20多歲的青年人!我們應當也應該意識到時代與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30年後,當迎來建國一百年時,你在哪兒?我在哪兒?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為什麼我總是想起你?在這生命怒放的季節!

為什麼我總是想起你?我的人生和山河一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