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鮑比》觀後感

看這片子時,邊看邊流淚很多劇中情節身同感受,以至看完時眼哭得又紅又腫。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bobby是一個善良、溫順、虔誠的少年,他有愛他的父母奶奶和哥哥妹妹。然而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後,一切改變了。bobby的母親mary深信聖經關於同性戀會下地獄的訓誡,想盡辦法矯正兒子,卻沒有意識到bobby的痛苦與日俱增。在滿20歲生日前,bobby認識了開朗青年david,然而mary拒絕接受這段感情,她望著bobby一字一句的說:我不要有一個同性戀兒子。bobby傷心的離開家,開車到高速路的橋頭,噙著淚水縱身跳下

的死徹底喚醒了他的家人。mary在無盡的悔恨中開始接觸同性戀人群,參加pflag小組,與神職人員探討聖經解釋。在翻閱兒子的日記後,她終於發現,其實她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兒子與眾不同,只是她不肯正對。失去兒子的母親在傾盆大雨中失聲痛哭,雨水和淚水將固執、偏見和不理解洗刷得一乾二淨。

此後將畢生投入到同志維權事業中。她在推動市議會同志自由日提案時留下名句:“當你們在家中、教堂說出阿門時,想想和記得,有個孩子在傾聽。”就如一道永恆陽光,照亮了無數困惑、絕望和渴求認同的同志青少年。

看這電影難過是雙重的:為鮑比難過,也為他的媽媽。鮑比走了,而他的媽媽永遠活在後悔和痛苦之中。如果她不是這樣的愛鮑比,如果他們曾經不是那么的親密無間,或許,這悲劇不會發生,或許,這痛苦就會輕一點。

鮑比是個如此可愛的孩子,他溫順善良,照顧每一個親人的感受,他陪著母親聊天,看老電影,努力成為母親滿意的人。如果鮑比不是太愛母親,太珍惜和母親的感情,怎么會如此害怕讓母親失望,怎么會如此害怕母親唾棄的目光,怎么會因母親的決絕而喪志活下去的勇氣?也許,他會像brian那樣對母親大喊:“fuck you!”然後走自己的路。

很遺憾,他的母親竟然對這樣乖巧可愛的孩子如此鐵石心腸!

為什麼呢?是什麼蒙蔽了母親的眼睛,是什麼竟然凌駕於母愛之上——毫無疑問,是信仰。母親信仰上帝,這種信仰深入她的骨血,這種信仰讓她失去所有判斷,對於這種徹底洗腦的偏激的信仰——我要說,fuck you!

沒有信仰是可怕的,但是過度的信仰同樣可怕,特別是當這種信仰充滿偏見、狹隘和不自由。

如果,mary能接受同性戀兒子,依然愛他,鼓勵他,支持他,站在他的身後,那么鮑比不可能那么匆忙結束自己年僅20歲的生命,從這點來說,事實上,母親是劊子手,所以她才會那么痛苦自責,所以她才會在走近同性戀理解同性戀後,勇敢站出來,成為他們的代言人,這不僅是她對天上的兒子的追悔和補償,更是對自己的救贖。

但是我依然遺憾,為什麼這悔悟來得這么遲,這么遲!如果,母親的偏見不是這么深,如果,她願意早一點理解兒子,像後來一樣,試著和別人溝通,探討,了解同性戀是怎樣一回事,那么這悲劇就可以避免……但為什麼不呢?

認為異性戀是理所當然,同性戀是畸形的變態的——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理念,很難改變,儘管他們甚至不認識同性戀,不了解同性戀。所以,在當今社會,同性戀是隱蔽的,總是在黑暗的角落,不見天日。這並不公平。如果所有人,都能懷著愛,懷著包容,懷著理解,懷著感激——去看這個世界,那么,我相信,我們會覺得幸福得多,我們身邊的人也會幸福得多。

影片最後彩虹旗遊行的時候,mary和鮑比擁抱在一起,所有人都在慶祝,包括他們。這是對他們母子的理解的慶祝,是對人性觀念解放的慶祝,是對所有真心相愛的同性戀的慶祝。他們抱在一起。

關於我自己呢,雖然經過努力家人默許了我的性取向,但在平時的言語中還是有不滿和歧視。這讓我非常難過和傷心,我愛家人就如愛我自己一樣。家人雖然默許了可身邊的親朋友好友並不明白,理解。為了自我保護為了想過自己要的生活這么多年只能是孤身一人遠走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