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觀後感

莫扎特的《女人心》是我本學期看到的一部很令人難忘的歌劇。除去它的歌劇音樂方面的內容,本身作品的內容的感悟也很值得人思考、回味。

這是一部兩幕喜歌劇。它的劇情非常的簡單,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那不勒斯,老光棍阿方索與兩位年輕人打賭說:“你們正在熱戀的情人對你們的感情是否是如你們自己所說的那樣真摯,我很懷疑。要不然我們來驗證一下如何?”兩位青年欣然同意,於是這個老光棍就出下了一個餿點子,他叫兩位青年佯裝因公務外出,在與各自的情人道別後,卻喬裝成斯洛維尼亞富有的青年,去分別追求對方的情人,如果追求成功,則驗證他的疑惑是正確的。於是乎兩位青年便努力使出了他們各自的追求女人的絕招,來證明另一方的女人的不忠。不過,看來不忠的女人不是一方,而是雙方的,因為兩位青年都得逞了。兩位女人在他們的百般追求下,都答應嫁給對方。最後,兩位青年不得不卸去偽裝,露出了他們的廬山真面目,為了驗證老光棍的話,他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莫扎特四個月便完成了《女人心》,這部歌劇於1790年1月26日在維也納首演,當即被認為是他作品中形式最完美的平衡。可它在當時的社會,還是有很多被異議、抵制的地方,以至於它被冷落了近一個世紀, 20世紀初開始被重新發掘,大量上演,至今已成為歌劇院中的保留節目。

首先簡要說我對這部歌劇音樂方面的感想,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人心》的重唱部分非常的精彩,不像其他歌劇一樣,人物的性格特點用詠嘆調來表現,我覺得這部歌劇用重唱取代了詠嘆調來表現人物個性,是非常有特點的。

貝多芬說:莫扎特的道德令人懷疑,自己不可能像他那樣為傷風敗俗的劇本配曲。華格納說,莫扎特把美妙的音樂配給糟糕透頂的劇本。作為現代的人,對這樣一部好作品,我非常不理解兩位巨人的發言,經過後來的資料搜尋,還是明白了些。

說說這部歌劇的創作者。莫扎特,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此不必多說。拋開莫扎特,它的腳本作家洛倫佐·達·龐蒂是個義大利籍的猶太人,一個冒險家和詩人,是當時別具一格的人物之一,莫扎特認為他是和自己的戲劇性氣質很相近的腳本作家,所以兩人合作了這部《女人心》。我想這部歌劇之所以有這么個題材,一定跟兩位創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莫扎特坎坷的一生,據記載,1789年作曲家貧寒交迫,妻子重病,嬰兒死亡以及妻子不忠的傳言,和達·龐蒂的冒險家身份。

關於對歌劇情節內容,我個人對歌劇的結尾有異議。因為它的結尾,把兩個情侶互相寬恕,重歸於好,皆大歡喜。我總認為不大自然,甚至覺得不負責任了些。但仔細思考這些都沒有作品真正所要表達的內容重要。

這部歌劇到今天,之所以這么越來越受歡迎,除了它的內容和它的音樂,我覺得就是關於它對“女人貞操”這個問題的態度。據說這個關於“女人貞操”的打賭早在十四世紀就有類似文獻記載,是中世紀神權,男權當道、排斥和蔑視女性的明證。劇作家達蓬特為莫扎特撰寫的腳本,就是基於這個傳統。也許在某一點,創作者是在對隨著時間、社會的發展,這部歌劇已經從純粹嘲笑女性的鬧劇轉化為對人類天性的懷疑。在今天,它被大家認為是最富於人情味、最優秀的喜歌劇之一,是關於人性的永恆與忠誠的啟示錄。我想莫扎特在人性的認識方面是比較理想化,他對待人性是有懷疑的,這點讓人驚奇的發現,莫扎特比貝多芬、華格納更靠近現代人,劇作家的創作到達了一個怎樣的精神高峰,這讓現代的我們覺得有又驚有喜的感覺。莫扎特用喜歌劇的幽默氣氛,表達了他對人性,欲望,情感的判斷。創作者就是用這最簡單的內容,來告訴大家一個最深的道理。我也就明白創作者最後的“皆大歡喜”的一種表象的意義。還有歌劇《唐喬瓦尼》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