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離開的日子觀後感

三月是“學雷鋒日”,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觀看了電影《雷鋒離開的日子》。

電影的內容主要講述的是雷鋒生前戰友喬安山在雷鋒去世後的30餘年裡,以雷鋒為榜樣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雷鋒與喬安山一起執行任務時, 在路面指揮戰友的軍車倒車期間 ,意外將雷鋒撞傷致死。從此,喬安山帶著終生揮之不去的遺憾和一個沉重的包袱,並把雷鋒的精神進行了再次光大。

在片中有這一個場面:老人被撞之後因為找不到肇事者,兒女們又不願承擔昂貴的醫藥費,所以老人唯有指定喬安山就是撞到他的人。如果不是老人經不起傳統道德的責備,吐出真相,那么,憑藉精神的力量,喬安山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了,經濟上去了,精神卻難以上升。現在,狼煙四起的犯罪、暴力,嚴重的抑制了我們兒時被灌輸的所謂的集體精神和助人為樂主義!在一句一句的很傻很天真,很黃很暴力之後折射出的是一種種的惡俗陋行。雷鋒精神能改變這些東西嗎?

例如XX年發生的“彭宇案”,在公車站上一老太跌倒在地,正下車的彭宇上前攙扶,並陪送受傷徐老太至醫院,事後老太稱是彭宇造成她倒地後果,訴至法院後彭宇成為被告。彭宇極辯自己未衝撞老太,上前攙扶只是做好事。法院一審後判決雙方均無過錯,但仍要彭宇承擔老太十來萬塊醫藥費的40%,彭宇不服抗訴。 “彭宇案”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官司,彭宇賠了錢,也讓社會輸掉了道德和正義。當我們路遇老年人跌倒怎么辦?有人擔憂,受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許雲鶴案”影響,現在大家焦慮的不是“怎么扶”,而是“扶不扶”。 “當今社會真正缺失的是公德與誠信”、“跌倒的不是老人,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與人的信任,以及法律的公信力。不能重建社會誠信。”所以,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卻是遠遠不夠的。在扶起跌倒老人之前,社會要先扶起的是“跌倒”的道德和扭曲的社會價值觀,更多則是需要依靠路人的良心、靠摔倒老人的良心和整個社會的良心。

學雷鋒的意義和雷鋒精神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雷鋒精神應該說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良知和愛心的體現,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現在人們對雷鋒的態度,不是因為雷鋒的精神不好,而是雷鋒這個典型的真實程度和製造過程的虛擬成分。反而增加人們的逆反心理,導致學雷鋒成了一種形式,實際效果愈發低下。雷鋒是平常人的典範,卻認為雷鋒是精神聖人,近乎完美,高不可攀。一位22歲的青年人,他沒有久戰沙場的英雄壯舉,也沒有超凡的天才發明,雷鋒不是聖人,學雷鋒常態化,首先要認識到雷鋒是平凡人。常態化就不能搞一陣風,三月刮過一場空,更不能把雷鋒搞成政治宣傳的“變形金剛”。提倡節約時,說雷鋒是艱苦樸素的典型;市場經濟來了,又說雷鋒也有皮衣和手錶。

還有例如社會過去很多慈善團體打著“慈善”旗號,利用善信大德的信任,將募集的資金放入自己口袋,或扣除大量的行政費用,變成“管錢的大吃大喝,沒錢的沒吃沒喝”。不但違背辱沒了捐贈者的良好願望和仁愛之心,屬不仁;而且侵吞撲滅了弱者的救濟與殘存的希望,屬大不義。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根本目的不在於賺錢,也不能夠賺錢,更不是為政府省錢,而是透過大型的勸捐和捐獻活動,凝聚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要根治目前中國社會的奢侈病關鍵在於政府。 兩會期間,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呼籲勿將雷鋒神化,“雷鋒不是筐,什麼都能裝。”他說,我曾看到口號“計畫生育學雷鋒”,雷鋒沒結婚,也沒有孩子,這個口號缺乏針對性。隨意的演繹、異化會損害雷鋒的形象,讓民眾覺得不可信,不可信則不可學則難以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