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觀後感及作者介紹

《你的名字》“藝術品”級別的畫面、劇情飽滿充實、感情真摯感人、裡面的經典對白讓我們不禁回憶起我們青春時期的那種拼勁和執著,新海誠電影《你的名字》於全國2024年12月2日上映,我們一起來觀看吧!

作者簡介:

新海誠(Makoto Shinkai),原名:新津誠(Makoto Niitsu),1973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動畫導演和作家,居住在東京都,日本長野縣野澤北高等學校、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系畢業。2024年公開獨立製作的科幻動畫短片《星之聲》後開始受到矚目。現於Comix Wave Films擔任映像作家。

中文名新海誠外文名Makoto Shinkai,しんかい まこと國 籍日本出生地日本長野縣出生 日期1973年2月9日職 業日本動畫導演和作家畢業院校日本中央大學代表作品星之聲,秒速五厘米,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某人的目光性 別男目錄1 個人經歷2 主要作品▪ 動畫電影▪ 短篇動畫▪ 小說▪ 小說原作▪ 漫畫▪ 音樂▪ 單行本3 獲獎記錄4 人物評價個人經歷編輯《永遠的Ys2》的OP動畫對於Falcom玩家而言應該記憶猶新。

絢麗的2D動畫效果配合近乎完美的節奏感,給人以強烈的感官震撼。這就是新海誠在職F社5年間的代表作之一。 1996年,新海誠在大學結業後加入日本Falcom遊戲會社(通常在相關仕事中以新津誠名義出現),負責程式、美工、動畫與宣傳影片製作。在職Falcom期間,新海氏開始了個人動畫短片創作。包括1997年的黑白短片《遙遠世界》(1分30秒)、1998年的3D短片《被包圍的世界》(30秒)、1999-2024年的黑白短片《她和她的貓》(5分鐘)。 2024年初夏,新海氏開始製作個人映像動畫《星之聲》。但由於工作的繁忙,導致《星之聲》一度停滯不前。2024年5月,新海氏向Falcom提交辭職。之後《星之聲》的製作步上正軌,2024年1月宣告完工,歷時總計7個月。此外,新海氏也曾外注參與製作Minori遊戲會社遊戲《Bittersweet Fools》(2019)、《Wind·a breath of heart》(2019)片頭動畫。 2024年新海誠新作《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預定片長50分鐘)。在背景設定與情節方面,與架空感十足的《星之聲》相比更加的平穩自然。由田澤潮擔任人設更是彌補了新海誠人設較蒼白的缺陷。擔任Minori遊戲會社遊戲《EF - the first tale》(2019)的動畫監製(Animation Movie Director)。

《你的名字》——煥然一新的視聽體驗

在此之前,新海誠的作品始終縈繞著一種沒有來由的、唯美而哀傷的喪失感,故事零碎、結構鬆散等弱點也一直存在。而2024年上映的《你的名字。》無論在節奏控制還是情節推進上都可圈可點。

從內容上看,本片一掃前作中的憂傷與陰霾,走上了輕鬆愉快、活潑有趣的大眾路線,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感動,男女主人公不再埋頭於自我世界,而是像普通人一樣周鏇於家人、朋友與社會的關係網中,男女主角之間曾經無法傳達的思念也終於有了明確的落腳點。彗星災難的設定則反映著經歷311大地震後的生死無常觀,此外,影片添加了不少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延續了《言葉之庭》中對日語語言文字本身的溯源(愛與孤悲),更在此之上有所發展;這種對傳統的回歸使作品有了真正的底蘊和原色。

從製作上看,本片的成功除了新海誠對敘事手法的駕馭日臻成熟,也要歸功於此次製作團隊的強大(吉卜力出身的安藤雅司擔任作畫監督、田中將賀擔任人物設定等)和製作設備的更新(購入Story Board Pro軟體)。在選擇配音人員的時候除了角色匹配度,也考慮到了話題性、觀眾接受度等,確定插入歌曲時選擇了在年輕世代中頗受歡迎的RADWIMPS。

各方面的最佳化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標誌著新海誠在動畫創作上的新突破。他的作品不再只是靠優美的風景畫面獲得好評,而是通過流利的節奏、豐滿的人物與故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回歸打動人心。

【你的名字觀後感一】

灣上映口碑場第一天時,我就抱著等待了快一年的心情去看這部片。還記得當我走進放映廳時,微微嚇了一跳,雖然資訊媒體大量的宣傳,但《新海誠》這名字畢竟不是很多人知道,我原以為口碑場人潮應該不多

但我錯了。

放映廳滿廳,散場後的討論度與網路上的口碑討論度越來越高,這些連帶日本票房破百億的效應,正明顯地發熱中。

看完電影,深覺得新海誠的作品都有種餘韻很足的魅力,當然這部也不例外。除了會一直回想品味劇情,觀影過程中也會從電影當中看見許多新海誠過去作品的影子,尤其是電影最後面的片段,更讓我想起了《秒五》。

我覺得吧如果說過去新海誠的作品,所呈現的是段人生中刻骨銘心的愛情缺憾,那《你的名字》所呈現的就是人生中注定久別重逢的美麗相遇,兩者皆呈現了不同面向的愛情,也是新海誠最為細膩與迷人的詮釋。

《你的名字》上映的同時,身為他冬粉的我也很為新海誠感到開心,因為他不止證明了自己能執導如散文般個人特色鮮明的小眾作品,也能駕馭的了加入商業元素的主流大眾作品卻不失其味道。並寫下了生崖中的另一個里程碑,也讓更多人知道《新海誠》這名字。

只能說新海誠風格一貫的精美品質是一定有的,但故事題材的發揮、音樂融合的運用、聲優出彩的演出更讓這部作品,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體會與感受。

【你的名字觀後感二】

段落與段落間的錯落感太強。可能是因為先聽了OST,加之曲序和正片中的應該是一樣的,看著看著居然有種看MV的錯覺...總之音樂確實優秀!但在看正片前不建議多聽。

秒五等作品之所以耐看,和裡面單線的人物關係不無關係。本作家庭生活、校園場景中配角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男女主之間建立羈絆過程的觀感,但也較好地推動了劇情(主要是女主那邊),損益相抵吧。

日本的神話傳說...向來不感冒。《凪》裡面所有人的關係都可以圍繞神話展開,是很成功的例子,可惜NTR不可避免(bgm38)。本作還是差口氣,神話的作用不大。

滑軌的演出、高反差的背景,還有有幾段女主的腿部的用鏡,幾處書桌前的鏡頭,明顯有著秒五、言葉以及十字路口的痕跡。除此以外,高潮之前誠哥像是沒怎么出力。最後的電車真是絕了...

再吐槽幾點吧。田中臉我是看膩了,讓人提不起勁;香菜強行上線那段笑出聲...最後神木DD你快點聲優出道吧(bgm35)

希望能在國內上映。BD一定會買。

【你的名字觀後感三】

在日本創造了180億日元票房奇蹟的新海誠動畫電影新作【你的名字】終於在12月2日於全國各大城市上映,筆者作為一個平凡的,苦逼的,但也講究職業操守的動漫小編,也在首映的12月2日0點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被譽為“神作”的動畫電影,為大家通宵趕文,帶來兩篇第一時間的心得,這篇為無劇透的心得,希望無論熟悉新海誠作品的朋友還是不熟悉新海誠的朋友都能了解這部作品的魅力。

“藝術品”級別的畫面

追求極為精緻的2D美術效果和畫面的精美感是新海誠動畫電影的一大特點,而這次的畫面雖然不敢說再創新高,但絕對不會令人失望,背景和一些細節的交代細緻入微,山林,神社,大都市,整體的畫面依然是最高的精緻度並保持非常不錯的流暢感。

同行的同事稱“畫面的精緻感”和“流暢度”第一印象沒有超越【言葉之庭】,筆者不否定,雖然製作陣容遠超言葉之庭,但是2小時的電影預算控制可能會比45分鐘的言葉吃緊(純個人猜測),而期間有一個神社巫女的鏡頭似乎用的是3DCG來代替了2D作畫,不過效果的自然度還是值得肯定的。

而就畫面的氛圍代入感要比【言葉】更強,應該說是和【秒五】持平,但畫面已經超越秒五,秒五那種意境極強的都市描寫的感覺還是有再現出來的。

劇情飽滿充實

這次【你的名字】是做足了2個小時的劇情,劇情幾乎沒有多餘和空隙的感覺。以往的新海誠作品,容易被一些挑剔的觀眾吐槽“劇情空”,雖然意境很好,想像和聯繫自己的空間很多,但故事仿佛只講了一半,而【言葉之庭】本身又只有45分鐘的內容,劇情自然是顯得比較簡短,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感慨的空間。

而這次的【你的名字】,故事非常充實,開始的劇情比較輕鬆有趣,很容易吸引住觀眾,而後期漸漸深入也變得沉重,但是卻不失去樂觀的心態,可以說是循序漸進,有趣充實,相信一定能滿足絕大多數觀眾的胃口。

感情真摯感人

因為這次的劇情看起來更加飽滿和充實,兩人的感情也顯得更有實感,這種感情可以用緣分來形容吧?而在推向高潮的部分也是非常到位,女主角三葉張開手看到了手上寫的字(具體不透)的時候的確非常令人感動;而從深度來說,作品依舊是探討著人與人的羈絆,具體涉及劇透筆者在這篇中就不多提及了,有興趣可以參考“劇透篇”。

和“秒五”相比

許多人喜歡拿新作和過去的作品比較,那么筆者直言,如果和今年筆者看過的其他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比的話,可以說的確是“碾壓”的,像是名偵探柯南20周年劇場版紀念作的純黑的噩夢,更核心向的物語系列的“傷物語”都可以說令筆者失望,不過柯南在動作表現力上在電影院中的表現肯定是更好的更適合在電影院裡看。【聲之形】還沒看不做評價。

如何橫向和新海誠自己的電影比,筆者認為,只要你不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應該會覺得是全面超越【秒五】的,比起故事飽滿,人物的感情更為自然和真實,秒五的故事雖然令人遐想連篇,但是卻是零碎的,或者說正是這樣人生不同階段的碎片,才令人更有遐想的空間?

筆者看完還是能找到一些秒五的影子,或者說覺得這部故事沒有秒五那種“故事只說了一半”的遺憾感覺,更加完整;如果說秒五的感動是對自己的一種聯想和反思,“君名”的感動擇來得更加實在更令人容易接受。

小結:

如果您是帶著“秒五神作不可超越”的心態,也值得一看這部“你的名字”,興許它能改變你的想法,如果覺得不是,只能說不對胃口了,因為“你的名字”各處都做的很棒。

【你的名字觀後感四】

再經歷了這么多時好時壞的嘗試之後,新海誠自己終於像他每一部動畫裡的男主角一樣走到了人性深淵的最底層,生活在現代都市社會的我們,即使被賦予了一切即時溝通的可能性,卻仍要面對日益凸顯的愛無能與孤獨感,唯一的自我救贖之路恰是一段命運感的愛情,這就是新海誠給出的答案。

一個要費盡千辛萬苦哪怕時空旅行也要找到的對方,而那個人,可能就是我們渴望的另一個自己。與你的相遇,如同遇到自己,像是一個夢,醒來時無論多么努力卻也無法記住你的名字,但是“我愛你”卻被寫在了手掌心。

從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在系守、守護神社的高中女生三葉,嚮往的是成為豪邁而瀟灑的東京男孩瀧。雖然像其他男生一樣不修邊幅,打籃球,在西式餐廳打工,瀧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卻是柔軟的,他愛畫畫,想成為能夠改變東京城市景觀的建築師。三葉和瀧並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唯一讓他們相連的不過是兩人成長中如此相似的對理想的期望。

於是,發自內心的渴望與彗星的來臨,促成了兩人在夢中的相遇,從此,你和我,因為同時夢到彼此而開始了交換身體的旅行。

有夢想的人,無論夢想怎樣,大多在性格深處是浪漫的。而浪漫本身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賭注。當你和我在夢醒許久之後,站的莫可名狀般繁華的東京街頭,如何才能一抬眼就認出彼此是連名字都不記得的那個他/她?

這個世界無論鏇轉了多少個維度,摺疊了多少個交接點出來也無非就是讓我們這些愛無能的人有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而已。而選擇性越是充沛,選擇之後的滿足感常常越是匱乏,而這種愈發明顯的疏離感與愛無能或許才是那些自古以來喜歡一個人在深夜獨自觀察天象的人內心最恐懼的情感黑洞,也是所有的科幻、時空旅行、二次元世界探討的核心問題。

把結局打開的時候,原來最浪漫的瞬間,是你奮不顧身跑來告訴我要勇敢救自己,和你還不認識我時就問我“你的名字”,我們相遇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因為彼此的幫助而走過了與青春告別的時光,卻無法看到彼此。

請記住,無論在未來相遇與否,與青春離別的那一刻是你陪我度過,我愛的你也是我自己。別因為我還不認識你就忘了我們相遇的夢。

謝謝,新海誠,給了孤獨患者們一個如此浪漫的愛無力治癒病例。時空旅行可能是愛情中最艱難的距離了,核心卻還是那個古老的話題:我愛你,你在哪裡,要怎樣才能找到你。

“我們一起去離再見最遠的地方吧”

當天看完之後寫下了這么多沒頭沒腦的話,現在再看也是被愛情這件事本身和影片沖昏了頭腦,感謝各位閱讀,也希望你們都能因為這部片子而獲得小小能量,我的前言不搭後語,請見諒!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