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24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以下是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範文。

第一篇:大國崛起觀後感500字

葡萄牙和西班牙,考航海了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崙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後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麼是大國?敢於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又在史達林的五年計畫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裡是一個奇蹟,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和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蹟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第二篇:大國崛起觀後感800字

近段時間,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么充滿趣味!這么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裡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蹟;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裡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腐朽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挨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於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再現雄風?

看完《大國崛起》以後,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點,全國的人民要萬眾一心地為國家努力,不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大家團結協作,才能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勝利。第二點,國家領導應該注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國小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第三點,英明的領導人與有智慧的百姓一樣重要。國家領導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第五點,即使擁有了以上四點,沒有歷史機遇,那么崛起的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另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影響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它的優點是可以讓人們從前人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它的缺點是容易在向別的國家學習並改善自己的時候與自己本身的傳統發生一些矛盾與衝突。

“國家興亡,我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才,將來為祖國創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騰飛,再次遙遙領先於世界!

第三篇:大國崛起觀後感(美國篇)

如果帝國在現代漢語裡是一個略帶貶抑的名詞的話,那么把它用在美國的頭上,我覺得有必要加以一定的修飾,那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可惜的是,在央視的《大國崛起》系列片裡,由於當局意識形態的局限性,美國篇和蘇聯篇一樣都令人失望。用西人的諺語說就是:BEAT AROUND THE BUSH,不得要領。

《大國崛起 美國篇》中有兩個重點:其一,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其二,危局新政。

現在當朝者在討論到中國的台灣的問題時,常會援引美國南北戰爭為例來闡述統一的正當性,所以央視的編導們當然也要不遺餘力地濃墨重彩描繪一下該事件。不過,人們常常忘了美國南北戰爭雙方的特徵是以工業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代表的北方與農奴制莊園主為代表的南方之間的鬥爭。雙方各自代表的階層在歷史大潮中此消彼長的特點才是最後成敗的關鍵。回想當年美國脫離英國的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成功,而時隔百年在美國內部的南部獨立戰爭卻失敗了。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統一戰爭或者獨立戰爭都可以以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大帽子來代表戰爭的正義性與否,關鍵的問題還是雙方政權各自代表的階層和行政經濟運作方式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中國人都期盼中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完成,然而統一的藍圖是如何描繪的呢?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給了我們明確的啟示。強大如英國者,不能阻擋美國的獨立。強大如南方軍者,也不能阻擋美國北方軍的統一。獨立與統一,誰是誰非?歷史老人告訴我們:只有民主的,進步的,代表新經濟發展方向的體制才有資格統一或者獨立。獨立或統一,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而絕不是某些肉食者或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式的吶喊所能決定的。大陸若不自強,最終將無法阻止台灣的獨立。

講到危局新政,那是指1929年發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其後的羅斯福新政。央視的編導們口沫橫飛地描述了當年美國人的悲慘生活:煤礦經常發生爆炸事故,工人逾時加班現象嚴重,政府職能部門腐朽,自然環境為工業污染所破壞,食品攙假影響人民健康,社會貧富兩極分化.......當那個被採訪的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講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了她臉上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是的,她羞愧了。在她講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覺得她應該和我同樣想到了:這些,8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這些,不正是現在正在中國大地上發生著的事情么?只是,不能說,也說不得。那位教授只好在面對採訪的時候,尷尬地露出一點羞愧的笑,然後繼續向老美開炮。有趣的是,編導們的畫外音出現了:蘇聯的計畫經濟一片繁榮,所以美國人也要學習蘇聯老大哥。弦外之音是:老祖宗之法,也曾經輝煌過!可惜,錯了,又錯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的新政以凱恩斯的理論為基礎絕對不是蘇聯計畫經濟的那一套,美國的政府經濟干預是在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而絕非如計畫經濟那樣凌駕於市場之上的模式。應該說,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出現的經濟危機不過是當年全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之餘,產能過剩導致的一次自我調整。防佛一個小兒在青春期迅速成長的階段,如果運動過度而又營養補充跟不上的話,容易缺鈣抽筋。羅斯福總統不過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了社會一劑強心針和一點鈣片。羅斯福總統的名言佳句是“我們最大的恐懼是內心的恐懼本身”。我的理解是,體制本身的問題不大,是人的內心恐慌情緒導致了股市的大拋盤進而影響了整個經濟形式。當然,羅斯福總統的“鈣片”:加大政府公共建設財政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做法也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至於蘇聯則不然,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抵禦能力在前文我曾表述過我的看法,就不再這裡繼續贅述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關於“壟斷”。美國篇里長時間討論美國洛克非勒石油公司等托拉斯壟斷問題,闡述的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後期發展出來的壟斷企業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其中,採訪了錢穎一教授,他的觀點一針見血:壟斷的問題並不在於壟斷的財富積累本身,而在於它影響了人們自由競爭的平等機會之權利。“自由競爭”“平等權利”這些字眼,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所謂的蘇聯式的國有大企業,大銀行,大電信,大郵政,大交通系統,難道不正是一種國家式的大托拉斯么?這樣的社會組織形式又給普通的消費者經營者們帶來了什麼?如果說,美國托拉斯影響的是平等競爭的機會,那么蘇聯式國有大企業影響的就不只是平等競爭的機會,而卻是對私有財產的野蠻掠奪和消費者權益的漠視乃至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如果說羅斯福新政對於壟斷托拉斯大企業開刀是美國式資本主義經濟膿瘡爆發的一次自我療傷,那么所謂優秀的“蘇聯式社會主義經濟”走上的國家壟斷的道路又是怎樣的一個奇怪的南轅北轍!人所不欲,則施於己?實在是有趣之極。

在這樣一片開放的,聚合全球各膚色人才的熱土上,還有什麼樣的奇蹟不能發生?美國,依然吸引著全球的目光,並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最先驅。或許,人類永遠沒有最完美的制度,但在過去12024年裡,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最偉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