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轉山》觀後感作文5篇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無論終點在哪裡,我們都要一直走下去!”而《轉山》這部電影給了這句話一個最完美的詮釋。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轉山-觀後感

以前一直在想中國近幾年背包,騎行,自駕如此風行,《摩托日記》和《荒野生存》這樣的影片對中國青年的影響之深,傑克卡魯亞克的《在路上》也正在電影化,石田裕輔《不會死》、《遲到的間隔年》、《走吧,張小硯》等書的的風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中國不能有這樣一部關於青春,關於夢想,關於我們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遠的在路上的電影。終於,這樣一部影片還是登場了,根據謝旺霖所寫的《轉山》改編的電影,讓你終於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讓你懂得了究竟什麼樣的感覺才叫活著。

1、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的葬禮上說,當時有就好了。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兒,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這裡,想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母親身體不好,自己高原反應厲害,資金不夠,要考學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像影片裡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最終卻化為了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墜入無盡的深淵和現實永遠永遠的說再見。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尋找未來,認知自我。杜家毅導演說的對,這個社會的人活得並不快樂,或者說很難活得快樂。前兩天還和朋友討論,是不是因為科技發展娛樂設備的發達反而讓人類的精神越來越缺乏,靈魂上的愉悅越來越少,而感官上的快樂又不足夠填補內心的缺失,是不是倒退回原始單純的自然年代,我們能更輕易的信任和開懷大笑。你不知道死亡會何時來臨,你不知道自己一直堅信的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崩塌,你不知道不確認不相信的事情太多太多。那你還在等什麼呢,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能記得,能擁有,能大笑,能真真正正燃放生命的日子並不多。讓夢想綻放吧,哪怕像煙花一樣短暫,但卻是生命里最美麗的瞬間。

就像杜家毅在見面會上說的,我拍這部電影是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個吹牛逼的資本,說我年輕的時候拍了一部真誠的電影。

2、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

記得《像雞毛一樣飛》里陳建斌最後的獨白,他說:“馬雅可夫斯基說人應該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我沒有他那樣的勇氣,但是我像他一樣剃了光頭,希望有一天能有他那樣的勇氣。”

書豪做了這樣的決定,要替他哥哥騎過這段滇藏線。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勇氣十足的男孩兒,他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會膽怯,會退縮,會放棄,會抓住曉川這根救命稻草窮追不捨。書豪從騎不上坡兒,甩手不乾在路邊慪氣到拒絕別人的搭載,捨棄行囊的衝刺,我們看到了一個男孩兒的長大。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誠的雙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堅定的信念和篤定的眼神兒,直到最後一刻到達滇藏線的頂峰,搭起的紅色經幡塔,散開漫天飛揚的經文,書豪的情緒終於得到了一個發泄點,腦海中突然回閃了曾經那個小騙子說的話:“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是啊,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他走完了,他的喜悅,他體會到的我們未嘗感受只能欽羨的喜悅,會隨著青春的尾巴永遠封存在記憶中,不會發霉和變質,不是像我一樣的泡在福馬林中的人生。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書豪一段路,可能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3、永遠的年輕,永遠的熱淚盈眶。

也許這部影片從鏡頭語言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恰恰是這個題材,這個故事,和拍攝這個故事的勇氣,讓我們感受到了不裝逼的真誠的故事。影片中的所有當地民眾和演員都質樸的還原了我嚮往中的聖殿,每每想起,都令人顫抖的熱淚盈眶。

每次說上這句話的時候總是會熱淚盈眶,了解我的朋友會發現我在各個場合都說這句話,你會笑我,其實我真是一個單純的聽著搖滾樂的少女。趁著年輕,做一些牛逼的事兒吧。趁著年輕,留下些珍貴的回憶吧。電影裡的書豪和曉川,劇組裡的杜家毅導演,生活中的廣大驢友們,在我只能坐在熒幕前流淚,螢幕前咆哮時,你們真正履行了生命的承諾。很難想像當年那個《洗澡》里高唱著《我的太陽》沒有水就會怯場的那個胖子,就是今天坐在這裡給我們展現這樣一部電影的杜家毅,這幾年他減掉了將近100斤。

我周圍也有很要好的朋友明年要騎車倫敦,我無數次羨慕他們的偉大壯舉,他們追求的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功名利祿,而是這一路上體味到的一切。而我只是一名21歲面臨就業的大四學生,我的未來像一片白紙,會染上什麼樣的色我也不知道,我膽怯,我懼怕,我疑惑,同樣我也在做著一個個美麗的夢,夢裡有潔白的獨角獸,獨角獸身後跟著一個人,一個可以帶我脫離膽怯的人。夢醒來,即便是獨自一人,也可以堅強的走下。然後,在四十年後,五十年後的某一天,回想起青春尾巴上的我,我也可以對自己豎起大拇指,說一句,楊婉姝,你丫真牛逼。

突然想起了《不會死》的題記——“心隨風起葬身荒野亦無悔”。

在旅行上,我可能只能成為騎行的旁觀者,但是作為一個看客,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

即使我沒有出走的勇氣,還好我可以有做夢的權利。

即使我最終只能走向畏懼的社會,還好我的生命里還有你們。

即使我只能看著,還好我可以看著。

我曾以為電影創造了一個個的美麗夢境讓人深陷其中,而回到現實會讓人更加的無助與失落,卻忘記了有人活著如同電影一般美麗。

另外推薦一部很喜歡的動畫電影《意外的幸運簽》,它探討著人們為什麼活著。儘管世界很髒,但是永遠有與這骯髒相對的聖潔的美好。這美好就像一場間隔年的旅行一樣,需要你自己探索發現認知,然後你會慶幸,活著的感覺真好。

你還活著嗎?

致某人,我活著。

《轉山》觀後感

在幹了件噁心到自己的事情之後,我選擇了看電影來消磨時光,避免繼續噁心自己。

沒有情緒看書和看電影是最近一段時間的常態,以致於想偶爾文藝也沒了資本。發現大家都在談論“轉山”,於是我就看了。

可以說對西藏的嚮往不能簡單停留在欣賞那裡天堂般的美景,應該是一種純淨靈魂的情節。20xx年高考失敗後選擇了西藏散心,對那裡的一呼一吸仍然記憶猶新,雖然同行者讓我覺得略有不快,但是手可摘星辰的夜晚以及觸手可及的雲朵,徹底過濾了我絕望的思緒。所以,影片對於我而言,又多了一份悸動。

本來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暫且不評論這種意氣用事登上滇藏線的騎行是否合理,但過程卻是有人嘗試並完成。旅途中有奸商、同行者、好人、孩子還有女人,就是一段生命的濃縮和折射。

雖然有人想訛你,但最終卻沒能訛成你,雖然涼了人心,但卻沒吃虧反倒長了見識,這樣應該算是比較理想的模式,不過現實很多情況是你不僅被訛了錢財,還被賣了感情。

雖然有人帶你上道,但他不一定能陪你走完你想要走的旅途,但他卻帶給了你走完旅途的技能和信念,這種如父如兄還帶溫暖人心的貴人,是前世修來的福。

影片中有很多好人,至少主人公只被騙過一次,多好的運氣。但凡遇到困難總有人在最危難的時候傾情解囊伸手援助,這都是社會主義好的具體體現,有好心人收留你包吃包住(當然怎么個交易法就不深究,吃住的條件也就那樣),反正藏民很淳樸,這倒的確是,只不過你不能嫌棄最原生態的藏族家庭會有漢族人無法輕易接受的味道,不能嫌棄糌粑和酥油茶也有漢族人無法輕易接受的口感(倒是製作過程挺誘人,青稞面和著氂牛奶和酥油捏捏就像餅乾一樣么?)

孩紙的眼神總是最澄澈的,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世俗的骯髒,覺得每個對他們微笑的人都是好人,他們將喜怒哀樂全部傾注在了眼神里。所以一個想要領悟生命意義的成年人,每每看到孩子無辜而新奇的眼神,總會思緒萬千。

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無的愛情,可以叫愛情么?一個藏族寡婦,一個台灣學生,這之間的距離至少也是個雅魯藏布江的峽谷了吧,好在寡婦長得一張秀麗的臉蛋,加上一個令人同情的身世,在一個剛剛失戀的熱血青年那裡,也未嘗不可產生一段情愫,只不過是一場既沒煙花絢麗還比煙花短暫的邂逅,很無奈,無奈到只能把它解釋為前世三百次的擦身而過。

雖有諸多遺憾,但最終還是實現了夢想到達了彼岸,見到了175毫升牛奶加225毫升奶油再加兩勺糖才能攪拌出來的冰淇淋雪山,見到了其實並不巍峨卻很嚴肅的布達拉宮,見到了真正的拉薩。

每個人或許都有個西藏夢,為了那裡的美景、為了那裡的風情或者為了那裡的聖潔。。。總有一個是讓自己牽掛一輩子的。至少我希望再一次,體驗最初沒能體驗的西藏式生活,仰望最初沒能仰望的珠峰,朝聖最初沒能朝聖的心靈的純淨。

《轉山》觀後感

沒有接觸過腳踏車的朋友或許會認為,騎車是一種體育愛好,可以強身健體,可以磨練毅力;也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旅行方式,可以見到許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許多的美食;還有人認為,騎車是一種難忘的經歷,可以結交朋友,走南闖北,可以體會那種征服的快感。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你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腳踏車,為什麼那么喜歡騎行?我其實還真答不上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兩知己,都不理解,我對於腳踏車和行走的痴迷和熱愛,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有所出入,幾處情節也頗有刻意而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員們稍顯稚嫩的演技,以及無可避免的老套的劇情。然而,這依然是一部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裡回味,並值得為其留下一點文字的電影。因為它是一部誠意之作,尤其是相比於現今的若干部侮辱觀眾智商的所謂商業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達出了許多一直以來想說的,而又不曾說出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我為之瘋狂,痴迷與熱愛;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這個逐漸麻木的世界裡,還能感受到心臟鮮活地跳動;也正是這些東西,才讓我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原諒我無法用單薄地語言來描述那樣的感受,那冰封的埡口,血紅的經幡,漫天飄散的彩紙,還有那終於迸發的熱淚,太多的太多,或許,只有你真的開始騎行,在路上,經歷過那些磨難與痛苦後,才會懂得。

在生命的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的夢想,為了追求那些夢想而不斷前進的腳步,會逐步演變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或許在別人看來,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這一路走來,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旅行,也不談不上修行,只是一種生命前行的必須!這是一段孤獨到無法想像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獨自前行。

當夢想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究竟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與疼痛,夢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了追求夢想而咬牙堅持的信仰,原來,拋棄安逸之路,選擇最難的道路前行,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當我們終於衝破所有的艱難險阻,見到那怒放的花朵,剎那間,仿佛知道了永遠,心靈以及靈魂的所在。而在這之後的下一瞬,是無比的悲傷。

電影《轉山》觀後感

主角張書豪本來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無憂無慮、青春帥氣,他有夢想,也有激情,可是並不成熟且內向的他和眾多莘莘學子一樣,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為書豪的哥哥書緯逝世而開始,書緯是一個騎行愛好者,喜歡踩著腳踏車四處旅遊,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騎一次川藏線,當然,到他生命結束,他也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當悲傷中的書豪發現了書緯寫的《騎行者日誌》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替哥哥完成夢想,騎行一次川藏線。這個渺小而又沉重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後,他整理行裝,一個人毅然決然的來到了昆明,準備完成他的拉薩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書豪開始了他的騎行之路,一個台灣人,一輛腳踏車,一個簡單的行囊,從昆明出發,不懂內地法律的他辦了假身份證,被坑了幾千塊錢,終於踏入了藏區,一開始的沉悶也終於被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所掩蓋,似乎終點就在前方,輕輕鬆鬆就能到達。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無處不在,好在初涉騎行的他遇到了一個熱愛騎行的前輩——曉川。

曉川已經騎行過三次川藏線,會說藏語,知道路該怎么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曉川的帶領下,書豪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傳統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戀,都給書豪帶來了親切的感覺,寡言少語的他也終於有了一絲絲的改變,一路上和曉川說的話也多了起來。當書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時候,曉川幫他推車,當書豪試圖放棄騎行,對著腳踏車發脾氣的時候,曉川勸他消氣,鼓勵他繼續前行。這就像人生一樣,一路上總會有那么幾個難以跨過的溝坎,難以翻越的高山,而曉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業上升期的時候推自己一把,人生低谷、決定放棄的時候安慰鼓勵一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歡,小孩的留戀,大爹的熱情,奶奶的招呼,貨車司機的跋扈,狼群的圍堵,雨雪的沖洗,這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生歷程圖。

終於,書豪堅定了前往拉薩的意念,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那么從曉川受傷離開之後,騎行川藏線已經成為了書豪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見到了鷹擊長空的雄壯,原馳蠟象的美麗,巍峨的雪山像一個個超大號的冰激凌聳立在眼前,身體已經飽受摧殘的書豪帶著疲憊的身軀和不屈的意志,騎上了通往拉薩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時書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靜的,他曾經也想過放棄,如果他放棄了,沒有人會笑話他,也有過路司機要開車帶他上山,他拒絕了,如果他坐車去,也沒有人會笑話他,正如劇中那人所說:“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車都喘氣!”高原反應會讓人難以忍受,可是書豪忍下來了。他的人生,將由自己書寫,他的旅程,將由自己完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的很不錯,爬上山頂看山下的感覺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不是山下的風景秀麗,也不是山上的樹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時經歷的種種讓人難以忘懷,跌倒過、爬起過、受傷過、開心過、悲傷過、痛哭過、大笑過,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波瀾壯闊,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騎行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再從兩千多米的地方騎上四千多米的高山,這樣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轉山》不光是詮釋人生,更是鼓勵人生,作為一個業餘的騎行愛好者,我被書豪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背上行囊,踏上愛車,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轉山》觀後感

等了好長時間,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觀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這是一部專門為騎行者們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線是講述一位騎友的弟弟為了完成他生前的願望,獨自騎行滇藏線在路上所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騎友,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裡,想去那裡,信誓旦旦揚言的一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資金不夠,工作忙等等!總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一緩等一等不著急。因此你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一笑,自欺欺人地說一句“那又怎樣”。只能想影片裡的哥哥一樣寫滿了一本子的騎行日誌,卻只能化為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裡夢境永遠永遠的再見。男主角張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一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一個人,騎車20xx多公里,從麗江到拉薩,為的是替逝去的親人實現夢想,這樣簡單純潔的心性無需太過複雜的詮釋。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一個人帶著張書豪一段路,可能張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厭煩了什麼,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堅持的。

在騎行的路上,我可能無法做到張書豪那樣的壯舉,但是作為一個普通騎友,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