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故宮600周年觀後感徵文精選四篇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作文

提起故宮,想到的就是深紅色的宮牆、金黃色的琉璃瓦和極富中國特色的飛檐。在20xx年故宮將迎來600周年,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那富有韻味的歷史文化。今天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帶來20xx年,故宮600周年觀後感徵文精選,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xx年,故宮600周年觀後感徵文精選四篇

20xx年,故宮600周年觀後感

提起故宮,想到的就是深紅色的宮牆、金黃色的琉璃瓦和極富中國特色的飛檐,可以說是雕樑畫棟,樑柱塗金。

看了《故宮》的第三集、第四集,《禮儀天下》和《指點江山》。僅僅是片頭就很震撼,俯瞰故宮,全景非常壯觀,配上鼓點,氣勢磅礴,"故宮"兩個朱紅色的打字在暗黃的背景上,顯得低調由莊重。解說的聲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將藏在故宮繁華之後的秘密娓娓道來,這樣,本離我們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起來。這就是以一部活的歷史。

這兩集很多地方都運用到一年中擺拍到的殿牆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過置放了一天的攝像機採集到的光影變化來表現時間的變換。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就像第三集片頭拍攝東華門的時候,就用宮殿外的場景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象變換顯示時間的更迭。而講述午門時,宮殿外的小獸上積雪的消融亦起到這個作用。更不用說貫穿在其中的風雨雲霧的變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極快的速度向我們展現。配合著歷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時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紛飛在山間的畫面。再比如,馬戛爾尼拒絕下跪引乾隆震怒,則用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畫面喜的時刻,比如康熙登基後那一輪紅日升起,照射著檐角的吉祥物的場景代表了希望與新生。

根據紀錄片解說歷史的聲音畫面從現實的宮殿和模擬歷史人物、場景之間轉換,比如庭內太監的來回穿梭,群臣的參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馬戛爾尼記錄訪華、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場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攝像機記錄了冬至那天陽光照入大殿內那種光影變幻的畫面。非常的漂亮,特別是陽光照射到匾額上的場景。然後第三集祭祀時薩滿跳躍的模糊身影與現在故宮的場景相融合。虛幻與現實的結合,具有一種時光的穿越感。而畫面與聲音的契合,也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故事,使紀錄片更有說服力和親和力。這是一種感性的表現形態。

《指點江山》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畫面,而是講述的歷史故事。主要明清兩朝集權者的更替。從最初相權對皇權的制約到最後皇權的至高無上,各個皇帝都採取著自己獨特的方式。當然,記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設立的軍機處,"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字裡行間極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軍機大臣聆聽皇帝口述上諭,回到軍機處憑記憶擬定上諭,然後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完全聽從皇帝的命令。終於,皇權的集中達到了頂峰。紫禁城這所大房子從明成祖開始建造,其間,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幾經修修補補,最終,皇帝與皇權都隨著時間流逝,化作歷史的雲煙。

其次這裡文獻的運用也很有特色。說到朱厚熜拒絕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獻的形式表現,黃色的紙張,黑色的毛筆字,用黃色的燈光特別照射,與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對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獻也給人以古樸和真實感。或者是《周禮》這部文獻的徵引,也有這樣的感覺。然後很多地方用到了畫,英王喬治三世派使者來訪時,就運用了許多風俗畫來記錄。還有出現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畫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實感。還有第四集裡八國聯軍侵華的黑白視頻,都符合了《故宮》這部紀錄片的整體格調,沉重嚴肅。

根據資料所做成的3D動畫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時的盛景。以中國畫風畫出一個個太監官員等人物、宮殿、車輦的一些形象。然後通過搖攝,自左及右一一展現其壯觀景象。排列整齊的隊伍,龐大的人物數量,恢宏的宮殿、大門……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對權力的渴望,萬人之上的感覺太好了。然後是萬壽節那天的情景也用畫卷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的畫面又是動態的,比方說搖曳的旗子。

然後印象較深的還有外國使節穿越層層宮殿的大門,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給人的視覺衝擊特彆強烈,完全突顯了故宮的廣。地圖上顯示著各個宮殿的布局,用黃色的粗線自出發點至終點,清晰明了。更直觀,也更容易讓人理解。故宮的全景也出現了多次,給人壯觀開闊,氣勢恢弘的感覺。它的配樂當然也有著這種特點,又要講到康熙登基時刻的背景音樂,威武的號角聲,光聽著都有一種皇家氣勢在裡面。

這座宮殿像是遮上了一層霧一般的輕紗,充滿了神秘與滄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故宮合上的宮門,一切的繁華,一切的過往,都像是被掩藏起來,成為了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20xx年,故宮600周年觀後感範文

北京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有五百多年歷史。今年暑假,我有幸參觀了這座氣勢宏大的古代建築。

從酒店出發經過了幾十分鐘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故宮。抬頭一看,呵!那高高的城牆把故宮緊緊圍住,為這座雍容華貴的宮殿增添了幾分别致。那朱紅的大門,以及大門兩旁的石獅子,顯得那么古香古色,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御花園裡,古柏參天,每一棵都長得十分茂盛。各式各樣的怪石異花坐落在園內。亭台樓閣,池館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我這兒摸摸,那兒瞧瞧,看得不亦樂乎。

走進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圍屏,方台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一條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上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的大圓珠,建在高約五米的漢白玉台基上,上掛"光明正大"匾。前後各有三座石階,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其圖雕刻活靈活現,足以反映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與精湛的工藝,閱覽之後不得不讓人為之驚嘆,讚不絕口。太和殿是故宮最大的一座宮殿,又稱為"金鑾殿"這座大殿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宮殿。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門,就來到乾清宮。這是皇帝的寢宮,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宮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會比其它的宮殿差了。乾清宮是故宮內廷正殿,內廷後三宮之一。乾清宮為黃琉璃瓦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內也鋪滿了金磚,讓殿內顯得更加金碧輝煌。在殿內的正中央,有一個金色的寶座,寶座後面有屏,而在屏的兩邊,設有兩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寶座兩頭還有暖閣。乾清宮的確很酷吧?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築多數倚靠著圍牆,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園中。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裡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裡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鹹福宮,永壽宮,鍾粹宮,千秋亭,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於她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作文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是嚴格按照儒家禮制思想設計的,建築上依照“皇權至上”的原則,保持了中心突出、嚴格對稱的格局。所以其主要建築物都分布於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或是有序地排在中軸線兩側。紫禁城的建造是不惜工本的。在皇帝的旨意下,能工巧匠雲集北京,用從全國各地徵集而來的上等建材,精雕細琢出了天下只此一家的紫禁城。所以僅是建築這一項,就值得細細賞看。此外,明、清兩代皇帝積聚的奇珍異寶,絕大多數也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內,琳琅滿目的古珍寶,讓人嘆為觀止。來到故宮我特意租了解說器,方便了解紫禁城更多的歷史故事。每走到一處景點,解說器就自動感應,開始解說,當你走過的地方燈就會暗掉,這樣就不會走重複,還能做地圖用,很實用。

天安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兩側分別為太廟和社稷坊。在舉行盛大慶典的日子(如皇帝大婚),便會有一道昭書告示天下,詔書擺在“龍亭”——一頂特製的轎子中,從深宮一直抬到天安門前。禮部官員在高高的城樓上,向臣民宣告慶典訊息。巍峨的午門高達80.42米。門樓高聳,左右分兩翼向前突出。兩翼之上,在轉角和頂端處共有四座方亭守望。每年十月,皇帝在午門頒發下一年的曆書。

午門門樓下有三個門,當中那個只供皇帝出入。不過也有例外,在皇帝成親之日,皇后可以由這個門進入紫禁城;而科舉考試的頭三元得主,即狀元、榜眼、探花,在考試結果宣布之後,也可經由中門走出皇城。

走過雄偉壯麗的午門,就進入了一個寬闊的矩形廣場。這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廣場。它的正前方橫著一條河,河上有五座拱橋,北邊平台上矗立著太和門——只有皇帝可以進出。太和門東邊是給武官用的昭德門,西邊則是給王公大臣用的貞度門。走過這些大門,眼前又出現一處巨大的廣場,足可容納兩萬人。這個廣場是供皇帝朝會大典時使用的。北邊,三層漢白玉欄桿環抱一個八米高的寬闊台基,高台上自南而北依次屹立著三座大殿。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便是太和殿。皇帝的登基大禮、大婚、元旦慶賀等大典,都在這裡舉行。

中和殿座落在太和殿後,是一個較小的方殿。皇帝去太和殿前,要先在這裡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每年一開春,種子和農具便被送到殿里,進行儀式性的檢審,以此祈望有個風調雨順的大豐年。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末殿。其結構設計與太和殿相似,只是規模較小、等級稍低,但它卻是個氣派頗大的待客殿堂,遇國者大典和新年佳節,皇帝會在這裡宴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而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殿試,也在這裡舉行。

從保和殿出來後往北,可以看到一個東西橫長的廣場,東、西、北三面都有門。北面的就是乾清門,進得此門,即是內廷。內廷是皇帝、皇后以及嬪妃們的生活起居場所,外人不得擅入。

1920xx年中國結束帝制、實行共和後,內廷與外朝之間便以一堵牆分隔開來,外朝三大殿為新政府所占據,內廷仍為遜帝溥儀所居,直至1920xx年他被趕出皇宮。內廷第一座宮殿就是乾清宮,在明朝和清初時,這裡是皇帝的寢宮。清晨五點,皇帝起身,用畢早膳,便到乾清宮處理國事。

中間那個不太大的宮殿是交泰殿,裡面珍藏著二十五顆寶璽。殿內掛有鐵牌,刻有“太監不得干預政事”的皇帝御旨。宮中還有一座1798年製造的大型自鳴鐘和一個古時用以計時的銅製水漏壺。這三宮一組的建築的末座是坤寧宮,明朝時是皇后的寢宮,清朝用作帝、後的結婚洞房。

依照傳統規矩,帝、後新婚,要在這個殿堂里度過三天。坤寧宮後有坤寧門通御花園。這個花園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是宮中三個花園中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一個。與所有的園林一樣,御花園也想要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儘量重塑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界。山水之間,無所不用其極。

御花園中央是欽安殿,是一個道教殿堂,也是紫禁城中保存得最好的明代建築。欽安殿西側是千秋亭,東側是萬春亭。後三宮的東西兩邊,有多組布局繁複的小建築,這就是紫禁城的東西十二宮。它們依舊沿襲了外朝建築的東西對稱布局,但卻是以傳統的四合院風格為主。每個院落各成一體,分別住著皇帝的眾多嬪妃。後三宮的西側為養心殿。清康熙帝駕崩後,繼位的雍正將寢宮從乾清宮移到養心殿。其後從乾隆至宣統幾個皇帝都在這裡居住和處理國家政務。這裡也是年輕的溥儀皇帝退位後選定的居所。

紫禁城的城牆每個角上都建有角樓。在這些角樓的設計中,數字九仍獨受青睞。每個角樓都是九梁十八柱,三重檐,七十二脊,屋頂正中都有鎏金尖頂。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出了這道門就是景山(亦稱煤山)。這座人造山,是紫禁城的屏障。明代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就是在這裡走投無路,自殺身亡。聽說,從景山上能看到紫禁城的全景,可惜我只能下次再去瞧瞧了。

故宮其實是5點才結束參觀,但是從4點多開始,陸陸續續的就有地方開始關閉了。我只是粗略的瀏覽了一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它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所展示的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築以及大量的難得一見的古代藝術品收藏,都是世界上其他博物館所無法企及的。從神武門出來,感覺又回到了現代,望著夕陽下被護城河包圍著的紫禁城,覺得無比的感慨,想像著在裡面有多少勾心鬥角,多少的眼淚,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發生過,不過已成歷史了!而我這種粗枝大葉的介紹,恐怕也只能道出它的九牛一毛。

故宮600周年徵文

皇室家園,是震撼,是成就。揮手下去將擁有整片江山。它是權利的展現地故宮

暢遊北京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經過萬年風沙的故宮。我對媽媽開玩笑,“媽媽,你到娘家了。”我忘記了比賽的悲傷,忘記了那個凋零的世界。。我踏進了故宮……

進了故宮,首先是午門,中間的那個“大洞”是皇帝的“私家房門”好大的氣派,從午門仰望太和殿,成為整個皇宮的大山,我進去看了看。那把龍椅在大廳中間,那把龍椅有點像一副畫,既展現了幾代皇帝的豪氣,也讓我隱約看見後宮的妃子們的明爭暗鬥,就是讓將自己的孩子捧上這萬人之上的皇位。

走走,就到了後宮,這曾經有幾千位妃子在這住過,我欣賞慈禧,她的人。但我恨她,因為他將中國從豪牛變成了雌雞,我特意來到儲秀宮,看看他在當貴人的住所。一間窄小的門,當我走進去竟是一間無數個四合院和成的大庭院,我不由的讚嘆一個貴人住的地方竟比的上皇后住的坤寧宮。

這次書法游,來到故宮的主要就是去石鼓館,我進了石鼓館看見了威武老師口下說出的那幾個有驚險刺激歷程的石鼓,看完了十個石鼓,我的心中起了責任,保護中國遺產。

故宮游快結束了,我想去看看珍妃井,因為珍妃是我認為的英雄,即使她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青史留名,但她堅貞不屈的精神將我拉近了一個年輕的夢,她的死和慈禧有的密切關係,她是慈禧的眼中釘,可是她在那堅定的話語中,看出她是一個英雄,因為她已經打入冷宮數年……

離開了故宮,回想各各宮殿,豪情,美貌……。。讓我不由讚嘆,一個中華文明的創始,世界的觀點,我想將這一點發表給全世界,中國是有文明歷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