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小歡喜》精彩劇評觀後感5篇,看小歡喜感想

《小歡喜》該劇改編自魯引弓的同名小說,以方圓、童文潔夫婦的視角,講述了方家、季家、喬家等幾個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這一年的故事。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小歡喜》觀後感

今年年初舉行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詠梅憑藉著《地久天長》中所扮演的母親王麗雲一角拿下了最佳女演員獎。趕巧,詠梅時隔7年重返螢屏的新作——《小歡喜》近期也正在東方衛視播出。在這部天天掛在熱搜的劇集裡,詠梅所飾演的媽媽劉靜也收割了不少話題,從“劉靜得癌症”哭瞎一大票觀眾,到網友喊話劉靜得不到好結局就要給編劇“寄刀片”,都充分說明了這個角色在觀眾心目中的分量。前日,詠梅接受記者採訪,談及劉靜這位好媽媽,她也表示,這確實是現實生活中少有的非典型媽媽形象。不過有機會的話,她也願意挑戰陶虹飾演的典型的“不討喜”媽媽。

劉靜不是典型的媽媽形象,在劇中有特意表現她的溫柔

詠梅上一次演電視劇,還是20xx年的《亂世書香》,對於這次為什麼出演《小歡喜》,她用“劉靜”同款淡淡的語氣說道,“接每一個角色基本上都是一種緣分”。最初接觸到《小歡喜》劇本的時候,她其實還做好準備重返螢屏,後來答應出演,一是因為劇方的誠意,二來也是因為“這部劇是高考題材,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小歡喜》以三組高考生家庭展開故事,從不同性格的父母以及不同個性的高三學生切入高考話題。如果現在要來一次投票的話,那么,詠梅這次飾演的劉靜可以說毫無懸念坐穩劇中“最受歡迎的媽媽”。劇中,劉靜是高三學生季楊楊(郭子凡飾)的媽媽,她和丈夫季勝利(王硯輝飾)因工作緣故常年在外,導致兒子自小缺乏爸媽的陪伴照顧。在季楊楊高三之際,夫妻倆才返京與兒子共同度過這個重要時刻。與劇中其他兩位媽媽對比,劉靜既不像童文潔(海清飾)那樣急躁又咄咄逼人,又不像宋倩那般強勢又控制力超強,她個性溫婉優雅,對孩子倍有耐心,也因此贏得了一眾觀眾的喜歡,“劉靜這樣的媽媽真的太美好太溫柔了”。

聊起角色,詠梅也說劉靜對比宋倩、童文潔,就是個非典型的媽媽,“劉靜的溫柔是我特意想在這部戲裡去表現的。因為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家庭里好像都缺少這種形象”。在她看來,劉靜會成為這樣的媽媽,也跟她經歷有關,因為錯過孩子的成長一直內疚,“所以她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沒有那么極端,而是想儘量去挽回她的一些過失。基於這個出發點,她對孩子是比較耐心的,方法也比較柔和。再者,劉靜在後期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她其實對生命有了重新的思考。她會覺得,人生不僅只有高考這一條路,生活快樂,身心健康可能是更重要的。這也是她為什麼沒有像宋倩還有童文潔一樣。”

喜歡陶虹演的宋倩,願意挑戰這樣的角色

與討喜的劉靜相反,陶虹這次演的媽媽宋倩則有點“招黑”,不少網友評價這樣超強控制欲的媽媽實在有點可怕。不過詠梅卻表示她能理解宋倩的立場,“宋倩這個角色是比較有典型性的,如果有機會讓我去飾演這樣的一個角色,我也是願意的。因為角色的呈現其實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很多這樣的母親、這樣的家庭,看到這樣的方式造成了什麼樣的困惑,什麼樣的結果,甚至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幸。我作為一個演員,其實更願意去呈現這些問題。所以宋倩這個角色,我其實是很喜歡的。”

詠梅曾在微博上透露,自己特別喜歡《小歡喜》里劉靜和宋倩女兒喬英子(李庚希飾)的這條線,事實上,劉靜和喬英子劇中的片段也真的圈了不少粉。談及喜歡這條線的原因,詠梅表示以往電視劇很少有刻畫女性之間的忘年交,這次能在《小歡喜》里有所體現,讓她特別開心,“同輩之間的溝通比較容易,畢竟能夠互相理解,但這種跨越代溝的’被接受’,真的是很大的一個肯定”。

《小歡喜》呈現了許多代際溝通的痛點,雖然劇中劉靜與年輕一輩的溝通基本無礙,但把“父母要如何與子女相處”的問題放到現實中,詠梅也表示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不會有很好的回答”,“因為我不是一個母親,我也永遠不會體會到自己跟親生女兒、親生兒子相處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但我作為一個快50(歲)的成年人,我特別希望自己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時,能更多地去理解。不管是父女、母子關係、夫妻關係,或者是同事、朋友之間,我還是希望人和人之間要相互去理解、尊重。”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家的孩子性格、成熟程度也都不一樣,當父母和孩子面對人生重大選擇發生分歧時,詠梅也建議對於成熟有想法的孩子,父母應該適當傾聽孩子的意見;而如果孩子還處於懵懂、情緒化的階段,“父母需要用合適的方去幫助孩子看清楚問題。協調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太強勢的話也不太好,對孩子要有最基本的尊重。”

20xx《小歡喜》觀看影評

現實主義題材劇《小歡喜》自東方衛視開播以來,收視成績持續走高,CSM52城和CSM59城收視連續9天破1,單集最高1.63,位居衛視同時段收視榜首。隨著劇情的發展,豆瓣評分更從8.0升到8.1,是今年以來衛視開播劇最高評分。近日,導演汪俊接受全國媒體群訪,透露因為演員演得好,拍攝《小歡喜》比拍《小別離》時更盡興,更容易被打動,好多場戲都是流著淚拍完的。

劇情太真實 因為都來自身邊事兒

《小歡喜》通過3個高考家庭的故事,探討了當下家庭在子女教育、家庭矛盾上的問題。不同於以往同類題材劇,《小歡喜》把重點放在啟發為人父母之道上,以一種“紀實感”的表達方式,穩準狠地擊中了廣大中國家庭的情感七寸,使觀眾在看戲之餘得以反觀自己的生活。

而“真實”正是觀眾對於《小歡喜》最多的評價,也是它最打動人的地方。

劇中強勢媽媽童文潔對孩子的又打又愛,單親媽媽宋倩對孩子控制欲很強的愛,季區長對孩子小心翼翼的愛,都讓觀眾看到了自己或者身邊的人。

汪俊導演透露,《小歡喜》很多素材都是編劇採訪來的,也有很多是黃磊自己的親身經歷。“在細節上、橋段上是別的戲沒有的,這點很重要。一部劇不怕大題材雷同,而在於故事、人物、細節的不一樣,《小歡喜》里展現的都是來源於身邊的事兒”。

《小歡喜》不僅全景式展現中國式親職教育群像,亦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探討親子教育與相處的圓桌。

教育理念,在汪俊導演看來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我們只是把三種不同的親職教育形態真實呈現,讓大家自己去悟。你說快樂教育,但有時候孩子確實需要管教。放任自流的話,孩子可能長大以後會回身說,當初為什麼嚴格要求我,他又會很多的後悔。沒有說絕對的事,還是要因人施教。”

演員演得好 很多戲是哭著拍完的

當年《小別離》一劇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黃磊和海清主演的方圓一家。而《小歡喜》里,陶虹、沙溢,詠梅、王硯輝的實力派組合,讓三個家庭各有各的精彩。

多年不接電視劇的陶虹、詠梅,齊齊出現在《小歡喜》,著實給了觀眾一個驚喜,汪俊導演透露,這次請他們來非常順利。“我們覺得這兩位演員都非常優秀,刻畫人物的功力也很深,不演戲,真是蠻可惜,就想把他們請來。他們也非常樂意接這樣的題材,劇本賦予的人物,他們也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們一談就一拍即合。”

在《烈日灼心》里演殺人兇手、《我不是藥神》里是假藥販子,塑造反派角色極其深入人心的王硯輝,這一次,成了體貼妻子、操心兒子的幹部老爸。之前幾乎沒演過幹部的他,背著手說起話來,幹部腔調十足。之所以覺得王硯輝能演好這個區長老爸,汪俊導演說,“我們覺得他在基層歷練得非常好了。這個角色既是領導,又是一個慈父,又是一個嚴父,覺得他完全有功力演好這個角色。現在看到的這個形象非常可愛,雖然是領導,但是一點兒都不會覺得他裝,或者討厭,他把一個領導在家裡的那一面,展示得非常好。”

海清和黃磊的搭檔,汪俊認為比《小別離》時候在表演上是有突破的,“黃磊上次是醫生,這次的角色更底層。海清的脾氣也更爆。人物都有變化,他們完成得也很好。”

拍攝《小歡喜》時,汪俊導演經常在監視器前又哭又笑。他笑道,“這次拍戲多了一個感受,就是可能老了吧,會更容易被打動,好多場戲都是流著淚拍完的。”比如觀眾覺得特別戳心的英子和媽媽吵架那場戲,他就是一邊拍一邊哭。“後面還有很多。確實是演員非常好,我覺得演員必須首先打動我,才能打動觀眾吧。”

20xx《小歡喜》觀看有感

媽媽只有你了

媽媽這么做也是為你好啊

你壓力大,我壓力不大嗎!我天天輔導你學習給你做飯,你壓力大?

你是我女兒,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

上面這些句子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反正老圓看完後,感覺自己快窒息了……

作為這個暑期又一部爆款電視劇,《小歡喜》講述了三個截然不同的高考故事,真實地呈現了一個箇中國式家庭的成功與渺小,失敗與偉大。

沒有流量明星的《小歡喜》是如何制霸暑期檔的?

作為一部沒有流量演員加持,沒有賣力行銷的電視劇,《小歡喜》是這個暑期的絕對黑馬。

首播收視雙台即破1,收視率持續走高,豆瓣評分達到8.3,位列同檔期國劇豆瓣評分第一,與此同時,該劇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播出,YouTube總觀看人數累計已經超過20萬人。

從電視劇的定位來看,《小歡喜》本身其實就具有爆款潛質。

雖然沒有之前播出的偶像劇與IP劇那樣的“天然冬粉吸引力”,但是《小歡喜》卻擁有面積更廣的潛在路人客群,面對“高考”這樣的主題,中國幾乎各個年齡段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有共鳴的片段。

但不同以往升學劇中的“父母皆禍害”與“孩子變形記”,《小歡喜》真實地講述了面對高考這件大事兒,“中國式家庭關係”的殘酷與溫情。

劇中一共呈現了三種類型的家庭,分別是嚴父慈母的方一凡家庭;離異的喬英子家庭和父母常年在外的季楊楊家庭,雖然主題一直繞著“升學”轉,但這並不僅是一部高考的紀錄片,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學片。

播出至今,主線之一喬英子和控制欲媽媽宋倩的矛盾爆發片段堪稱今年的國劇高光時刻。

一直被要求按照父母理想生活的喬英子,在自己的“南大天文系”夢想被嚴厲拒絕後崩潰要“跳海”時,她終於說出了憋在心裡的話:“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精彩不僅源於演員的表演,更在於它所引發的網友共鳴。

在中國式家庭中,以愛之名的“控制欲”與“付出感”已經成為謀殺親子感情的主要殺手。

這部劇帶給觀眾的驚喜不僅來自於“穿越時空的代入感”,還有一些“曾經諱莫如深的突破”。

“凡凡,你知道你是怎么生出來的嗎?”

“你們倆結婚,做愛,發生性行為,42周之後我就出來了。”

“如果你有了女朋友,知道該怎么保護她嗎?”

“戴套唄!”

你沒看錯,這段真實地出現在了我們的國產劇中,性教育的科普以電視劇的方式,在公眾里公開傳播,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值得讚揚的表現,讓人驚喜的突破。

現實主義國劇的“歡喜”與“焦慮”

從20xx年開始,中國影視圈在“邁入寒冬”的同時也迎來了新一輪調整與洗牌,曾經被視作金科玉律的“流量明星+IP”的套路漸漸失靈,不少現實主義題材創作反而在市場引發了不小的反響。從《大江大河》到《都挺好》一批現實劇既贏口碑也贏收視率。

“現實主義大年”從20xx年開始就成為了國產劇的最亮眼的標籤之一。這背後不僅有“流量劇的反噬效果”,同時也獲得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根本上還是“現實主義題材”天然帶有的共情效果。觀眾買賬,資本瘋狂,現實主義題材順理成章的成為20xx新風口。

據“一起拍電影”統計,各大影業公司推出的現實題材劇、真實事件改編以及主鏇律影視作品超過50部。這些作品中,重大歷史題材、年代戲等獻禮片約占20%,都市家庭情感等當代題材超過30%;懸疑犯罪、刑偵緝毒也成為流行題材。

但每一個“風口”的形成都逃不開“兵荒馬亂”與“真偽難辨”。

有“風口”緊接著就是“跟風”。在如今一擁而上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中,兩大亂象引人關注,首當其衝便是頻繁出現的“撞題”。

觀察近一年的現實主義國劇可以發現,“職場危機”與“升學焦慮”是最火熱的題材,這些同題創作往往最終的效果是不同的人講述同一個故事,在內容上鮮有突破將市場引向一個更為單一的方向,這“虛假繁榮”背後實則為市場的急躁與資源枯竭的困境。

風口亂象的另一種表現則是“偽現實主義”的泛濫。現實主義題材的最大魅力在於可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但不少影視劇卻打著“現實主義”的招牌在進行“焦慮”的渲染。

在不少影視劇中“伴侶出軌”、“中年失業”幾乎成為“中年危機”僅有的表現形式,將“現實主題”矮化、窄化,歸根到底其實是吸引眼球的“狗血情感故事”

其實真正的現實主義應該是凸顯人性複雜現實的故事,不是主題先行,也不是背景懸浮,而是在時代大背景中找到那些真正的生活困境,講述有血有肉的個人故事。

20xx《小歡喜》觀看體會

電視劇《小歡喜》中調皮又暖心的方一凡,綜藝《聲入人心2》中謙遜可愛的“大可弟弟”,被網友戲稱為“八月男孩”的周奇,在這個夏天的螢屏頗為閃亮。

雖是堪堪成年,周奇的演藝經驗卻很豐富。從國小習舞蹈和聲樂的他,幼時就參加了不少節目和比賽,在少兒頻道的《快樂大巴》《天生我才》《天才童聲》等節目頻頻亮相,內心懵懂地對演藝圈產生了嚮往。首次觸影,便是參演周杰倫自導自演的電影《天台愛情》,戲份不多,但回憶起往事周奇樂不可支,“又唱又跳還能看周杰倫拍戲,真的特別酷”。誤打誤撞當上演員後,《羋月傳》《海上牧雲記》《老男孩》等作品則讓觀眾漸漸熟悉了這個活潑逗比的快樂男孩。

作為都市家庭情感劇《小別離》的續作,《小歡喜》此番將目光投向了高考,更深層的落點依然是教育和親子關係。劇集重聚了導演汪俊、主演黃磊與海清的黃金三角陣容,“爸爸”黃磊還是那么樂觀又佛系,“媽媽”海清的嚴格和嘮叨似乎更上一層樓。

《小歡喜》是周奇第一次挑戰戲份如此吃重的角色,看過《小別離》的他直言張子楓精湛的表演帶給他不小的壓力,甚至進組之初碰到困難也不敢和導演以及演他爸媽的黃磊、海清提。這種碰到題目不會做但就是不敢問老師的感覺,記者心有戚戚焉。幸好他的好朋友、此前參演《小別離》的胡先煦及時開導鼓勵,“他們人都很好,你放心去溝通!”

作為黃磊與海清的“新孩子”,周奇飾演方一凡是有外表上的天然優勢,連導演看到他都會忍不住調侃“選你就是因為你長得像(海清)”。此外他的開朗外向、貪玩好動也與“皮猴”方一凡如出一轍,難怪能將“學習不行,打架門清”的方一凡演得活靈活現、人見人愛,喜提眾多姐姐粉、媽媽粉。面對記者周奇也是毫無包袱,很有北京人的貧嘴特色。問及“春風中學吳亦凡”這個TAG是劇本里有還是臨場發揮時,他一臉“太羞恥了”地大呼:“劇本里寫的!哎呀,說完我都臉紅了……”

和方一凡一樣,生活中愛唱歌愛跳舞的周奇也以音樂劇專業為藝考目標在努力。聊到未來的人生規劃,少年笑眯眯的、帶點稚氣的臉上露出了幾分嚴肅,這一決定也是他在拍完《小歡喜》後作出的:“這個圈子裡每個人都有追求的不同的東西,我想,我更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個好演員。”

20xx《小歡喜》觀看感想

電視劇《小歡喜》持續熱播,給好評的人都說“過於真實”,以及陶虹奉獻了神一般的演技。

“過於真實”言過其實,倒不如說是過猶不及。

這部劇集中了太多的社會G點,仿佛是用大數據篩過一樣,粗略統計,就有原生家庭、早戀、藝考、性騷擾、抑鬱症、二胎、中產危機、中年危機、傳銷、學區房,全讓劇中的三個家庭趕上了,被編劇像麵團一樣揉來揉去。難怪有人驚呼,《小歡喜》怎么變成了《大悲咒》。

話題也是流量。把這么多國民話題打包梭哈,蘿蔔白菜,各取所需。於是,年輕人被分配了早戀、抑鬱症,老年人被安排跌入傳銷陷阱,中年人則成為最後的買單者,左支右絀。愈往後,台詞愈是蒼白的,劇情主要靠眼淚推動。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套路或話術,故事裡的中年人,要么家道中落,要么淪為韭菜,最後不是有貴人相助,就是自己開掛,強行小團圓。

此次,中年人又被狠狠消費了一把。中年得病,中年失業,中年養娃,單拎哪個,都讓人吃不消,在劇中卻化成雞湯。《小歡喜》里的主人公遇山開路、逢水搭橋,滿滿的正能量。但現實不是詩。現實中,開掛少,被開水燙的機率大。

樁樁件件,都是中年維特之煩惱。中年危機和中產危機,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不上不下的夾層危機。一方面擔心財富貶值、階層退化,另一方面擔心“老之將至”,患得患失,開始迷信一些過往從不相信的東西。

自保溫杯問世,經無數爽文反覆販賣,一條中年危機的斷層線呼之欲出。地質學裡講到,當地殼岩石承受的壓力超過其本身的強度後,就會發生斷裂,出現斷層。而地震往往是沿著斷層線發生的。中年人的斷層線,簡言之,沒錢。房子、票子、孩子,階層、職場、圈子,層層疊疊,中年人只能努力轉圜,《小歡喜》只不過是用力最狠的。

在斷層線上,中年人如履薄冰。“90後”的女作家,可以傲嬌地發泄對馬桶之上TOP 5生活的不滿;“80後”的女主持人,則一句話說不對,就要被人貼上卑微的標籤。人到中年賣保險,成為時下最犀利的段子,任由旁人表述。

中年危機和中產危機,各國皆然。國人情緒之所以被放大,與過去40年的飛速增長和現在的快速轉型不無關係。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嬰兒潮”和4億中產,見證了這個國家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尚待越過“中等收入陷阱”,不免有些忐忑。期間的焦慮,便來源於此。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情緒和焦慮,不用大驚小怪。中年人和中產家庭在輿論場上的這種白描,更多是一種“劇場真實”,而非“歷史真實”。中年人也好,年輕人也好,都別把自己對號入座到一種建構出來的鏡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