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選作文

《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使我明白犧牲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坐享其成,如果你願意壯烈犧牲,那你的靈魂將永久刻在別人的腦海中,那么生命也將是永遠存在的。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張藝謀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始終不渝當是不需論證的事實,他的電影總是為中國電影開思潮與風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條是張藝謀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關注普通人物。他當然不是敘寫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他獨特的藝術目光總會滯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的某一個點上,並將那個點放大,再進一步推向極致。這使得他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與眾不同,超凡脫俗,張揚著旺盛的生命欲望。比如,《紅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駱老師和招娣、《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與老三。

《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的藝術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殺時暫借美國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會最底層的妓女身上,她們在生與死、苟活與被污辱的關頭,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英雄花”的大風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無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電影。當然,電影《金陵十三釵》表現的不僅僅是13位妓女,還有拼至生命最後一刻的中國軍人、美國的一位由殯葬師轉而擔當起牧師職責的約翰,甚至還有不起眼的被牧師撿來的小雜役,他們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人性。這人性的光芒將燭照被戰爭陰霾籠罩的死亡之城。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500字

《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屍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這裡,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么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同時藏在教堂里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

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後,地窖里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直說著:“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考慮,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後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裡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裡,將數顆手榴彈布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xx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拚死搏鬥。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裡,卻選擇了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里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毀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眾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著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為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著更為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後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於恢復高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洩心緒。老謀子曾經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為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回應——與其床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裡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為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床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泛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為,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裡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說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