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青雲》觀後感高分影評5篇

《送我上青雲》是由姚晨,袁弘等明脅同出演的劇情電影,有的認為它是一部文藝片,有的認為是黑色幽默篇,故事主要講述了生活自立進取的現代女性盛男,渴望真愛卻總是孑然一身。希望以下影評對您有所幫助!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新導演的處女作,排片極少的文藝片(我家附近影院首日都只有早場),但是拍的不錯,不晦澀,有思索。 故事現實一條線,一個理想主義的大齡未婚女記者,查出了卵巢癌,為了籌手術費答應給惡臭商人的老爸寫傳記。隱喻一條線,到達小城時候老婆婆丟失的棺材,不僅引出了男主,還一路飄飄蕩蕩,穿插在故事中,最終在老人死去時候點出人的一生,從來處來,到來處去。棺材最終駛向女陰形象的山川。 女主和母親的對比很有意思,一個19歲嫁人的漂亮蠢貨,沒有自我一路圍著丈夫孩子,丈夫出軌十年只能裝作不知。一個一路努力學習努力奮鬥的女兒,風風火火的女記者,碩士畢業博士在讀,卻在人生意外時候拿不出三十萬手術費。金錢,欲望,生存,每一項都是困境。當她對著劉光明說我想和你做愛,對方卻落荒而逃的時候,諷刺又悲涼。女性的欲望,在絕大多數的文藝作品中都是客體化的,只是男性的注視對象,這個電影很少見的刻畫了一個具體鮮活的有堅強有迷惘也有欲望的女性。 幾個男性角色都有點刻板印象,劉光明和四毛估計是一組對比,一個自卑懦弱又善良,被豢養的家雀;一個愛錢渴望成功又自大,聖擊性強的野狗。李總的形象太讓人厭惡,也就李老還有點溫情和睿智。 但是這電影結局有點崩,為和解而和解。總體評分三星半,考慮到難得的女性題材,可以打四星。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二

使我忽然寫起很多年沒有寫過的影評的,是吳玉芳飾演的梁美枝。昨晚看完電影,到今天早晨腦海里還總能想起她的一舉一動。真喜歡她啊,看起來總是充滿了興沖沖生活下去的勁頭——五六十歲了也會去打豐唇針,愛穿深深淺淺的粉紅色。上一個鏡頭還慵懶癱在沙發上,看似漫不經心地修剪指甲,下一個鏡頭就拿出哪怕胡攪蠻纏撒潑打滾的架勢,非要跟女兒一起出門,甚至不管去哪裡或做什麼。坐定後還邊施施然塗抹口紅,邊指揮女兒盛男做事,之後還要奚落她。下車後第一件事是嬌滴滴嚷嚷著要敷面膜,擺足了不折不扣的老公主姿態。

然而隨著劇情展開,她的形象開始更立體複雜。她是在十九歲就為聽到陶瓷廠噼里啪啦的開窯聲沉醉到燒了喇叭褲還不自知的單純少女。也因此吸引了廠長,於是她在他送了她一條新褲子後,沒多久就嫁給他,生了女兒盛男。

這個經歷通過梁美枝與李平父親的閒聊中用隻言片語輕巧帶過,卻讓人瞬間明白了她何以保持一派天真單純至今,也解釋了盛男為何堅決走到母親的對立面——去女性化、獨立堅韌、且習慣隱忍不發。在父親富有且強勢,並出軌多年的境況下,一個只會依賴他且弱勢甚至假裝糊塗的母親,會讓女兒在同情和鄙夷交織中,更加堅定地選擇獨自野蠻生長。

她們在後來的爭吵中相繼崩潰決堤。關於母親催婚反被女兒質疑,她自己經營了一輩子的婚姻是否幸福的段落,簡直還原了我自己與母親的某次爭吵,令人心有戚戚焉。梁美枝最後看似辯解但確實無奈地說了一句,我生你時只有十九歲,我也不知道怎么當好一個媽媽。這話其實也是讓我在長大後的某些瞬間,終於還是選擇原諒母親某些行為的原因。

然而這樣一場歇斯底里的爭吵,過後的和解也是一個非常梁美枝式的設計:一直懶得給母親拍照的盛男在看著她黯然傷神的背影時舉起相機,只是喊了她一聲,她回頭看到鏡頭,哀怨的表情就瞬間變為嗔怪,並最終露出了一個美麗的等待被定格的笑容——我愛這個段落。

當然,梁美枝在影片裡還自有感情線,她被李平父親的簡訊打動,又聽到他發來多年未聞的開窯聲。最終在博物館裡,她在他的眼神與言語包含的寵溺中淪陷——於是她如願以償地戀愛,且報復性出軌了。

是否女性無論多大年齡都需要愛和被愛?梁美枝如此,盛男也是。盛男始終說的都是“做愛”和“性愛”這些詞,都離不開愛。不然隨便哪個“性感裸男”也未嘗不可。看到最後我甚至懷疑她也是愛四毛的,或者她自己也半信半疑,於是懷著對他表面逐利背後渴望被尊重的理解,和一點物傷其類,終於還是嘗試了。但如果那一場性愛是種驗證,結果無疑是她既沒有感受到愛,也沒有感受到被愛。那么不如試著自己愛自己吧,就這樣,她終於到達了這一段旅途的頂峰。

或許對她來說,這一路經歷的一切,荒誕也好,幻滅也罷,病也好,夢也罷,都是好風,只要她願意借力,終能上青雲。

最終的結局,盛男當然還是在父母的關切下進了手術室,一個庸常的現實。其實她真要治病未必多難,相比更底層的很多人而言。但她和自己過不去,非要較勁。

一個人達成與自我的和解有多難呢,很多人別說和解了,光是周鏇,就花光了所有力氣。在周鏇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四處碰壁,到哪都撞上無數個厭棄的自我,終其一生都不得安寧。

即使單純豁達如梁美枝,渾渾噩噩過下去,好像一輩子也能這樣過。但是當一個人走在空曠冷寂的大街上,想到過去背叛的丈夫,現在逝去的戀人,生病的孩子,還有未來幾十年惶惶的日子,也會忍不住裹緊單薄的外衣失聲痛哭起來。

這一幕也使我想起和她非常像的我的母親總是說,人啊,糊裡糊塗沒心沒肺地,一天天就輕易過去了。一旦靜下心思來想去,就開始哀嘆怎么過下去這么難啊。

誠然,電影裡也刻畫了很多有意思的男性形象,比如四毛、李平父親、李平、盛男父親,還有最特別的劉光明——某種程度上他也是被塵封在了一個年輕的時刻於是保持單純且拒絕醒來的男版梁美枝。據說影片上映後不少男性感覺到被冒犯,可能是少有地感覺到男性在影片裡的存在會全是負面形象,而沒有一個偉光正的存在(其實影片的女性形象也都沒有好到哪裡去)。這個現象本身也很有意思,這裡就不多說了。

畢竟最終還是梁美枝和盛男這兩個難得一見的豐富立體的女性形象,讓我喜歡這部電影。張愛玲在《有女同車》里感慨過,“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這只是現實生活中某一部分人的一幕,然而很多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單薄簡單得可憐。

貝克德爾測驗有三個準則,測試一部電影是否性別平等,分別是兩個有名字的女性角色、兩個女性角色的對話、對話內容與男性無關。按這個準則,《送我上青雲》已經達標並且超常發揮了——而這還只是代表平等,並沒有尊卑或抑揚。

雖然電影本身並不完美,也有一些瑕疵,比如一些刻意的說教,搞怪的設計和生怕觀眾看不懂用意的強調,但還是瑕不掩瑜。貴州山水太美,有機會一定要去看。

最忘不了的是那個一度被急流困住的棺材,最後還是緩緩靠岸。人生到底不過是沉下去,沉下去,上青雲或許都是奢求。但好在無論怎么困住,也終會靠岸。而偶爾能上青雲,哪怕只是一瞬間,都是人生而為人的意義之一吧。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三

從上映就想去看,奈何電影院排片太少沒有合適的場次,終於看到了,想提筆寫點什麼又怕自己的理解會沒有深入電影的骨髓而躊躇。你看這個世界多可怕,我們經常還會害怕自己的言論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幾千年封建思想多么根深蒂固了,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名字叫盛男,有沒有覺得很諷刺,好像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不接受有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存在。男性出軌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是女性如果跟這個虛偽的世界格格不入好像就是她的錯。我們不能理解的是宣揚讀書無用論的有錢人,可是迫於現實也只能跟世界低頭。好像讀書多學歷高就是有錯一樣。女性在這個世界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弱小服從,被出軌也只能認命,生病也是自己的錯。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么了,我們又不得已收起所有的不甘然後跟這個世界對抗,然後剩下了什麼…和解嗎…盛男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她心理一定很痛苦,不是為了病痛而是覺得自己也要屈服這個世界而覺得不公吧。我們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被告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好像被強制灌輸了一個固定的三觀,比如你這個年紀就應該結婚了比如這個專業找工作有出路應該學這個…可是為什麼會有固有的模式呢?我們從小到大被學到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真的是對的嗎?我特別喜歡盛男的倔強和驕傲,那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對女性多元化的包容性,是這個社會固有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我們整天聽到男女平等的話題,可是真的平等了嗎?好像男性出軌我們都已經司空見慣了,女性表達自己的性渴望卻好像不被大眾接受。所以這是什麼邏輯…這個電影裡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太多的醜陋卻又太真實了。棺材一直在不時的出現,提醒著我們死亡一直存在,我們從哪裡來也會回到哪裡去吧。這個電影帶給我們太多思考。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四

在《送我上青雲》里,女主角盛男突發絕症後身邊出現的幾個男性角色,正是所有女性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難題。

男知己:四毛。

四毛就是另一個盛男,就是盛男自己。從片尾四毛收到的禮物,和回想當初兩人相遇相知的片段可以得知:一心渴望成為職業記者的盛男,與被投訴委屈的四毛,價值觀如出一轍。所以盛男小心翼翼撿起四毛丟掉的記者獎盃,珍藏多年。

因為盛男想守護的不止是四毛,也是自己那一份對於記者“誠實揭露世界真相”的這一份固執和純真。

意淫對象:劉光明

盛男在心灰意冷時,重新拾起對世界的好感和信任,是從劉光明被騙開始的。偶遇這個眼中只有白雲,可以隨口說出太陽距離地球距離的男人,是盛男生活中的一道白月光。可以從詩詞歌賦到時間空間的辯論里,逃避即將面臨的癌症和死亡。對著這樣一張道貌岸然的臉,忍不住脫口而出:“我想和你做愛。”

劉光明,不止是盛男意淫的對象,更是她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可以不用顧忌世界的繁雜和欺瞞,只需要筆直面對自己對世界的好感和好奇。

大客戶:李平

李平,象徵著盛男放棄自我(做個四毛那樣的人),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劉光明的真相實在不堪),可以追求到的一切。雖然醜陋、低俗、粗鄙,但是李平擁有著盛男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追求到的一切——完美的家庭,巨大的財富,可以用金錢買到父親死後的流芳百世,也可以用金錢買到女兒的愛情,更可以買到豪宅千頃和萬千擁躉。盛男想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向李平們低頭。曾經不想屈從的四毛(另一個盛男)就因此放棄了當記者的理想,如今同樣的難題再次出現在盛男的面前。

李平,象徵著盛男的去處。

伯樂:李老

不同於兒子李平的有錢低俗,李老在片中是一個智慧長者。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李老,擁有過聲望與簇擁(字畫每尺賣到5萬),也跌進過低谷(在鄉下插隊才生下李平),臨終的李老看淡了時間的紛紛擾擾,多了一份豁達。正因如此,他才會教盛男修行的真諦——深吸一口氣,大聲“哈哈哈”,看開點,世界不過如此。老人還在臨終前留下箴言——愛欲才是生死的盡頭。李老的棺材,在搖曳的江水中飄向水中央,遠處絕壁的倒影剛好構成了女性愛欲的象徵(女性的身體)。

李老的歸處,也正是盛男的歸處。

就這樣,盛男這場因絕症引發的糾葛,將女性一生最難的四個難題同時擺在了眼前。

我是誰?(要不要堅持做自己,要不要和四毛做同樣的抉擇,還是在末日裡狂歡)

我想成為誰?(要不要做心目中最完美的那個人,可劉光明的真相又太過不堪)

我要不要變成世界想讓我變成的樣子?(做個舔狗,做李平的走狗,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的歸處是哪裡?(如果最後都是殊途同歸,我還要不要與這世界掙扎作對)

片尾,盛男學著李老的樣子對著世界大喊“哈哈哈”是智慧?還是放棄?就是導演留給觀眾的思考了。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你是風,還是雲?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五

或許,在商業片當道、觀眾過分追求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和觀影“快感”的大環境下,文藝片真的不吃香吧。如此之少的排片量、如此之低的票房確實和這部影片不匹配。不得不提的是,作為滕叢叢導演的處女作確實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諸如手法運用有些生澀、敘事節奏過於鬆散、情節安排有不合理之處等等。但放下浮躁的心,好好去品讀這部影片,確實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我覺得,如果簡單地說這是一部女性電影是有失偏頗的,它只是站在一個女性的視角來講述整個故事,其實它探討了兩性,可以說是全社會、全人類。其實,這樣一個角度可以說是新穎的,在國產電影甚至世界電影中都不多見,這也是導演選材上的吸睛之處吧。但影片沒有被“女性”一詞牢牢框死,反而放眼於全社會、全人類。用一小個群體去窺視社會這個大環境,影片想通過這幾個“小人物”來表達的東西有很多,正因為這一點,影片可能顯得有點雜,但基本都在,有這樣的完成度是很不錯的了。這部影片所想表達的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挖掘到並且看懂的。我簡單談談我的個人觀點。

全片最重要的莫過於“尊嚴”二字。尊嚴是人生來就有的,唯一不同的是對待尊嚴的態度,是主動放棄尊嚴還是堅決維護尊嚴。顯然,盛男是堅決維護尊嚴的女性形象,她堅毅的性格使她從來不曾低頭。在她心裡任何東西都不能讓她放下尊嚴,三十萬擺在面前她也不曾低頭,在欲望面前她低頭了嗎?並沒有。這只是她正常的渴望與訴求。相反,劉光明和毛毳就或多或少放下了自己的尊嚴。劉光明在家中是個沒有地位的存在,唯一能讓家人對他有些敬意的方式竟然是在換鞋子的地方貼照片,這是多么的諷刺啊!他只是家人在客人面前談資,甚至是一個只會背圓周率的“猴子”“小丑”。劉光明之所以願意和盛男共處,正是在盛男身上他能找到別人對自己的崇敬,他享受著這難得的受人尊敬的感覺。李父葬禮上他推著輪椅上台和他的自殺未遂都是他內心不滿的爆發和對這個世界的抗議。毛毳這個貪錢又好色的人物,以一副識大體、明事理的姿態在金錢和女人面前放下尊嚴,讓人啼笑皆非。

既然故事建立在盛男患卵巢癌的基礎上,關於生死的探討必然是影片的著力點之一,但影片並沒有強加給觀眾一個確切的生死的理解,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死了就是死了、靈魂永恆、回到我來的地方去、“愛欲是人的生死之門”.....影片中不同的人物對死亡有著不同的理解。盛男畏懼死亡,她客觀地直面死亡,死了就是死了。劉光明則為死亡找了一個寄託和載體——靈魂,靈魂永恆,這是他內心的聲音,或許他也只敢在盛男面前表達吧。李平父親則認為愛欲是人的生死之門,死亡就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他有信仰。這樣一群對死亡有著不同態度的人在一個故事中匯聚,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女性的欲望很難得地在大熒幕上展現出來,它在為時代女性發聲。“我想和你做愛”這樣直率的表達從女性口中說出來就顯得淫蕩低俗嗎?不!影片確實在打破女性的牢籠上花了力氣。女性也有權利擁有欲望,更有權利去表達欲望、主導欲望。《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說過“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動!”確實,社會對女性的成見由來已久,然而,思想在不斷發展,我們應該放下成見了。此外,影片中更有情慾、金錢欲、征服欲等各種欲望的交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影片試圖諷刺和批判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金錢至上、讀書無用的思想。李平,這個父親口中的傻缺,硬是發家致富成了富人。李平全家人都鑽進了“權”與“錢”的圈子裡,與知識絕了緣。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李平女兒竟發表了“現在學歷不重要”、早稻田等大學是民辦大學從而不值得上等言論,更把劉光明能背圓周率當做一種至高無上、人不能及的榮耀,將劉光明這個追求知識的人當猴耍。這種行為可以令人發笑,也可以引人深思,錢更重要還是知識更重要?讀書真的無用嗎?

影片的攝影也極具風格,或是通過雲煙,或是通過虛焦,虛虛實實,營造了亦真亦假的夢幻般的世界。片名和主題促使整部影片對雲煙情有獨鍾,在山水之間,雲霧飄渺,宛若仙境,同時又為影片蒙上了一層紗,它是如此的真實又是如此的虛幻。不知是影院放映問題還是拍攝失誤亦或是導演刻意為之,影片中有些鏡頭有虛焦,從前景到後景沒有一處是真真正正的實,這種虛焦恰恰給人一種虛無之感,如夢一般。或許這個故事就是一場夢,或許人生就是一場夢,“哈!哈!哈!”故事結束了,夢也該醒了。

這樣的一部影片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可以說是一部佳作了。這樣的片子不應該是這樣的成績,不應該被埋沒。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希望這部影片能後期發力直上青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