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五篇

《小人國》講述的是一所普通的幼稚園里,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是一部以情動人的關於兒童生活的影片。在我們大人眼裡,可能孩子的世界是需要有規則的,而往往因為這些規則,卻讓孩子們失去了原有的童心。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影片裡介紹的幼稚園是在教育上有很大突破的“巴學園”,這所幼稚園里把孩子所有的組織活動:走線,唱歌,畫畫,學英語……等等這些在許多幼稚園里已經秩序化了的活動打破了,孩子們被放還到自然狀態,他們可以自由的締結夥伴,自發的組織群體,快樂的做各種可能在我們大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遊戲。

當我們看到那個叫辰辰的四歲小女孩,每天清晨風雨無阻的在幼稚園門口等待著他的小夥伴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被小姑娘的可愛和執著所打動。

而那個叫池亦洋的五歲男孩,在我們大人眼中就是叛逆和另類的代表,也許我們大人還會說他是壞孩子、有問題的孩子。在片子裡,他多次被老師請到反思角,多次與同學產生矛盾,甚至有些家長提出應該把這個孩子趕出園去。但是大李老師的一番話,卻讓我們發現了池亦洋身上沒有被我們發現的閃光點。比如他天賦的領袖氣質,男子漢的氣概,以及他與群體的融合力等等

還有一個兩歲叫錫坤的男孩,每天都會把同學們的鞋子以及幼稚園里的玩具扔進垃圾桶,他還會探索著一切在他眼中感到新奇的東西!幼稚園老師也給了他很大的自由探索的空間,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這些我們平時陌生又熟悉的場景,被攝影機搬上了大銀幕,沒有刻意的表現,沒有誇張的表情和動作。只是一個個平庸,卻閃耀著生活的光輝的小片斷,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孩子們的世界!

銀幕上的孩子們天真的笑著,放肆的哭著,而台下坐著的我們,我們這些大人,是不是也應該再深思一下,應該如何讓孩子保有一顆童心?

台下的孩子們對這部影片也是看得津津有味,當我聽到小桃的感嘆聲和歡笑聲,我忽然發現,原來我真的並不了解我的孩子!原來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以,做為家長的我們,如果你有時間,也請你走進電影院,走進小人國,去體會一下被我們遺失的童年,去感悟一下孩子的世界,去審視一下自我的差距,相信看過這部影片,也會給你帶來一些啟迪!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小人國》是一部關於兒童的生活戲劇——發生在真實兒童里的真實故事,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陌生又真實的兒童世界,其中的許多鏡頭都讓我感覺似曾相識。通過此次學習令我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一點不夠成熟的體會。

一.教師扮演的角色

現在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仍然是教師們把自己置於絕對權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表演者;而幼兒則處於絕對服從的地位,在教育活動中只能當聽眾、觀眾,一切都要耳提面命。當然我也一樣,總是希望孩子能完全的聽從我的安排,按照我說的做,一旦發現孩子沒有聽我的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阻止了再說。雖說了解我們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教師應處於引導的地位,但是做起來的時候這一切就會拋到腦後了。但是,在巴學園裡我看到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超出了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讓我看到了好朋友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調皮、霸道的孩子對於我自己來說是最頭疼的,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我還真沒那么多的耐性去對待,但是看到李老師對池亦洋不厭其煩的進行教導,不斷的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的後果,而不是籠統的對他的行為進行指責。

我們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參與者,對於他們的活動我們要充當的是合作者,不是干預者。他們犯錯了,我們應該是讓他們自己了解自己行為對錯與否的引導者。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繫會影響到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此,我們應該確立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與幼兒的關係,把自己看作幼兒良好的合作者與協作者,用愛去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到教師是他們中的成員而不是約束限制他們的成人。我們應該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始終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去對待幼兒,為他們創設自主的活動環境。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儘量照顧到每一個幼兒,要多與幼兒交談,一起玩,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建立寬鬆平等的師幼關係。

二.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在巴學園的校車上有這么一句標語“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其實在我理解就是:不管你用多么美好的教育觀念,如果孩子們不適應你所使用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是阻礙他們發展的廢話,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問題孩子將問題拋給我們,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將這樣的一個球再次傳到他們那去,就要考慮“力度的大小”不能傷著他們,這就要求我們有靈活的教育智慧和一顆充滿愛的心。

通過觀看此部影片,我學到了很多,電影中的許多片段,零零碎碎卻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子裡。我知道,以我現在的教育經歷可能並不能遊刃有餘的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感想,相信經過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下一次再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又會有不同的收穫。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800字

在看《小人國》的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抱著一種認真的態度,我知道,這不是一部電影,不需要我用去娛樂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實紀錄幼兒內心世界的紀錄電影。在面對他時,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因為她為我揭示了一個熟悉真實的兒童王國,為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

巴學園的特色就是承認孩子的獨特性,無處不體現著“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那個有著被陽光過多親昵的健康膚色,滿身都散發著活力和躁動的池亦揚,加上個子大,力氣大,入學沒幾天就被許多家長強烈要求開除-----他滿身的暴力傾向很容易傷害到別的孩子。但大李老師認為池亦揚身上也有閃光點,他為男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男性的榜樣,而且他在不斷進步,耐心的對待,反思角的面壁靜思,這個孩子確實在進步-----他與身俱來的威壯讓他無人封地自然而成孩子王,他還解決小朋友之間的糾紛,主持正義,還帶領大家舉行升旗儀式。

兩歲的錫坤對垃圾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把幼稚園的各種玩具和鞋子都塞進垃圾桶,要看一看這桶到底有多大,能裝進去多少東西。老師發現錫坤的秘密時,只是微笑著耐心地把東西從垃圾桶里收起歸位。兩歲的孩子正處於空間敏感期?------錫坤很快又發現了更好玩的東西-----他用腳蹬著幼稚園的柜子往上爬-----想用自己的身體探索一下柜子有多高?又把柜子里的東西都扒出來搞到地上,再故意把柜子弄倒-----奇怪這東西怎么能站著?想嘗試一下怎么把站著的東西放倒?抑或探索自己的身體和空間中的其他物體的關係?最後,他又發現了一個好玩的事情-----把籃里的東西全部倒到地上,再踩著滿地跑。大李老師靜靜地看著他玩,等他玩夠了,再教他把地上的東西收起來歸位。

辰辰對好朋友南德的等待從夏天一直到冬天,下雪天冷或者有時南德不來幼稚園也從不間斷,她不願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有時候老師會陪著辰辰一起在門口等南德,那份靜靜的陪伴感覺真是溫暖。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個父母同一個家庭同一所學校走出的孩子也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帶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血質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如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兩千多年前,孔子老聖人就說過:教育要因材施教。但現實生活中的教育-----不管中外-----都傾向於批量生產兒童-----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老師,同樣的體制,對每個孩子同樣的期望-----期待著批量生產出同樣的優秀人才!剛好搞反-----學校和教育體制是腳,孩子是鞋,你適應得了就能立於潮頭成為弄潮兒,適應不了就只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怪自己命運不濟。本來理所應當的因材施教變得那么不現實----即使在今天私立學校林立,也很難讓每個孩子享受到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教育之鞋-----要不李躍兒的巴園學幹嘛會那么火,那么令人嚮往?------因材施教。

《小人國》觀後感

寒假中看了張同道導演拍攝的記錄片《小人國》,這部片子捕捉了兒童的真實狀態,用兒童的視覺來找到兒童最真實的表現,將兒童心理學直觀的展示出來。短片中的小主人公和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場景一:五歲的小男孩王池亦洋是幼稚園的孩子王,個頭最大、力氣也最大,孩子們都不敢惹他。他也仗著自己是孩子王,欺負其他的小朋友,老師也拿他沒有什麼辦法。直到有一天晚上,一群小朋友的家長來到幼稚園找到園長大李老師,要求她開除池亦洋,以避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他的欺負。大李老師告訴家長,池亦洋身上有閃光的地方,他給其他的男孩子樹立了男性的榜樣。大李老師答應家長,會改造池亦洋。

感觸:看到池亦洋的表現,以及老師對於他的引導,使我想到一句話“批評並不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對於池亦洋搶別人棍子的事件,老師先是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用暴力解決問題是沒出息的",然後給予鼓勵和肯定“相信你不會用暴力的,其實你很好,會把棍子會給別人的。”同時,教師採用冷處理的方法,讓他坐在那想想,即採用冷落的方式,讓幼兒知道自己犯了錯。這樣,給予孩子一段時間冷靜一下自己的頭腦,這時候再與他交談,因為孩子已經檢討過自己的過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師的意見。

場景二:幼稚園里最近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老師和小朋友的鞋子總是莫名奇妙地丟失,就在大家都在納悶的時候,一個兩歲的小男孩錫坤出現了。他將小朋友的鞋子扔進比他還要高的垃圾箱裡。還認真地蓋好蓋子才離開……

感觸:對於孩子的這種表現,老師沒有批評,而是放手讓幼兒去嘗試。甚至為他創造了探索的條件,在房間了,讓他自由玩耍,珠子撒的滿地都是,等孩子玩夠了,再慢慢引導孩子若何收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李老師非常懂得善待幼兒的好奇心,並且正確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啟發幼兒在探索中尋求答案。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錫坤年齡小,更是好奇、好問、好探究。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樂趣,這種樂趣會激勵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領域,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對於錫坤來說,身邊的世界時是那么陌生、新鮮和神秘,在他的心靈中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這寶貴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學習的原動力。正是因為老師保護和支持了錫坤的好奇心,並熱情的鼓勵、啟發和引導他,也只有這樣,孩子的好奇心才會的到培養,才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幼兒認知的興趣。而濃厚的興趣又是幼兒求知的“發動機”,他與幼兒的愉快情感是聯繫在一起的,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使為樂不知倦的學習、探索,走進知識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

同時,我也看到了老師身上的愛心和耐心,愛心,教好孩子的前提。作為幼稚園教師,首先要有一顆童心,自己要做個快樂達人,才能更好地與孩子親近,被孩子接納。愛孩子就是尊重學生,尊重意味著信任、理解、寬容和接納,充分地重視和欣賞每一個幼兒,耐心地傾聽他的意見,接納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點,分享他的喜悅……在教育工作中,各種教育手段的運用固然重要,然而創設良好地精神環境更為重要。創設良好地精神環境,首先依靠的就是教師的愛心。教師有了愛心便能為孩子創設良好地氛圍,使孩子產生安全、愉快,積極的情感與心理促使他們更樂於去觀察、嘗試、探索與創造。所以,教師的愛心是具有動力作用的心理品質。教師的耐心不是轟轟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中體現。幼稚園的日常工作是瑣碎和平凡的,同時情況又是複雜多變的,有時孩子的行為會出現問題,有時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師特殊的照顧,在這樣艱巨的工作下,許多教師不免會出現煩躁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傳遞給敏感的孩子,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所以教師應該對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充分的準備,堅定信念,保持一顆執著的事業心

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教師,既是知識的塑像,更是愛的化身,只有接近幼兒,用愛去感召幼兒,才能教育好幼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環境,提供條件,提供自由的空間,孩子就會按自己的發展模式去發展。教師只有把愛的種子播撒在幼兒的心田,以幼兒的要求作為愛的起點,才能在幼兒的內心世界培養出愛的感情,並使之升華。

《小人國》的觀後感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忽然開始領悟到什麼是孩子所需要的“愛和自由”,如今這四個字已經被無數父母掛在口邊奉若法寶,但看著片中大李和老師們滲透在言行之中“愛與自由”,真的比在書上看來的要發人深省得多。

這部電影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很美,每個鏡頭都美,陽光透過幼稚園院子裡的樹照在房間裡照在院子裡,那斑駁的影子美輪美奐。老師們和藹的面容,幼稚園的擺設都是按照孩子們的身高設計的。孩子們在這裡有自己家,可以挖地道,男孩子們做男孩子們的軍人夢,女孩子們做女孩子們的公主夢。這裡是孩子們的天堂,在這裡老師們會提供孩子們成長需要的各種物質上物品給孩子們,在精神上,老師們也無限的支持孩子們。在這裡老師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影片中的小主角池亦洋,倘若放在現實生活中,必定是個讓人厭惡的孩子。這個孩子太不像話了,那樣和老師講話。但影片中的李老師卻十分欣賞這個孩子在影片中,有一段是許多家長聯合起來找大李老師談話,商量是不是讓池亦洋離開巴學園,因為受到他“欺負”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但大李老師出人意料地說:“池亦洋的確有他自己的問題要解決,但是我看到,池亦洋給我們整個園的孩子做出了一個非常男子漢式的示範……”的確,池亦洋身上有著許多這個時代的男孩子缺少的品質——堅強、灑脫、有擔當、不嬌氣、勇敢,從這段話里真的體會到了大李老師的良苦用心和高遠的眼光,後來在大李和老師們的耐心接納和引導下,池亦洋的暴力行為也少了很多,更增強了他性格中的正面部分。

對於影片中錫坤的探索行為,大李老師也給出了很好的應對示範。在錫坤把一筐珠子都灑在地上的時候,大李老師也開心地陪他一起探索,同時不著痕跡地引導他如何將珠子掃成一堆,放回筐里。既充分滿足了錫坤在特定階段的探索欲望,又進行了有建設性的行為引導,使他逐漸學會如何將東西歸位。在這種自由下,錫坤對環境的探索能力得到了保護和發展。

所有這些事例,都浸潤著大李老師和巴學園的老師們對孩子深沉的愛,孩子們也由此得到了他們良好生長所需要的自由空間。

我想,以後面對孩子的時候,尤其是當他的行為表現讓我又忍不住焦慮、不滿、急躁、發怒的時候,我要想一想辰辰、錫坤、池亦洋還有巴學園的老師們,那樣會提醒我要給孩子真正的愛,信任他,信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