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擱淺》觀後感:當你再度起航,才明白擱淺的力量

書 · 生 | 當你再度起航,才明白擱淺的力量

這世界上那個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當你認清楚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它。

——羅曼羅蘭

看了話劇《擱淺》,最大的感受便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堅守的東西,而有的時候這種理想主義又會面臨妥協甚至背叛的危險。

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蘇聯版的,這個擱淺的故事發生在和我們有一定距離的地方,會讓人沒有那么強的代入感,但依舊可以從整個劇來找到自己社會所對應的東西。

船廠的老廠長總是說“我是和***握過手的人”,他把這個當成生命中至高的榮耀,他崇拜那個人。那個人是船廠早期傑出的人物,老廠長希望能繼承船廠的光榮傳統,繼續製造很優秀精良的船隻。他手中還把握著一個能夠將船引爆的裝置,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引爆裝置一但引爆就不能解除。這種感覺,就有點向死而生的英雄氣概。這個船是和自己的榮譽聯繫在一起的,有些“人亡船亡”的感覺。

至於船為什麼會擱淺,有很多原因。馬爾科有著宏大的為國奉獻的精神,無奈增加海軍力量的提案被否決,結果總統許諾給他一艘潛艇作為補償。馬爾科就希望讓船擱淺,這樣就可以逼總統在公眾面前認錯,逼迫總統能增加海軍的配備。這樣看上去,總統不是擱淺的主要事故負責人,但是擱淺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潛艇超重了!裡面有華美的裝飾,精緻的家具,可以開盛大的party,而儀錶盤等本套用金屬製造的儀器竟然變成了木頭材質。也許總統希望增加在潛艇上的開支來彌補自己對將軍馬爾科的愧疚。

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究竟去哪了?在劇中,當馬爾科和米什卡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段校長的廣播,大致的意思就是為社會去做奉獻、去祖國需要自己的地方等等。這個選擇每一個畢業生都會面臨:是選擇一份高薪酬的工作,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主義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錢少一些。當然機遇好,既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能有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感覺理想主義,總是和年輕聯繫在一起的,仿佛歲月的洗禮就會磨平我們的稜角,就會讓我們去安於生活的很多東西。習慣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那理想感覺越來越虛無,最後漸漸飄散了。當然這個年輕應該不止指的是年齡上的年輕,更是心態上的充滿朝氣和活力。世間有太多東西需要妥協了,人情世故、處事規則等等,不妥協日子很難過,妥協了自己會很難過。所以正真的英雄是你認清楚你要經歷的苦難,仍舊熱愛生活,不屈不撓地面對他。

小明說,《擱淺》讓他想到了80年代的理想主義,我雖然了解不多,但還是可以想到改革開放之後,一群熱血青年,面對百廢待興的社會,有著發自內心的一股幹勁,改變世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整個舞台的布景很棒,舞台中央放置的紅色桌子,既是總統的辦公桌,也是士兵守衛的小島,最後還變身成為那艘擱淺了的潛艇。最後那潛艇也被打撈起來了,雖然潛艇不一定能夠繼續航行,但是馬爾科和米什卡已經做出了自己對整個國家負責任的選擇。這是需要勇氣的。演舞台四周還有黑布,側流打在上面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幕布後面的人。最後一段的米什卡依次經過每個人,仿佛是和每個人訴說自己的心事,和每個人告別,這個效果很好。

我還想聊聊一開始海島上的士兵,他們的一生也許都會在那裡度過,而且他們要替國家守住擱淺的秘密。很多時候,我們也許不像是總統、將軍那么顯赫的人,那些歷史決定好像與平民百姓無關。但是我們又是如此真實地受到那些歷史事件的影響。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願理想主義永存。

(註:本文配圖選自網路。)

本文作者:肚肚-爺爺 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爺爺奶奶讀書會”一個專注發布原創書評與生活隨筆的讀書共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