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範文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盪氣迴腸、驚艷無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xx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流浪地球觀後感800字

地球在流浪,家一直在極致的殘酷,極致的浪漫,這就是星空的意義。

——題記

《流浪地球》是一部口碑很不錯的電影,人民日報都已經連續幾天將它作為(鑒讀)部分了。它觸動了許多人的淚點,讓人們在體驗一種最普通的情感中懂得一種簡單的道理。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很多人覺得很普通啊,沒有什麼特殊的感受,我也這樣覺得,但這也正是影片的特殊之處。正因為看著像我們之前看的科幻,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沒有特殊的感覺。這說明了中國製作和拍攝科幻電影的實力。“這部電影很像好萊塢大片。”出了影院,爸爸讚嘆。它是中國版的《星際穿越》,兩個影片內容十分相似,但只是這次是中國人拯救世界。它是中國版的科幻大片,和其他科幻電影相似,但唯一一點不同:它是中國製造。中國製造這個標誌是《流浪地球》的“家”。

“流浪地球”計畫實行的原因是120xx年後太陽將會“吞噬”地球,而其根本原因是人類的毫無節制的破壞、眾多無形的破壞。人們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及後果,地球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所以,電影也只是電影,這種現象在真實世界裡發生的機率很小,美好世界,需要我們共同守護!

電影讓我感動的有兩處。一是劉培強中校決定犧牲自己將燃料送到地球上時和劉啟最後一次的對話,“這一次,抬頭一定就能看到爸爸,3…2…1…”爸爸來了,可希望走了。二是劉啟、朵朵和李一一處於危險的時候,在懸崖上手只抓著一個木棍。看到朵朵掉下去的劉啟,也奮不顧身,縱身跳下了一片“紅海”,艱難地抓住妹妹的手,再緊緊的抱住。

此刻,雖然爸爸回來的希望走了,爺爺不在了,但家永遠都在,且哪裡都可以是家,因為完成了長輩交給他的任務,有親人在身邊,有親人的地方就是家。

流浪地球,描述了極致的殘酷,也有極致的浪漫。地球在流浪,可家永遠都在。

我原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

無論結果如何,人類的勇氣和堅毅,都被鐫刻在星空下。

流浪地球觀後感800字

大年初一上映,配合微博、微信、豆瓣...多平台宣傳的一部國產科幻片,憑藉科幻題材+逼真的特效+演技派人員配置+真實還原小說場景收穫一波好評。作為一個並沒有看過《流浪地球》原著的觀影者,從各個渠道獲悉到這部影片的“拔尖”之後,忍不住想去趕一波熱潮,一睹究竟。

對於劇情,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環境極度惡劣,人類面臨生存浩劫,人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了上萬座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史稱“流浪地球計畫”。在推離過程中,受木星引力,地球即將撞上木星,在聯合國決定放棄地球,將希望寄託於載有地球人胚胎、動植物基因的飛行器去別的星球重建地球文明。地球上,以劉啟為首的一群人試圖通過引爆木星將地球與木星的距離拉遠,但計畫失敗。太空人劉培強為了兒子劉啟和所有地球人,駕駛飛行器撞擊木星,地球受木星爆炸衝擊波影響被推遠,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我是晚上看的,12點散場,人少,很安靜,好像很快就能進入劇情。短暫的廣告之後,出現了影片開場溫馨的一幕(吳孟達的配音有點讓人出戲),引出故事線,隨後大批近景特效襲來,不得不說,繼鬼吹燈系列電影之後,確實沒見過這么講究的特效了。

演員演技也算抗打,並沒有出現讓我可以吐槽的演技糟點,相較隔壁廳的賀歲喜劇蒲松齡,無過就是有功了。劉慈欣的原著指導,並不太難懂的科學名詞高頻出現,對於我這樣的科學盲也不會覺得很吃力(雖然出來就忘得差不多了)。記得去年在劇院看的《三體》,也是相當震撼,情景式舞台劇,3D立體環繞音,主角配合全場互動,可以說非常富有穿透力。

至於電影劇情,個人感覺真的有點尬,經不起推敲。

1.主角恨父親。劉啟的父親作為一名太空人,太空執行任務20xx年,因此劉啟表現出與劉培強之間的生疏、憎惡、衝突。但是全片都可以得知,劉培強可以隨時聯繫姥爺,而劉啟和姥爺、妹妹相依長大,難道電話不能溝通解決嗎?

2.韓朵朵求救。聯合國給韓朵朵一次全球廣播求助的許可權,結果壓根就是沒講重點,儘是在講自己的成長、感受,最後,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了一大波人,趕來協助他們。

3.神一般的李一一。我尊重每一位科學家,但是如此神通廣大,艷壓全球頂尖科研人員,還有點幽默的科學家真是跌破了我的眼界。還記得網劇《老九門》里有一段,二月紅髮現鹽能將恐怖的絲網化成水,然後,掏出了一包鹽的神橋段嗎...

最後,對於本片,撇開電影劇情來說是不錯的,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科幻題材的巔峰之作,但是對我們這一行觀影者而言,算不上驚艷,希望國產電影會越來越棒。

讀《流浪地球》後感

我很佩服劉慈欣,他的文章不僅科幻,更讓人讀起來感覺很真實,而且有一種人性存在,每篇文章都很感人。就從《中國太陽》講起吧。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水娃,他的目標越來越大,但一個個都實現了,最後水娃成功成為了一名鏡面農夫。水娃根據自己大膽地構想,駕駛著中國太陽飛向了外面的世界,但他再也回不來了。他刻畫的人物,水娃很成功。

自從讀了《中國太陽》,我便喜歡這本書了,一有空便拿著它看,一看就上癮了。於是,我便把它一口氣給讀完了。雖說它是一本科幻小說,但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不少。它告訴我人性是什麼樣的?有偉大的,也有自私的;有善良的,也有讓人厭惡的;有瘋狂的,有理智的。儘管內容想法很瘋狂,但我相信這些說不定會實現呢。像中國太陽、感測眼鏡、南極庭院、鏡像時代、上帝等。這些都極富有想像力,讓人嘆為觀止。

有時我會懷疑,劉慈欣口中的地球形象與我想的不同呀。在他筆下,地球是各國人民的,太空外有許多未知事物,而我所想的地球只是一個沖不出去的鳥籠子。看來我對地球並不是太了解。

《流浪地球》這本書寫得很成功,它成功在科幻與人性的連線,也成功在故事情節,更成功在感人心的結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