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影片觀後感:我看《摔跤吧 爸爸》

這幾天一直關注著“教育行走”的動態,想到刀哥布置的“預習作業”,觀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也是好評不斷,刷爆了朋友圈,懷著期待和好奇,觀看了這部電影。當時從影院出來的感覺是:全是淚點。看電影的時候,好幾次都差點哭出聲來,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毫不誇張地說,出來真的感覺哭到肚子疼,整個人都不好了。

很多場景都感同身受,尤其是女兒們被逼迫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不理解父親會為什麼要培養女孩子成為摔跤手,直到朋友結婚時說的一段話:“我倒是很想有一個這樣的父親,至少你們的父親是為你們著想,否則你們也會像我一樣,從出生起,就和鍋碗瓢盆為伍,整天有做不完的家務。到了14歲,嫁給了一個從不認識的人。你們的父親為了你們與全世界對抗,為了你們,忍受嘲笑和奚落;為了你們,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他又有什麼錯呢?”聽到這樣的話,吉塔和巴比塔都被深深地觸動了,從此由被迫練習變為主動接受。夜深了,兩姊妹看到爸爸睡熟的眼神,我也被震撼到了。想到從小到大,爸爸對我的棍棒教育和說服教育,我都清晰地記得,也影響著和正在影響著我。

影片中間當吉塔輸掉比賽,毫不在乎的樣子,最後哭著打電話對爸爸說:“爸爸,對不起”時,到最後吉塔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贏得了世界冠軍時,爸爸對吉塔說:“你是我的驕傲”時,這些鏡頭無疑都戳中了我的淚點。

除了淚點,勵志,或者大家談論的男權,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兩點拙見。第一點:不同的思維方式。主人公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千方百計想要一個男孩,可事與願違,生了四個女兒。可是主人公並沒有放棄,一次偶然機會,發現自己的女兒有摔跤的潛力。我在想,如果主人公一直想只有男孩才能完成他的夢想,那么他可能這一輩子都無法完成他的冠軍夢了。此外,當主人公第一次帶著女兒參加摔跤比賽時,因為是女孩參加,不僅被拒絕參加比賽,還被一番嘲笑和奚落;旁人勸賣票的人說:“最近來參加摔跤比賽的人並不多,如果女孩參加的話,大家會很好奇,一張票賣兩元,也會爆棚的。一次這樣的機會,就可以養這些摔跤手好幾個月了”,最後他們被喊回參加比賽,賽場確實是爆棚,也大賺了一筆。想想,如果不是這樣的思維方式的轉變,怎么能賺到這一大筆錢呢,吉塔怎么又能參加比賽,達到最終雙贏的結果呢。

第二點:選擇。吉塔參加比賽時,國家教練不斷讓她防守,而爸爸要求她一直進攻,影片中不止這一處教練和爸爸的意見分歧。吉塔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爸爸,最終贏得了世界冠軍。想到工作中,班上一孩子選擇毫不猶豫相信輔導班的老師,而不相信學校教他的老師,孩子在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又該選擇相信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