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氣之子》觀後感影評5篇_看天氣之子有感5篇

《天氣之子》講述的是在氣候調節失控的時代,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這是新海誠繼《你的名字》後時隔三年的又一部動畫電影,也是他的第七部及進入令和時代後的首部動畫電影,更獲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資格。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天氣之子》觀後感

前幾天,日本著名導演新海誠攜帶者他的新片《天氣之子》在北京舉行了發布會和首映禮!在發布會現場,新海誠開場用中文與觀眾問好,顯然是特意學習了中文,雖然只有簡單的一句問候,但足以表達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畢竟國內的影市已經聞名世界了!

新海誠曾被冬粉譽為“新宮崎駿”的稱號,其作品擅長與青春愛戀有關,前作《你的名字》在國內收穫了超過5億的票房,這一次的《天氣之子》對於新海誠而言,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地方!所以,儘管日程忙碌,但還是協調時間來到北京!

說起《天氣之子》這部動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有所耳聞,在今年暑假的時候,《天氣之子》在日本上映,並取得了非凡的成績,累計收穫票房137億日元,目前位居日本20xx年年度票房冠軍!雖然不及前作《你的名字》250億,但依舊是備受好評!而且,《天氣之子》這部電影同《哪吒》一樣,同樣都是競爭奧斯卡!

同前作《你的名字》一樣,《天氣之子》同樣帶有日本神話的民俗設定,同樣是有關愛情的,同樣都有絕美的畫風、應景好聽的歌曲,但從初次觀影上看,距離《你的名字》還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在劇情和角色塑造上,播出之後一定會引來觀眾熱議!至於為何要拿新片和《你的名字》相比,因為兩部電影的很多設定都非常的相似,而且裡面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到時候如果你選擇去看的話,就會知道了!

電影《天氣之子》講述的是高中生少年離家出走去東京,邂逅了擁有超能力的少女!少女的超能力就是可以控制天氣,但這種能力是有代價的!電影的結局很意外,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看的超級英雄電影,但這樣的結局更讓人感覺真實,這才符合角色設定,最後,我只想說愛情真的是自私的!但如果是我,我也會這么做!

20xx《天氣之子》觀看影評

無論是三年前在日本國內引起轟動的《你的名字》,還是最近上映的《天氣之子》,新海誠的作品總是離不開“世界系”類型的故事,儘管這一類型的亞文化作品早已不像20xx年代初那樣流行。仍然沿用東浩紀的簡明定義:“世界系”作品的特徵在於,男女主角之間的“小小戀愛”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這種大問題聯繫在一起,跳過社會關係的種種中介。(不過要說“世界系”,這也不是日本亞文化的原創,國朝小時代里也有……)

《天氣之子》並不例外:男主角帆高是一個“上京”的16歲少年,由於找不到工作,最終在從事都市傳說等奇聞異事報導的須賀那裡謀得一職。帆高在尋找“晴天少女”的過程中遇到了具有暫時改變氣象能力的女主角陽菜,即真正的“晴女”。後者在母親病重時,偶然踏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神社,因而成了“巫女”。作為“晴女”的代價是,她需要犧牲自己才能停止東京連日的大雨。當陽菜自我犧牲之後,帆高盡其所能尋找對方,最終也進入“雲上的世界”而將其救出。東京因此遭遇三年大雨,整個城市大部分被水淹沒。在電影的最後,帆高看到已經失去能力的陽菜在路邊祈禱,兩人重逢並擁抱在一起。

純粹而天真的愛情、“對方”和“世界”之間非此即彼的選擇、人物社會背景的概念化,以及某種意義上的男性自戀:可以說,從早年的《星之聲》到《你的名字》,再到如今的《天氣之子》,新海誠執拗地重複著“世界系”的故事——或者說,通過不斷的“重複”而探討著“世界系”的可能性。儘管在《天氣之子》中出現了警察、暴力團伙、傳統民俗等“社會”因素(這些在《你的名字》里也可以見到,並且頗具迷惑性——就和當年EVA里的宗教元素一樣具有迷惑性),“社會”最終仍然只是在男女主角的戀愛關係之中增添一些曲折而已。不過,正因為新海誠對於“世界系”類型的堅持,如果我們仍然停留在“世界系”的“科普”層面,恐怕就無法把握《天氣之子》真正值得玩味之處。(第二個“不過”:不過,如果我們放棄“世界系”的設定性框架,以“通常”的方式——例如,以理解好萊塢大片的敘事邏輯的方式——來理解這部電影,那么只能說,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甚至不那么“有趣”。)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氣之子》構成了對於《你的名字》的某種批評的回答。在一部分日本觀眾看來,以“將故事的bad end變成good end”為特徵的《你的名字》,構成了對發生於20xx年3月11日的災難的一種奇特的慰藉,即“當它沒有發生那樣忘記就好了”。在此基礎上表現出來的“閃閃發光的日本”,體現的或許恰恰不是災難後重建日常生活的希望,而是新海誠所屬的戰後一代“御宅族”們的不負責任。

如果將“災難後的日常生活”這一維度引入《天氣之子》,那么新海誠對於上述批評的回答便不難發現了。電影中男主角為了救女主角時說道:“天氣什麼的,惡劣就惡劣好了!”如果說在《你的名字》中,災難被處理為男女主角終成眷屬的過程中的一個辨證否定環節,從而得到克服——換句話說,“世界系”設定中的兩極,從“難題”的結構變成了“正題—反題”的結構——那么在《天氣之子》這裡,“世界系”的兩極以及由此產生的倫理難題,從一開始就被消解了:男主角根本不打算為了“世界”而犧牲他與女主角之間的“小小戀愛”。正因如此,當女主角最終決定成為“人柱”的時候,決定性的契機居然是問男主角:你希望天晴嗎?——“希望天晴”和“自我犧牲”之間的不對稱性,與其說是影片敘事的缺陷,不如說反映了新海誠的倫理態度。對於從社會倫理和責任等“大問題”出發的批評,新海誠的回答是:這些都無所謂。的確,還有比這更“不負責任”的態度嗎?

不過,問題或許要稍微複雜一些。可以說,與《你的名字》的批評者們提出的、基於社會責任的“強倫理”相對,新海誠在《天氣之子》中給出了一種“弱倫理”。當帆高救出陽菜,東京開始遭遇經年大雨後,原先的上司須賀對帆高說:別以為你們改變了世界,“反正世界本來就是瘋狂的”。同樣,婆婆富美也安慰帆高:如今被淹沒的東京只是“回到了幾百年前本來的樣子”罷了。然而,當帆高看到在路邊祈禱的陽菜,他的內心獨白卻是:“不對。世界並不是最初開始就瘋狂了。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在這裡,先前“大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帆高的理解之間,出現了微妙的偏轉:對於前者而言,帆高的舉動從根本上來說對於社會的變化起不了作用,因而無足掛齒——這幾乎構成了對於“世界系”類型的基本設定的嘲諷(你們的“小小戀愛”牽動著世界的存亡?cut the crap!——或者用須賀的話說:單單犧牲一個晴女就能改變氣象,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嗎?);但對於後者而言,“我們改變了世界”中的“世界”,已經因為男女主角之間的一系列事件和決斷而變得和“原來”不同了。也就是說,“世界”被分成了“陽菜成為晴女的世界”和“陽菜拒絕成為晴女的世界”,而男主角的個人決斷使得這兩個世界之間無法調和,儘管在“大人們”的眼光里,兩者並不存在具有重大意義的斷裂。

值得注意的是,陽菜不僅拒絕成為晴女、拒絕“拯救世界”,而且拒絕了自己的社會意義:當她還是晴女的時候,她對於“改變氣候”這一“兼職”說道:“我喜歡這份工作。晴女的工作。我呀,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角色。”甚至自我犧牲、成為“人柱”這件事,也意味著陽菜作為“巫女”而完成自身社會身份的使命。於是,就影片本身而言,這一對於“社會”、對於“他人”的作用一旦消失,便意味著陽菜選擇了帆高決斷下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剝離、否棄“社會”的、“世界系”意義上的“世界”。《天氣之子》以濃墨重彩的方式,表現出新海誠對“世界系”之“世界”的肯定、對“社會”的否定:帆高甚至舉槍對準警察……

在這個意義上,帆高那裡的兩個“世界”的斷裂,便是“世界系”類型的內部和外部的斷裂,或者說是“世界”與“社會”的斷裂。通過讓男女主角堅持停留在“世界系”的“世界”之中,通過拒絕與“社會”達成和解,新海誠拒絕了人們從《你的名字》中讀出的倫理意義和社會心理學意義,從而將“倫理”封閉在“個人決斷”所涉及的狹小空間(“世界”)之中。 “神啊,求你從此不要給我們什麼,也不要從我們這裡奪走什麼。”帆高在短暫的幸福時光中如此祈禱道。新海誠留給觀眾的“世界系”倫理,最終通往了宇野常寬所謂的“決斷主義”:只要忠貞於你自己的決斷,你的行為就是負責的。

在《天氣之子》的宣傳手冊上,新海誠寫道:“如今的世界是我們自身選擇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出生時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他們無法選擇,只能在此生活下去。”在這裡,“我們”和“年輕人”之間的差異,與其說是代際的差異,不如說是“世界系”作品的“弱倫理”及其外部的“強倫理”之間的對峙。甚至這不是“選擇”何種倫理的問題,而是“無法選擇”,不得不將自己封閉在“世界”之中的狀態。否則……否則怎么樣呢?在這樣的對峙下,陽菜失去能力後的祈禱又有什麼意義呢?它只能在“強倫理”的社會中表現出一種姿態(“假裝”與社會發生關係、“扮演”晴女的角色),而無法承擔起任何倫理責任。一邊為大型工業製作宣傳廣告、一邊恪守“世界系”故事的新海誠,最終選擇的倫理位置,弔詭地與“宅男”們自我滿足的半封閉生活達成了一致:我的生活的全部意義與價值,來自我的日常生活——甚至,它改變與否也完全取決於我自己的決定。

論者或許可以從上述“倫理”態度中嗅出所謂“新自由主義”的文化邏輯,不過這已經距離新海誠的“世界”太遠了。(再扯一句:儘管新自由主義具有全球性,但從這裡一步過渡到文化批評,卡通片也是新自由主義,好萊塢大片也是新自由主義,看啥都是“新自由主義”,這種批評同樣很“新自由主義”。)

20xx《天氣之子》觀看心得

首先從日本的電影放映說起吧。邦畫默認不帶字幕這一點實在令我這樣一個初來乍到的異邦人略感疲乏。整場放映中無時無刻不要崩緊神經。買票前特意叫來問詢的工作人員,詢問是否有字幕版放送,得到的答覆是,字幕版的放送要等到八月二十五號之後,差不多是一個月之後才會有。我當時便問,先不論外國人,若是有聽力殘疾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看電影,那要怎么辦?對方啞口無言。這算是日本的一個奇怪的地方,也是一個十分不周全的地方,這會不會間接性導致殘疾人被差別對待呢?無法和正常人的朋友一起去看同一場電影,只是因為放送方不加字幕。這是值得深思的。

接下來討論我的第一感受。由於是第一感受,未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而且這還是我第一次看沒有字幕的日本電影。總體而言,以我注重邏輯,敘事,以及最終闡述的思想的評判標準來看,影片水準質量偏低。當然,畫面,音樂無不上乘,但這些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化腐朽為神奇。

男主ホタカ是一個翹家少年,首先圍繞其翹家理由和他來東京想尋找的生活,沒有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關於其翹家理由,從男主的隻言片語中,還有全劇中唯一被女主ヒナ詢問後的回答中,還有男主自己回憶在家鄉時,追逐陰天中的一束光的描述中,我只能理解為,他在家鄉成天抑鬱寡歡,失去自己在家庭的位置,於是來到東京想自力更生,展開新的生活,脫離腐朽的故鄉。首先這個理由雖然行得通,但反言之,十分無趣,而且有著明顯的戲劇設計痕跡,因為為了讓男主到東京去,所以才加了一點解釋。首先其行動就是幼稚的。不過到現在為止還是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表示非常俗套的,漂泊客遇到了愛管閒事的熱心大叔,然後在ホタカ於東京四處碰壁後,最終幫了他的模式化設定。再次感嘆,日本人民真是熱心,自己一個做三流雜誌取材的,還能收留一個翹家的未成年並且不去對其好言相勸令其回家。這裡的安排只能讓人感覺刻意為之,邏輯薄弱。而且這次還特意添加進去一個不明所以的角色,本田翼所配音的,提供サービス的大姐姐,此處先按下不表。

男主在東京處處碰壁,飽嘗人間辛酸的途中,還順帶撿了一把實彈裝載的手槍並且居然納為己有?驚了!就算你是因為翹家不能去警局報案,那也不應該把這種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巨煩的東西據為己有吧?!只能再一次讓人無法不能感覺到刻意為之的設計感。順便還碰見了熱心可愛漂亮的女主,冒著被辭退的風險,冒著經濟來源被切斷的風險也要給男主偷偷加餐,日本人民真是熱心呢。

影片到此,除了用牽強的方式展現了大城市的人間冷暖之外,未能表現出其他什麼。

此後便是男女主人公相遇,感覺從這裡影片才開始,不可謂結構不鬆散。每天荷槍實彈武裝出門的男主遇到了此前因為施捨自己而丟掉工作不得不去做地下營生的女主,一番誤解與打鬥之後,激動地掏槍就對拉皮條的小癟三射擊。這裡讓人不知所以,怎么會有人把手槍整天裝在腰包里上街的?先不論這些小瑕疵,男女主相遇後,故事才真正開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和妻子分開,也見不到自己珍愛的女兒,本田翼配音的大姐姐苦於就活之中,ヒナさん因母親去世,不得不背起家庭的重擔。如果能就這些設定進行更深的解剖串聯的話,或許會有更好的故事,但是影片選擇走一條非常簡單的路。

給予女主改變天氣的能力。

男女主相識後,女主就把這樣一個攜帶槍枝外出,以進行奇怪採訪為生的危險翹家少年請到家中做客,並熱心地接待了他。拜託,你還有弟弟呢!他可是持槍的危險人物啊。一番對話後,最終兩人決定用超能力賺錢。

接著很長一段劇情便是不斷在講他們如何把這門超能力賺錢營生做大做強。此外便是人們的心情有多易感,多么容易受天氣的影響。影片把晴天固化為帶來積極情緒的符號,而把雨天固化成帶來消極情緒的符號,以此為前提來說明天氣與心情的關聯,我想未免太過草率和簡單,導致這裡的題材也沒有很好的發揮。我個人來說,在夏天裡還是比較喜歡雨天的,人少,涼快。當然,其中的戀愛橋段雖然也挺有趣,但不足以撐起整部電影。

然後就到最關鍵的地方了,在立花瀧家中和立花奶奶(沒看過小說,居然還有奶奶,那你到底在和三葉保持聯繫嗎?好想知道啊!)的對話,還有取材神社老爺爺的對話。從這裡可以得知一個重要信息,ヒナ所擁有的能力,自古以來便存在,是調節天氣,治理天氣的疫病(異常天氣)的重要角色,但是所謂天気の巫女,最後的結局都會很慘。這個結局,便是自己成為人柱,換來異常天氣的結束,從而拯救大家。而女主ヒナ在性格,便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弟弟拚命撐起家裡的生計,在男主面前故意虛報年齡,扮演起照顧他人,給予愛的溫柔姐姐的角色。即使是因此獲得超能力的神社祈禱,也是為了自己病重的母親。

而男主ホタカ不免顯得幼稚,從翹家的理由,到他和ヒナさん與ヒナ的弟弟憑藉著超能力營生使生活走上正軌的途中,無不是靠著他人的恩惠。這與卡夫卡筆下的世界上最堅強的十六歲少年無法相提並論。他雖然打算自立於東京,卻一直被人保護,生活被大叔救濟,精神被ヒナ慰藉。

而這兩人的性格所必然導致的結果,也把劇情推向高潮。男主ホタカ的草率無謀的舉動,讓警察打亂了他們的生活;而女主ヒナ的一昧奉獻,特別是當上了為別人帶來快樂的掃晴娘後,就更不能自拔於其中,所以瀧的奶奶才會說她有些勉強,這就讓她很快地不得不償還這股力量的代價—作為人柱力去往天上的世界,以使人間換晴。

在被警察纏上,而不得不更換住所的時候,兩位使他能在東京立命的人,大叔和女主,不約而同地讓他回去。這裡可以理解為讓他回歸現實,認清他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挽救不了的現狀。而他依然執拗地留在ヒナ姐弟身邊,以為自己可以保護現在的生活。最後的結局當然是驚醒夢碎,三人被拆散。ヒナ成為人柱力,其餘兩人被警察帶走。

此時被保護的男主ホタカ才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幼稚和無力。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年長的,但把一個看作姐姐一樣的戀人,把另一個叫前輩。如果沒有大叔的支持,連棲身之所都難以找到。如果沒有ヒナさん,也不會有如此多的快樂與幸福時光。所以他幡然悔悟,想去救出ヒナ,想去真正地付出,想去真正地保護。所以來了一場把東京警察不當人看的千里走單騎(其中還有本劇最沒有存在感的本田翼所配音的大姐姐的鼎力相助)。最後又來了一場孩子氣的持槍對峙。我很不理解,為什麼此劇中要出現槍?新海誠想把它作為什麼隱喻呢?目前看來,我的解釋表示通過兩次持槍的心境,決心的變化,突顯人物的成長。但無論如何,拿槍來做這個隱喻是不合適的。槍是用來殺人的,不是用來拯救人的。而且最後如果沒有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在男主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而被感動,從而幫助他擊倒警察和ヒナ弟弟因為長得帥而及時趕到,他還是無法救出女主。這樣一看,成長這個題材也變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高潮,男主懷著強烈的,希望見到ヒナ(畢竟喊了一路的會いたい)祈願,成功到達彼岸世界,救出女主。這裡有一句話值得思考。ホタカ對ヒナ說,為自己而祈願,於是ヒナ照做,然後這兩人才回到現實世界,而ヒナ也擺脫了人柱力的命運。但代價是東京的陰雨無法停歇,也就是天氣的疾病無法治癒,導致東京大部被淹,包括瀧奶奶家(到底是奶奶還是姥姥啊!是小說中才有的人物嗎?)。然後男主被送回老家看護,被迫與女主分開,三年間也不聯繫,據男主自己說,主要是因為愧疚。是對東京被淹沒的愧疚嗎?總之鏡頭一轉三年後,男主中午高中畢業,再次來到東京,卻遲遲不肯去見ヒナ,他先後去見了大叔和瀧奶奶。而兩者不約而同的都表達了一種意思。這個世界變成這樣,與其說是你們的過錯,不如說是世界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大叔說,世界的本質就是失常,瀧奶奶說,東京只是回到過去,因為它本來就是這般模樣,甚至歷史中甚過此番模樣者也有(君名的跨越時間敘事)。而最後ホタカ終於鼓起勇氣去見ヒナ卻發現她一直在祈禱。見此情此景,ホタカ一瞬間不免退縮,但下一個瞬間,他看著ヒナ,仿佛又想起什麼,拿著給ヒナ的戒指,心中默念著我們一定可以做到,笑著走向ヒナ。全劇終。

這裡是最難解的地方,本應該是升華主旨的部分,但卻並沒有讓我有此感覺。結合我所說的值得思考的那句話。ヒナ聽從ホタカ而為自己祈禱,這是發自真心嗎?但她應該知道,如果自己不當人柱力,世界就會失常,暴雨就不會停。最後她站在兩人回家的坂上,對天祈禱,是在祈禱世界恢復正常嗎?那么她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ホタカ的呢?這些問題我認為都有二說。或許是第一次看無字幕生肉,很多細節沒有觀察到,但依然不能否定,這部劇,對女主ヒナ的視角,感受,思想,描寫的太少了。這也是導致最後主題不明的一點原因。

若是以男主ホタカ的視角來總結,他最後的言動,應該在表明,他不再為自己救出女主ヒナ的決定而糾結,決定和她一起在這個所謂“失常”的世界裡尋找未來。這是否表明了影片對現代日本社會的一種希冀呢?畢竟和君名一樣,所有的神奇都是對現實的隱喻。我覺得這就是新海誠現在的風格。

一遍劇情羅列過來,雖說其中是有成長與社會的碰撞和矛盾,戀愛等幾條線支撐著,但無一例外都沒有深入,沒有延伸好,劇情的發展和推動,都要看男主的非理性不合邏輯的舉動。幾個配角,功能性都不強,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小栗旬的大叔。這就是一位年少漂泊於東京,被社會磨去稜角,但最後被男主感動而漸漸找回自己的感覺的角色。可以說是對應男主的成年的大機率的印象而出現的角色。而ヒナ的弟弟,則承擔著賣萌角色和附帶推動劇情的角色。如果說這兩位角色還有合理性的話,那么本田翼的大姐姐,就實在難以解釋了,或許是長得漂亮就可以為所欲為吧。

目前感受到的就是這些,無論從主管還是客觀來說,比起上一部君名來說,在劇情方面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使在調動觀眾最樸素的感情這一方面,他也比不上君名,最後一幕在天空中的嘶喊,遠遠沒有兩人在黃昏後的分別有震撼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無法自洽,或許也有我觀察不仔細的原因。歡迎各位來討論。我還是期待一下二之國吧,或者到為殘疾人提供的字幕版上映的時候再去看一遍。感覺新海誠還是有想表達的東西,但是沒有對故事結構,表現手法進行創新,還是想用君名的老套路。

20xx《天氣之子》觀看體會

對我來說,這是個妥協現實,選擇前途和「出世」;還是去相信違反客觀規律的天氣、相信天氣神社六百年前天井畫上的民俗信仰,「人生を棒に振る」ように、追求“感情/つながり”的故事。

我不斷感到來自現實生活的常識,與“超現實”般的感情/つながり相互對立。前半段豐富的生活細節,特別是兩位刑警的言行,不僅代表了法體系,還代表了來自現實的社會規範與各種價值體系的制約。

這種“現實”,與超現實的雨、“控制天氣”的巫女能力、迷信般的神隱和祭品,相互對峙。在前者/“現實”的提醒下,讓男女主之間的感情/つながり,顯得像民俗信仰般虛幻。而男主為了追求虛幻的感情,做出一個個選擇的時候,前者的“現實”又以刑警追捕的形式,不斷追趕著做提醒,提醒這些行動將面臨嚴重的現實後果。

當兩者交鋒,男主對刑警說,是女主拯救了天氣,因而犧牲了自己,還有那個神隱的夢;而在代表現實的刑警面前,不過是在痴人說夢。在兩位刑警所代表的現實看來,男主所做的一連串癲狂行動,是個腦子想不清楚的少年,在毀掉自己漫長人生里的眾多機會。

男主孤注一擲的選擇,用年老刑警的話說,就是“白白浪費人生”,也因此,不顧一切地追求愛,顯得非常有勇氣。

充滿勇氣地“逃獄”,在捷運線上一路奔跑,在廢墟里顫抖地開槍 → 衝破現實,走進超現實的民俗世界,追求虛幻的つながり。那裡有迷之生物,有龍,有不可知的神隱、人柱力等生活規則。

最後把妹子從虛幻的民俗世界帶回現實,兩個人在晴空中下墜,那時候既是甜蜜,也是絕望的。這虛幻短暫的美好與甜蜜,在落地後不得不再次與“現實”對峙。天氣怎么樣,世界今後會如何,都無所謂。可是男女主自身,身邊的人還要繼續生活下去。帶女主回來後,每個人的生活都糟糕透了。

男主:本來就解釋不清的非法持槍狀態,最後拒捕、逃獄,甚至做出襲警的行動。等待他的,一定是進少管所和前科,然後是備受苛責、充滿坎坷的未來生活。女主:回歸,然後就要強制與弟弟分開,被送往不同的兒童保護設施,在兒童保護設施里孤獨地受限制地生活。小栗旬:也因一時有感,襲擊警察,因為這段つながり沒辦法通過審查,失去了接回女兒和女兒生活的機會。

在各種惡性條件下,還能否繼續保持單純的愛,溫柔地相互體諒?“三個人”一起笑著生活?惡性天氣,像海洋生物和龍一樣的生物雨水,荒廢的東京,都無所謂。這些現實才是下了三年的雨,是不能承受的「神様の悪い冗談」。

劇情從下墜再次回到三年後的現實,是一段溫暖的故事。新海誠說,不要想太多虛無縹緲的問題,現實沒什麼可怕的。東京就算連續下了三年的雨,還是政令指定都市,就算本所上野等下町全被淹了,還是地方高中生畢業後想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算有過短暫的不好時光,也都是可控的,每個人都還好好活著。「ホッとさせた」

對我來說,這大概是現實規則與民俗信仰規則的對立,感情和つながり在現實規則面前,無疑像民俗信仰一樣虛無縹緲。這個故事被我誤讀為,新海誠在鼓勵慫人勇敢地去做選擇,勇敢地突破現實,並且不要怕重回現實。後果都是可控的,每個人都會繼續活下去。

20xx《天氣之子》觀看感想

喜歡新海誠的觀眾,八九不離十是看中新海誠作品獨特寫實細膩畫風,還有故事裡大膽宣言的勇敢愛情,動聽感人的電影歌曲等等。

所以如果你是新海誠的冬粉,他的新作品《天氣之子》不會讓你失望,影片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新海誠style。

看點

以天氣起名的《天氣之子》,大自然的壯麗,被新海誠用他的畫風語言描繪得非常唯美,尤其是本片有很多天空,光影和城市結合的大空鏡畫面,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用。

片中水的描繪,在此前作品《言葉之庭》就已經讓人嘖嘖稱讚,到了《天氣之子》,全片一直出現的水的刻畫,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光雨水落在地上濺起的水花,每一個水花打開的形狀都不一樣。

而東京城市的描繪,新海誠等於又是做了一部全新的東京旅遊宣傳片,依舊是AAAAA+的視覺效果。

這也得益於《你的名字》的爆紅,讓新海誠有了更雄厚的資金,去豐富和細化這部《天氣之子》。

當然也有不少報導稱,正因為《你的名字》火爆的原因,才變相讓新海誠和團隊,去製作這部著精神續集意味的《天氣之子》。

所以《天氣之子》也就不得不從各方面,都要和《你的名字》來比較一番。

直接說好了,看完《天氣之子》以後,我認為比起上一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確實比不了前作,不管在故事節奏或角色塑造上,都有所欠缺。

不過這些問題其實在《你的名字》就有所體現,但因《你的名字》源起故事戲劇衝突更大更直接,這些問題才有所隱藏。

而這一次的《天氣之子》,其實只是更原始的暴露了新海誠一貫的敘事“缺點”,但嚴謹來說不應該是新海誠的“缺點”,而是他的特色。

新海誠的所有作品,有一種刻意避開類型的歸屬,去把主線故事打散,達到一種亂中有序的感覺,看完新海誠的作品以後,你不太能解釋這是一部什麼主題的影片。

《天氣之子》就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影片跟愛情,成長,友情,環保,神話等等都有關,但又不完全是你想的那樣子。

微醺劇透解析(不影響觀影)

《天氣之子》故事講述了16歲男孩帆高,離家出走到東京闖蕩。

如同影片一直陰霾的雨天,帆高一開始在東京找工作並不順利,最後只能到麥當勞每餐都吃著最便宜的玉米羹,這時在店裡打工的女主陽菜給帆高一個漢堡,成了帆高吃過最好的一頓飯。

帆高因找不到工作,身無分文,只能投靠路途中遇到的須賀先生,並在須賀的一家所謂的都市傳說撰稿小工作室打雜。

於是,帆高在東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在某日,帆高再次邂逅陽菜,此時陽菜正要去做特殊成人工作,被帆高制止。

從那之後,兩人就此真正認識,帆高也發現陽菜是晴天女孩,只要陽菜祈禱天晴,在她的範圍內的雨天就會放晴一段時間。

於是他們用這種“超能力”作為賺錢手段,有償去為想讓放晴的人服務。

但這樣的操作讓東京甚至日本雨一直下,氣氛並不融洽,陽菜的放晴超能力,其實是有代價的,而這個代價,讓影片進入節奏加快的第三幕,最後帆高和陽菜兩人的愛情和結局,都不得不面臨殘酷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嗎,我總結的《天氣之子》故事大綱,帆高和陽菜男女主角相遇的有點晚,陽菜的天晴能力出現的也有點晚,主線故事的開始也有點晚。

而且就算帆高和陽菜相識之後,影片依然處在主線游離狀態,並不想過多交代陽菜的超能力和解決方式。

影片有很多片段,都聚焦在帆高的精神狀態上,正如帆高的從頭貫穿的內心獨白,《天氣之子》似乎是在講述帆高的心路歷程,很多片段是生活化和無目的化的。

但...也正如影片用陽菜獲得神跡能力作為開頭,來定義影片是戲劇很強的劇情類型,讓觀眾先入為主認為這是一部玄幻動作大片。

這就是《天氣之子》有些分裂的地方,後來我想了很久,影片的敘事結構,更像一部電視劇的敘事氣氛,片中的人和事,都有著自己的分支,不管是帆高還是陽菜,或是須賀,陽菜的弟弟等等,我們都能隱約感覺到每個人的故事軌跡,但並不清晰和完整。

雖然《天氣之子》有不少的小問題(或新海誠特色),但影片後勁是很足的。

看完電影之後,我依然沉浸在片中的情感里,這種代入感非常奇妙,特別是後面陽菜和帆高要解決放晴危機的結局部分,影片前面那些無所事事的瑣碎生活描寫,似乎開始有了歸宿,最後化成一股成長蛻變必須要承擔的疼痛,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結局深度解析

影片隨著陽菜不斷使用100%晴天超能力,隨之而來的則是陽菜要付出的代價,陽菜必須以晴女的方式祭祀給上天,以換取東京甚至大半個日本的晴天,否則瓢潑大雨將會持續。

於是陽菜選擇犧牲自己,將自己祭祀上天,換來世界的晴朗,但帆高做了和陽菜相反的選擇,在帆高一意孤行努力下,他救出陽菜,把她帶回到人類世界,但換來的卻是東京的雨水泛濫,在短短3年,東京一大半都被雨水淹沒。

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個結局,會感到非常意外和吃驚,影片最後帆高和陽菜選擇有些自私的利己主義,用東京的過半淹沒來換取兩人的愛情。

或許是我們看慣了如今超級英雄電影舍小家為大家的主題後,偶爾來一發這種《天氣之子》的價值觀結尾,似乎有些不適應。

正如新海誠在訪談中也說到,影片中結局,可能會造成大家意見不一甚至會有分歧,但影片的目的並不是想做主流讓人思考的大電影。

《天氣之子》的結局表面看是一個有軌電車倫理難題,也就是救大眾還是救個人,但其核心並非如此,在這裡並不是我想給影片洗地。

仔細想想,難道帆高的選擇有錯嗎,正如須賀在片中說到的,這個世界早已陷入瘋狂,所以到底是誰先讓世界陷入瘋狂的,恐怕並不是陽菜的超能力,或者帆高的決定吧。

陽菜當初祈禱的源頭,是想和病危的母親在晴天時外出散步,因為這樣陽菜才變成了天晴少女,但陽菜在認識帆高前,並沒有頻繁使用天晴的超能力。

而因為生活所迫,兩個邊緣的未成年人在社會中遭受排擠,在東京壓力巨大的工作環境下,他們才想到了用天晴超能力來作為賺錢的方式。

從這一角度來看,似乎這個社會對於陽菜和帆高這樣生活底層的人,有著原罪的代價,那么最後又憑什麼讓陽菜去為這個既得利益者的社會體系去犧牲呢。

分析到這,我們對帆高最後做的決定就不會太驚訝了。

帆高離家出走,影片對他的家和出走原因選擇大面積留白,但我們也能從中窺探一二,帆高坐船去東京時,臉上帶著傷,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家暴。

而在原本的故事中,帆高則是因為父親家暴殺了父親,離家出走,但這個似乎對角色定向太暴力而因此去除。

帆高來到東京之後,新海誠選擇了東京的新宿作為主場地,新宿是東京最繁華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視角則放在了新宿骯髒的角落,風塵的成年人酒店周圍,時間則多數選擇在夜晚,再加上影片一直下的雨,這些都映襯了帆高在東京浪跡的困境和不安。

東京冷漠和排斥,是給到這位16歲帆高的最初印象,再加上帆高的家庭背景,讓這位正在經歷成長的男孩,對這個世界並沒有抱予太多的好感。

而陽菜的出現,讓帆高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陽光。

正如片中有一段回憶是帆高踩著腳踏車,瘋狂的追逐著陰霾天氣的一縷陽光,最後那陽光投向了大海,這才讓帆高做了離家的決定。

帆高那時追逐的陽光也代表著自由和未來,而周圍的陰霾天氣則代表著帆高之前的壓抑人生。

而陽菜每次放晴天空,也代表了帆高心中一直壓抑的心情一點點放晴。

但當結局陽菜在帆高身邊消失時,即使此時整個東京是晴空萬里也無濟於事,因為對於帆高而言,整個內心世界再次瓢潑大雨和陰暗不堪。

綜上所述,帆高會為了沒有給過他溫暖的東京,犧牲掉自己內心的陽光嗎,顯然帆高沒有這么偉大。

帆高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他一直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影片讓這樣的人,有選擇去拯救世界的權力,顯然是影片給出最強的諷刺。

換句話說,陽菜和帆高並不欠這個世界,他們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雖然這和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但影片也讓我們看到個體對於夢想和未來追求的不顧一切。

再退一步往更大的方向聊,造成影片中最後大雨不斷的局面,是陽菜和帆高造成的嗎?

從影片一開始,陽菜照顧病危母親時就已經持續大雨了,所以陽菜才會祈禱天晴,讓她和母親能外出散步。

那么原罪歸結於誰?是上天的神對人類的懲罰,還是人類的發展打破自然的平衡,再怎么歸結起來,都不會算到渺小的帆高和陽菜個體上來吧?!

而且在影片結尾展現三年後的東京,雨水灌溉了半個城市,片中刻意沒有去表現水災對於人類的破壞,尤其是生命的損失,鏡頭更多的是放在了人們適應東京被淹沒的事實。

我認為這裡並不是刻意減輕帆高選擇的負罪感,而是想要表現人類的發展,間接改變自然氣候,事實上在現實中,人類似乎真的在改變著地球的氣候。

隨著人類二氧化碳的排放,氣候變暖,南北極冰川的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像東京上海威尼斯這樣的城市,也會隨著自然地變化而發生改變,影片淹沒掉的東京,只是用了誇張的手法,警示著人類對於天氣變化的漠視。

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類自身頑強的適應性,三年後到處是水的東京,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還有因海平面上升實行的規則,人們依然工作生活如常,世界末日的景象並沒有出現。

這些都進一步的想證明,帆高和陽菜當初的決定,並不會為人類的進步和倒退承擔責任,每個人的選擇,對比世界的發展和變化,規則和秩序,在影片的結局看來,對被處理得浪漫和理想化。

我想新海誠這樣處理結局,是更想側面放大帆高和陽菜兩人的愛情。

如果說愛情是種信仰,那么這種信仰本來就是自私和極致的,愛情裡面容不下第三者,而影片中的第三者,恰好就是陽菜和帆高要”拯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