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難忘初心最新觀後感精選

難忘初心該片以一顆種子為敘事索引,通過對東山島面貌的今昔對比,講述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豐碑的先進事跡。小編整理了20xx難忘初心最新觀後感精選,歡迎借鑑參考。

難忘初心觀後感

1959年10月26日,當時時傳祥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時任xx的劉少奇,緊緊握住他長滿老繭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xx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掏糞工是那個年代北平城裡最讓人瞧不起的行當之一,他們每天要背著近百斤重的糞桶走百十里路,稍不注意把糞便灑在路上,便會遭到一頓毒打。時傳祥沒有想到,自己當初離鄉背井的出來討生活,居然活成了這副模樣。

一天,時傳祥到一個大戶人家掏糞,幹完活,他滿身大汗地想討口水喝,主人嫌棄他又髒又臭,吩咐下人用餵貓的碗,給他倒了一碗水,碗底那幾根臭魚刺,刺痛了時傳祥的心。他背起糞桶,頭也不回,憤然離去,他寧願忍受饑渴,也絕不喪失尊嚴。

自己受盡欺凌,父親被地主逼死,妹妹無奈被迫送去當童養媳,母親成日以淚洗面,這一幕幕的往事,壓垮了這位硬漢的倔強,但是這紛亂的思緒又似乎串起了一個概念,那就是要翻身求解放。

掏糞是一項又髒又累的工作,但是時傳祥卻時時刻刻把它和“為人民服務”緊密的連在一起。人民的國家人民做主,人民的事業人民擔當。時傳祥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人,他對新社會有著說不完的感激,對舊社會有訴不盡的仇恨。

1947年的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人民翻身求解放,解放區的農民打地主、分田地,喜氣洋洋。時傳祥對這些早有耳聞,他認定共產黨是窮苦人的救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掏糞工和其他勞苦大眾一樣,由社會最底層的“賤民”變成了國家的主人。時傳祥也從一個舊社會受人欺壓剝削的“利巴”成了一名新中國光榮的“百姓”,當家做主人,他感到無比幸福。

時傳祥把這種幸福感化作無窮的力量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中,他帶著對黨報恩的樸素感情,努力勞動,在掏糞工人中享有很高威信,被工友們推選為前門區糞業工人工會委員兼工會小組長,他經常帶領大家開展憶苦思甜教育。他說:“首都的建設離不了掏糞工,當好掏糞工就是在報答黨恩!”

時傳祥說過,掏大糞看起來是很平凡的,但是乾好了呢,就不平凡。我們乾工作的時候呢,儘管髒一點臭一點,但是乾好了呢,居民就不髒、不臭了。我們要以“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精神,把首都打掃的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

時傳祥的每一個工作日、每一個工作片段,都滲透著對黨和首都環衛事業的深厚感情。他負責的地段房屋密集,糞車進不了胡同,他就帶領工人們一桶一桶地將糞背到胡同口,一桶糞百十斤重,他一天要背近百桶。

1965年11月23日,時傳祥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首都環衛戰線發展的第一批黨員。他一生投身於首都的環衛事業,更時刻關心著環衛事業的後繼與發展。身體力行,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為人民服務不分崗位高低”!

35年,兩種命運,舊社會不被當人看的掏糞工人,在新社會裡卻受到了廣大人民的關懷和尊敬。當時的北京,各行各業都在開展學習時傳祥“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精神的活動,幾個月來,來清潔隊參加背糞的有兩萬多人次,清潔隊成了首都人民公認的勞動大學。

如今,掏糞工具已經現代化,車輪代替了腳步,糞管代替了糞勺,但城市依舊整潔,人心依然溫暖。

時傳祥生前所在的單位,幾十年來,全體幹部職工始終深入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時傳祥精神,勞動模範、先進人物不斷湧現,他們為時傳祥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勞動光榮,人民至上,這是人民當家作主時代的共識!

難忘初心觀後感二

樵夫,是廖俊波給自己的微信取暱稱,而他48個年頭的人生正是俯首甘為“樵夫”,為民披荊斬棘的一生。尋找“樵夫”即為走進廖俊波,學習他的“樵夫精神”。該片通過採訪廖俊波的父親、妻子以及一起共事的同事,講訴他們所了解的廖俊波——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初心是什麼,而他又給身邊的人帶去了什麼樣的影響,通過不同的人物和視角的闡述向觀眾還原出一個更加豐滿立體、更真實的廖俊波。

近幾年,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學習廖俊波“樵夫”精神的熱潮,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到底何為“樵夫”精神,竟能如此深植於人民心中令人們念念不忘?我們依循著廖俊波生前的足跡,企盼尋找到這份厚植於人民心中的“樵夫”精神。

“樵夫”,是廖俊波給自己的微信取的暱稱。樵夫終日以砍柴為生,不問艱苦,隱山而居,不問功名,這大抵是廖俊波自稱“樵夫”的原因。而他也正是用這“為民披荊斬棘,俯首甘當樵夫”的一生,踐行著他所堅持的初心。

廖俊波出生於南平市浦城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兒時的他便開朗愛笑、待人懇切真摯,只因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我們是苦出身的人,也知道農民農村的痛苦,我們已經嘗到這個味道了,這個味道要反過來利用,要使人家別人感覺到我們好,也是一種教育人的方法。

林莉-廖俊波愛人:人的成長跟他所處的環境,跟他所處的土壤是有關係的。他是一個農村出來的一個孩子,他始終跟我講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感恩的心。他說實際上比我們困難的人還很多,他說我們要能夠幫人。他說能夠幫助別人,為什麼不可以?他說實際上幫助別人,其實你不僅沒有缺少什麼,而且你還能夠得到快樂。

在從政之前,他曾是一名中學教師,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後來他被調至邵武市政府辦公室任副主任科員從事編寫工作,凡事他所工作過的地方,人們對他都有說不完的敬重。

謝騰輝-廖俊波同事:老百姓去他辦公室,他都敞開的,名片也直接發給老百,(他說)民眾要辦一個事很難的,我們要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他再小的事你要(當成)大事認真去辦,我們政府不幫他擔當誰擔當?所以他對百姓的態度那真的是很貼心,他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

“想人民民眾之所想,急人民民眾之所急,滿足人民民眾之所需。”是廖俊波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信念,幫民眾解決問題,是他工作的不竭動力。他深知,手中的權力是民眾賦予的,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里充滿了民眾的期盼和希望。

20xx年,廖俊波擔任政和縣縣委書記,政和縣由原來的“省尾”一躍成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在“政和速度”的背後,是他“超常”的工作方式。

林莉-廖俊波愛人:他做什麼事情,因為他的工作崗位變化很多,並不是說什麼東西他都會,那他一定也要學,他一定要沉進去,學進去,他才能知道他所處的工作裡頭有什麼東西是不妥的,什麼東西是妥的,要不然你沒有說話的權利。我經常講他,我說你處女座就是追求完美,他怕做不好,其實他是想把每一樣事情都做好,所以他很認真,那他就去學。

20xx年,廖俊波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併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他來回奔忙於南平舊城區與新區之間,參加會議,處理工作。

吳慧強-廖俊波同事:

因為我們新區那段時間剛好是“百日攻堅”,我們有要求就是要三班倒的工作,就是晚上也要加班,因為我們工期非常地緊,過完年以後到出事那段時間,他基本上這個習慣都保留下來,就是10點多鐘必然要去工地上看一看,就是看看是不是按照他的工程進度在施工,有時候碰到問題他連夜就開會協調問題。

賺錢的事民眾乾,不賺錢的事政府幹,秉著這樣的宗旨,他帶領幹部民眾闖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新路子。

當垃圾淤積的河溝變為清澈的潺潺流水,當曾經蕭條的村落如今日接待遊客最多超萬次,當花卉、蓮子種植形成規模而讓村民脫貧致富,每一個變化的背後都凝聚著他“愚公移山”的汗水和“滴水穿石”的堅持。

謝騰輝-廖俊波同事:他也跟我講過,我們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不可能一直當的,那你要珍惜這個崗位,做一點事情。如果說沒做事情, 沒有自己的價值,另外一個你辜負了組織上對你的期望,甚至更辜負了老百姓對你的期望。你做什麼事情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能夠做成一個事。(把)業績書寫在閩北大地上,把口碑樹立在百姓心中。

工作上的成績,並沒有讓他自滿與懈怠,他始終堅守著做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應遵守的原則和底線。在公與私、親與情的問題上,他堅守原則,涇渭分明,一寸不讓,若清泉一塵不染,嚴守底線,絲毫也不動搖。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他說“老爸,你放心,我5塊錢沒有拿過人家的。”其實我心裡聽了很高興。從小心態的教育,沒有想到,想到之後很清楚,人生苦短,要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做事。這個宗旨你不能違背,他不敢違背。所以這點他做到了。

20xx年3月18日,廖俊波在趕往(南平市)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年僅48歲,他把自己短暫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

廖芝根-廖俊波父親:他的思想可以說,他的一生為黨為人民的這種,如果不是為人民為黨做事情,政府也不會這么重視,人民也不可能這么多人崇拜他。

吳慧強-廖俊波同事:我們的高速公路是從我們新區穿城而過,我每每看到這些項目都是感受頗深。如果廖書記還有在新區的話。新區發展可能會更快,可能會更好。因為新區是我們南平人心中的一個願景,(現在)已經在慢慢地變成現實了。當初他跟我們說也是說,只要我們努力乾,不出三年,我們就能有一個大的翻身仗,就有一個大的變樣。其實的話照他那個速度發展下去。真的。他根本就沒有騙我們。因為當初那裡還是一片空地,雜草叢生的荒地,到現在那么多建築群都起來了。

難忘初心觀後感三

該片以一顆種子為敘事索引,通過對東山島面貌的今昔對比,講述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豐碑的先進事跡。影片循著谷文昌曾行走過的足跡,通過深入採訪與他有過交集的人們,還原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現谷文昌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致力發展的進取精神。

把孤島變成綠洲

在福建的南部有一座美麗的海島——東山島。但在解放初期,東山島還只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孤島,而把這片孤島變成綠洲的就是這位曾任東山縣縣委書記的谷文昌。

每一年的清明節,谷文昌紀念館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弔唁者,先祭谷公,後祭祖宗 是東山百姓清明的祭祀風俗。

我們循著谷文昌曾經走過的足跡,探尋他過往工作生活的記憶,企盼能從中找出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東山人民的精神力量。

1949 年解放軍南下時,谷文昌隨大軍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戰鬥中。解放後,他服從組織安排,留在福建東山工作。

千百年來,東山人民被風沙旱澇災害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

面對因風沙災害而生活困苦不堪的百姓,谷文昌下定決心,要率領民眾戰勝風沙,根治旱澇,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林嫩惠-原沙荒調查隊技術員:測量那天天空陰暗,風很大,寒風出口打得心臟冷得要命,谷書記他把帽子壓下來,袖子束起來,彎腰倒退前進這樣子上去了。下來時,他的臉被風沙打成紫黑色,這一下就把我們鎮住了。他是真地乾,不是話說你們沖啊,沒有,他實實在在的。

經過多次的實地勘查和測量,谷文昌決定在全縣推廣木麻黃,但種下二十幾萬株木麻黃,卻因一場“倒春寒”,僅存活了九株。

林嫩惠-原沙荒調查隊技術員:

我含著眼淚向他(谷文昌)匯報,全部都死了,只剩下這九株,大家就看這九株,他看了看,摸了摸,摸了好幾遍。他對周圍過來的村幹部還有民眾說,大家不要怕失敗,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乾就是我們共產黨的氣概和風格,大家看不是還活了九株嗎?能夠活九株,就能活九千株九萬株,就能綠化全東山。

“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萬株,

就能綠化全東山”

這句話不但重燃了人們對新生的企盼

也讓這片乾涸的土地上,

第一次長出了希望

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

我在採訪快結束的時候就有個心愿,我很想去尋找拜訪這九棵木麻黃,但五十幾年過去了還在不在?非常有幸我找到了,帶著敬畏的心情站在這九棵大樹下,我好象我就站在谷公身邊。我認為這九棵樹見證著谷文昌帶領東山幹部民眾植樹造林的艱辛歷程,見證了東山島的劇變,而且木麻黃那么地挺拔,它的根紮根於大地,成為抵擋風沙的第一道屏障先鋒樹種。這不就是谷文昌的人格的寫照嗎?

無論面對何種困難,谷文昌都不曾忘記許下的諾言,在東山的十四年,他歷經無數次挫折與失敗,終於將曾經所描繪的綠色圖景變成了現實。

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

一項德政 暖了十萬民心 除了天災的傷害,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痛苦往往更為深重。1950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抓走了東山四千多名壯丁,銅缽村深受其害,成了遠近聞名的“寡婦村”。如何定義這些家屬的身份,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谷文昌冒著極大的風險,積極提議,對這些苦難深重的活寡婦由原來定性的“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困難戶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陳巧雲(兵災家屬 採訪於20xx年 福建省東山縣):政府就從那時候規劃我是貧農(由“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規劃我是貧農,這樣很好,政府救濟我,感謝政府。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一項德政暖了十萬民心。這是一種對黨負責,對百姓負責的一種高度體現。擔當精神在谷書記身上表現得特別地鮮明。深處低谷 初心不改

1965年,谷文昌遭受了,年逾半百的他,此刻卻面臨著人生的低谷。1970年,谷文昌下放至寧化縣隆陂水庫任工程總指揮。無論身處順境逆境,谷文昌始終堅定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的忠誠。

張瑞棟-原水利局水利規劃隊員:

他(谷文昌)說 瑞棟你有什麼委屈,(我說)你在工地上問一下,我那一天是不是去玩了,我也是為了水庫的事情。他(谷文昌)說小張不要緊,人家誤會你,受點委屈問題不大。誰沒有被人家誤會過,我老谷也給人家誤會,我忠心耿耿為黨工作,但是我也曾經給人家批判了,也是心裏面過不去,但是我們想一下我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才最痛苦的時候。我只要黨給我工作我就非常高興了,我就等於說黨和組織已經把我認為我是個有用的人,你其他都不要去考慮了,而且是幫自己的父老鄉親辦事情。我想了一下。谷文昌同志這樣子說話就打動我的心了,我說,指揮長,我錯了,是,你這么一說我心裡就再怎么我都沒有意見了。谷文昌說:我只要黨給我工作我就非常高興了。谷文昌擔任隆陂水庫總指揮期間,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水庫的建設,與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經過一年的奮戰,水庫建成了,禾口人民結束了缺水缺電的時代。在彌留之際 依然牽掛著民眾

1980年,谷文昌因病入院,在生命彌留之際,卻仍然心繫百姓。

朱財茂-原谷文昌通訊員:

增加他的營養抵抗力,他也不讓打,還是那句話,何必浪費國家錢財。(我)聽了以後心裡非常難過,幾乎眼淚都要流下來。他看我進去,我沒有開口他先開口,我這次去複查效果很好,醫生很滿意。我這次到了上海,才知道這木麻黃的壽命只有七八十年,七八十年以後都要枯死,所以你回家要跟有關部門說,抓好更新換代。

谷豫東-谷文昌的小兒子:躺在病床上,他沒考慮自己的身體,他考慮的還是東山,那我們當時安慰他,你好好治病,你病好了話我們子女陪著你回去,但是他的心情就是想回東山,骨灰還是安放在東山。

1981年,谷文昌在漳州病逝,享年66歲。家人遵循他的臨終遺言,將他安葬在了東山,與這片他牽掛的大地葬在了一起。吳玉輝-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作者: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他就是用一生的行動,用全部的忠誠來踐行了他的諾言,“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我們是在黨旗下舉過骨朵的”,這就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