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以及精彩影評5篇精選

電影《決勝時刻》講述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下面是5篇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希望大家在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能夠學習老一輩革命家不畏艱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為新時代的中國努力奮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決勝時刻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決勝時刻觀後感篇一

這個分數猶豫了很久,最初是5星,畢竟修復的彩色開國大典片段勝於一切。可是又改為3星,因為這是70年後的豆瓣,電影就是電影,最後停留4⭐️,為了這部電影和這個無法被剝離的時代強音

對於電影🎬本身來說,敘事真的過於碎片化,明線暗線交織,但是沒能很好的展現故事張力。全靠時間線推進,小警衛員一段滿滿flag。

說幾個電影很戳人的鏡頭,時間前後可能混亂。

第一次閱兵,畫外音很像劉燁在建國大業里的台詞,不過片尾沒留意是否源自於他。第一次閱兵的長搖臂真的讓人眼睛一酸,篳路藍縷,傳業維艱,艱苦奮鬥,終成大業。真的是人民子弟兵啊(//∇//)

渡江戰役紅旗🚩的升起,小警衛員之死,渡江戰役橫渡天險的特寫,真渡江戰役是農民朋友用小推車推出來的,一句很戳人的話,為了讓更多人的住上瓦房,吃上白米,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那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開國大典老蔣最終沒有下達轟炸指令,站在窗前一身寂寥的鏡頭。這段故事很多影視作品都演繹過,老蔣為何不下指令眾說紛紜,當事人早已作古,這個疑問深埋地下,不知何解了。

奇異恩典,隨著🎼樂曲,長征一路走來的畫面緩緩鋪陳開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曹炳琨演的戴鵬程真的唏噓不已,國民黨軍統一個布局北平的暗樁最高,很多特寫多次和黃景瑜交鋒,本以為會有個正面的機會,沒想到就這樣暗搓搓結束了,為了功勳失了心智,不知道他最後引彈自盡時想了什麼?只盼國泰民安,軍人應堂堂正正的死,為了人民而死,而不是為了幾家私慾為了陰謀詭計而死。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李吶的小女孩演員很機靈好看(。・ω・。)ノ♡我草原兒女真的小古怪了。

願意二刷,但是只是為了修復的片段罷了,如果開著聽bgm我寧願重新刷三部曲,那個還有點史詩味道,這個總覺得突兀得很

一點題外話,似乎這些老師陪著我們長大,一直都是偉人形象,時光匆匆,終究老去,如果沒了劉勁老師的臉,周總理又該是怎樣嗎?朱老總不是王伍福老師了?似乎除了他們,我再也記不起其他人的臉了。谷智鑫和劉燁現在有點毛主席的代入感了,終究我們都老了啊,只有你還很年輕,我的祖國

決勝時刻觀後感篇二

這片再次證明當製作者本身沒有理念、信仰和較真,是拍不出主鏇律的。

我不會像有的人因為拍的是主鏇律就給低分,主鏇律能拍好對我來說是大加分。這電影是我看到說有珍貴的高清歷史原片彩蛋,很想在大螢幕上感受,自己主動掏錢買票去看的,本來對正片也沒報很高希望,可以說是一次買櫝還珠行為。看之前看豆瓣評價還好,也有了點期待。但是看的時候真是越看越生氣。當然可能我對主鏇律的標準比普通的商業電影要高——這是個製作者沒有真正的信念,缺乏精氣神的電影。這個題材不是不能拍的好看,而是這製作組根本沒多用心。

單點評電影本身,重點散漫的塑造,部分細節違和非常扣分。

先說電影線索散漫而亂,節奏很差,中心人物塑造重點缺失。

作品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1949,應該是以塑造還原那段時期的老毛為中心。前中期發展主要幾條線索,談判線(包含國民政府的內斗和搞破壞),北平老毛周圍的生活,特務線。結果另外兩條線跟老毛都沒什麼關係特務線整個就莫名其妙又垃圾,bug一堆,不知所云。談判線其實挺有趣也挺重要,完全可以作為故事的重點主線,結果電影中期主要就讓周去桌子大開會,老毛大部分鏡頭在生活中瑣事………………………太奇怪了好吧老毛不是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最高領導人嗎?光塑造生活,最後渡江戰役時指點一下,前面的思考討論博弈呢。拍些生活化鏡頭大概是想突破“主鏇律電影必然教條”的刻版印象,但是你不能在電影中間大部分給一個最高領導人主要拍這些吧,而真正拍他實行領導職責的時候,反而拍的比較教條了,就是咋說“一看就是特型演員在演戲”。

全片最好的老毛鏡頭只在片尾的原片裡= =

說到節奏差,比如片尾千呼萬喚的原片終於出來,開國大典,終於有個情緒high點,突然插入特務頭子的情節,跳到這個塑造的特別垃圾的線,簡直當頭一盆冷水。

再說細節違和嚴重扣分。

先說明我其實並不是個很了解歷史,更別說這段歷史的人,有些知識比如當時局勢我也是看這個電影才知道。但是這個電影有些細節憑我微薄又基本的一點歷史常識也知道非常違和。

1.還是那條特別垃圾又不知所云的特務線,開始我還不知道他會這么垃圾。有個抓特務的戰士便衣打扮成賣豆子的觀察,然後國民黨收買的特務去試探他,試探出來那個戰士不會用秤,是個假扮身份的……

那個時候解放軍戰士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平頭老百姓出身,你告訴我他不會用秤不會用秤(當然也可能以前秤真的不是普通百姓基本掌握技能?或者不同地方秤不一樣歡迎打臉。)

2.那個叫陳有富(記不清名字反正負責老毛身邊安全並且又抓特務的那個,又查了下才知道)的便衣“小心翼翼”跟蹤嫌疑人然後跟丟那次簡直看笑,尼瑪你現在是警察身份抓潛在的馬上要在重點儀式搞破壞的恐怖分子,直接出手盤查不行嗎,對面已經有嫌疑的這么明顯了,直接同志你好請出示一下證件,那段跟蹤戲兩邊都暴露的不行還不出手,簡直弱智。如果說電影其他部分還有個拍的不夠走心的電影質量,特務線是垃圾注水民國劇的質量。

3.那個警衛隊長演的也沒有作為警衛兵的精神頭,靠近結尾有一段,他在組織里跟上級還是誰說話,走路那個姿勢,痞里痞氣辣眼睛,而且這不是第一次辣了前面也有……也不是要特別刻意的強做精神,但是軍人的站如松行如風要有吧?後面是在街上便衣打扮,還是這個走路姿勢,這還可以理解,但更襯出前面的奇怪了。

4.有幾段配音特別辣耳,比如小戰士死訊傳來小女孩那段尬哭。我直接把頭扭過去不看畫面了太難受。那個教禮儀的大嬸棒讀的也很辣。那個警衛隊長說話口音腔調對於他的身份而言也很奇怪。播音員的口音聽著是南方口音

5.那個英國戰艦上的演員太工具人了吧他們為什麼要替國民黨賣命,他們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好歹交代一下啊其實這也是個有意思的點可以挖掘一下,各方勢力的明爭暗鬥,呼應一下前面提的英美的態度。結果就這樣一頭霧水過去了。

6.那個小戰士的犧牲毫無必要……其實前面小戰士放走特務然後老毛開口就不關禁閉就很奇怪了,軍隊講究紀律,行令禁止獎懲分明,可以因為思鄉而讓他回來探親,但放走特務(當然是不小心的)也是重大失誤吧總該受應有的懲罰。

然後那個犧牲,不是戰鬥前進中犧牲,而是跑去插紅旗時犧牲……………雖然插旗幟也是打仗的一環但是電影裡沒看出意義來,真是不必要的犧牲,所以顯得特別尬((

然後這邊祭奠時,插三根香菸頭,尼瑪編劇是黑吧?這也太不尊重人了,又不是沒條件只能用這個做代替還是那個時候真是有這種習慣?如果有誤歡迎指出,。

7.任弼時拉小提琴為什麼搞得這么悲愴,拍的革命樂觀精神風貌一點不行嗎,我覺得身懷重病碰積極向上才是那個年代革命者的風貌,再結合一年後的大刀,樂景寫哀情正好煽淚。當然我不了解任老,可能人家就是這個性格,歡迎指正。

8.剛想起來一個一定要吐槽的點,在別墅旁邊山區腳下發現士兵身體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抱歉我忘記具體誰了反正都是負責保全的士官)說你知道這裡都住著什麼人物嗎,“十條命都不夠你賠的”

“十條命都不夠你賠的”

“十條命都不夠你賠的”

製作組根本沒有認真在想還原那個時期組織的風貌吧(冷漠臉)

而且這個電影拍的比較脫離民眾,既沒拍好兩方勢力的明爭暗鬥,也沒拍出來一方當時是如何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他

不是批評的點的話,老毛吃飯時警衛隊長正好過來報告,老毛招呼他一起坐下吃,這個地方倒是拍的挺好的,很生活化,並且覺得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的。

決勝時刻觀後感篇三

本以為《決勝時刻》是激昂的,澎湃的,跌宕的,但看完電影后,發現它是溫和的,像一個長者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

我想給我這種“溫和”印象的,是一眾老戲骨們不劍拔弩張卻字字鏗鏘的表演,看高手過招極為爽,表面風平浪靜,內則暗潮洶湧,有好幾場戲都可以看到在平淡語氣的台詞和面帶微笑的表情中,戲骨們眼睛裡卻閃爍著晶瑩的淚花。不刻意為之,不情緒烘托,一滴淚悄無聲息的滑出眼眶,絕。此處要說,戲份不少的青年演員黃景瑜,表演中規中矩,但是在一眾老戲骨面前,還是顯得氣場弱了些。

令人最驚喜的是唐國強老師塑造的更為立體豐富的毛澤東。以往印象中毛主席是軍事奇才偉大領袖高高在上,而在這部片中,我們看到了更接地氣兒的一面,除了在戰場決策中的霸氣側漏,他會和女兒鬥嘴,也會孩子氣的小跑兩步悄悄躲在樹後面抓麻雀,也會明明自己想看戲卻耍個小心機說是想完成別人的心愿,更會一臉八卦的關心年輕同志的戀愛狀況。

除了戲骨們舒服的表演,還有背景音樂也極為溫和。除了戰爭極為激烈的場景外,片中的大部分bgm都是舒緩的,平和的,讓人安安靜靜的回顧這段歷史。

娓娓道來並不是毫無波瀾。國共兩黨的節奏其實是不同的。共產黨這邊在認真搞事業:和談,渡江戰役,準備開國大典的同時,也在舒坦的過著小日子,管他英艦入侵還是國民黨的暗殺,都從容應對,大傢伙兒該回鄉探親的探親,該進城聽戲的聽戲,該談戀愛的談戀愛,事業生活兩手抓,誰都不耽誤。而國民黨這邊又是暗殺毛澤東,又是寄希望於英軍的支援,顯得尤為緊張。同時,在整體“淡定”的節奏下,兩黨的處事方法和態度也默默體現出了不同。共產黨尊師重教,對老一輩學者極為尊重,國民黨則忙著處罰一眾功臣;共產黨關心土改後的農村生活,城裡小商販的收入情況,未成年的小士兵不許參加戰爭,片中具有悲情色彩的16歲少年田二橋,是在求了毛澤東開口後才得意參加渡江戰役,而國民黨這邊14,15歲的新兵卻占了2/5。種種不動聲色的細節設定,已然為勝利方埋下了伏筆。

片中兩場戰爭戲也極為宏大激烈,但也都點到為止,不過私以為也有些槽點。比如在三次警告入侵軍艦後,既然最終決定開跑,為何第一炮打向了軍艦的左右15米處,給了他們反擊的機會從而造成解放軍的更大損失?是為了突出先禮後兵?渡江戰役雙方炮火攻擊後,解放軍穿越火線身後也著了火還毅然向國民黨奔去近身廝殺,以及注定be的田二橋插上勝利紅旗那一刻的犧牲,雖是悲壯卻也有些許誇張和刻意。

最後,彩色修復的開國大典影像,讓人激動振奮,讓人感嘆科技的發展,我國的雄起。整個觀影過程都很安靜,但直到片尾字幕結束,片尾音樂停止,觀眾才在一片掌聲中起身離開,我想這就是觀眾對於這部影片的尊重吧。

回頭想想,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如今在世界強國行列中有了姓名,回首過往自然是雲淡風輕娓娓道來,我們銘記歷史,那些得與失,傷或痛,苦和甜都沁入血液,深入骨髓,成為吾輩身體中的一部分,激勵著我們穩步向前,自強不息。

此生有幸入華夏,來世還做種花家。

決勝時刻觀後感篇四

9月20日去看的首映,因為之前沒有看過太多的預告和宣傳,看完之後覺得很驚喜。

影片主要講的是國共兩黨之爭,我雖已知道結局,但渡江戰役打響的時候整個人還是很緊張,畢竟戰爭,沒有一刻能讓人輕鬆。

影片也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了毛澤東的形象,他不止是一個領導人,也是一個父親,是戰友,是朋友,平日裡會和孩子一起玩鬧,冒著危險去看梅先生的戲……原來偉人也有調皮可愛的一面……

再一個我覺得這部影片替七十周年提前渲染了氣氛,我幾度淚目,溫情或是悲壯,都讓人心生敬畏感慨。

演員的陣容我也沒想到,很多好演員,有些角色儘管只有幾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包括影片的配樂也請了好多樂團,我一直坐到片尾曲結束才離場,我覺得只聽音樂就能聽哭我了……還有修復的彩色畫面的開國大典,要比黑白的更震撼。

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有些人沒看到新中國,只想一想都很心酸,中國這一路走來有多難,希望我們永遠記得。

也願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從他們的手中接棒,繼續建設新中國……

決勝時刻觀後感篇五

如果不是為了最後的彩色開國大典,我可能坐不到一個小時。

這個電影我看完出來以後,挺難過的,這么好的題材,拍出這樣的效果,怎么可能吸引到很多人去觀看?

裡面很多情節,比如特務在男主周圍神神秘秘幾次交手,劇情就斷掉了;一篇文章寫了3分之1,就跳去了另外一篇,上一篇都沒結束啊喂,編劇在做什麼啊?男主是軍人,工作的時候開著軍車,和女主發生感情戲的部分,軍人是這樣的嗎?可以這樣嗎?我很難和軍人聯繫起來啊,難道建國以前我黨軍人沒有紀律渡江戰役告捷,雖然勝利但是死傷眾多,導演轉眼就開始表現毛主席一家學外語其樂融融的樣子,感情很割裂啊!!!後面把張的家人帶來他身邊的情節,說好聽點是一家團聚,不好聽不就是人質嗎,如果電影想正面表述tg,導演這個手法真的可以嗎?

我不止一次覺得導演黑我兔,觀影途中經常產生“這樣真的可以嗎”的疑惑,要表現主席的親民,應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潤物細無聲,而不能給人一種“我要讓你看看我有多親民”的感覺啊,電影裡不知道是i演員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很無語啊這個感覺。

一般的爛片看了也不至於這么生氣,我也根本不會去看,這個電影宣傳我真的,不至於請水軍,那我只能理解為很多人帶著任務去安利了。然後我就抱著期待去看了啊,還約了小夥伴一起,結果一邊看一邊覺得,這到底是什麼啊!!!!!

和鵝組裡的一個樓主留言的,結果越說越生氣,主鏇律這么做,除了敷衍領導,我不知道到底有什麼意義,要真正讓大家愛看,基本的講完一個故事都沒做到。想要科普歷史,加深大家的記憶,也沒做到啊。小時候看的地道戰地雷戰不是這樣的啊,就算是之前的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也不是這樣的啊。

電影裡每個角色都高深莫測,結果什麼都沒交代,節奏也很拖沓,非常碎片化。

除了全身著火撲向敵人和立起紅旗那裡讓我淚目(不是導演的煽情能力,是聯想起那段歷史,覺得很難過),但就這兩個畫面,都拍的莫名其妙,這個編排是最能表現【導演只是交任務】了。如果這部電影是70周年獻禮,我覺得侮辱了獻禮片。ps.如果這部電影本身不在乎有沒有人看,只是想任務做就完事了,那當我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