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魔術觀後感2000字作文5篇

電影致命魔術雖然是在講述兩個魔術師的戰鬥,但最偉大的魔術師,其實是導演諾蘭。在《致命魔術》中,他再次展示了自己對於電影敘事結構的精妙操作。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致命魔術觀後感

《致命魔術》是一部讓小加君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拿出來重溫的電影。作為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經典大作,除了“金剛狼”休·傑克曼和“蝙蝠俠” 克里斯蒂安·貝爾兩大銀幕英雄的加盟,這部電影本身無論是劇情還是製作都可圈可點,而諾蘭導演切來換去的拍攝手法,也無比契合電影的主題——魔術。

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安吉爾和波登是兩個一起長大的魔術師,但兩人性格完全不同,以至於友誼漸漸分裂,開始勢不兩立。他們都想證明自己才是這個時代最強的魔術師,甚至使用了各種當時已有的輔助手段來讓自己的演出變得更加精彩。可是一起謀殺案,終結了所有爭鬥和悲劇。

電影前期多為兩位主角的爭鬥,雖然小意外不斷,但是多數都是平鋪直敘,直到魔術手法浮出水面,才讓電影的意外性達到了高潮。也許你在最開始時會以為主角之間的爭鬥只是爭強好勝,要定個輸贏,但這一刻,你卻會發現,或許正是對魔術愛得深沉,才會願意付出如此大的犧牲。

影片的開始採用類比蒙太奇,將老道具師為少女講解鳥籠魔術,和時間軸上更為推前的安吉爾的最後一場演出聯繫到一起,以倒敘開場,將觀眾引入了電影中的時代和氛圍里。

電影的時間軸嚴謹,多種敘述方式運用自如,雖然劇情複雜,卻不會讓人覺得雜亂無章,只需跟隨導演的節奏循序漸進,卻又在即將知道謎底的時候,被給予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讓觀眾在重複回憶之前所有劇情的同時,不得不對電影的嚴謹和細膩嘆服。

《致命魔術》處處是細節和伏筆。由於是倒敘開頭,所以不少觀眾剛開始會覺得一頭霧水,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一個個懸念開始揭露,而觀眾的思路也開始逐漸開闊,主線開始明朗化。

然而事實上,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魔術,在細枝末節之間,台詞的遣詞造句之間,都能隱約讓人窺見最終懸念的謎底,卻又讓人難以注意到。以至於最後一刻,觀眾才會恍然大悟,頓覺一切不明了都豁然開朗,再回首看那些細節,才知道是真正可謂步步驚心。

這部電影中運用了許多現實社會中存在過的人物,比如電學天才特斯拉。而電影中出現的那座特斯拉實驗室,也是曾存在於世的建築。特斯拉在該實驗室長期研究的一個問題即是電力輸送,這也是《致命魔術》中那台神秘機器的技術背景。

當時的特斯拉正處於事業高峰,但災難卻突然降臨,在1895年3月13日凌晨,這座著名的實驗室被一場大火燒毀,包括所有的實驗設備。幸好那天他沒有如平常那樣徹夜工作,否則可能也命喪火海。所以與歷史對應的,電影中安吉爾去找特斯拉時,發現實驗室成了一片廢墟。

此外,歷史上特斯拉早年是愛迪生的同事,曾在愛迪生公司負責研發直流電發電機,但他之後發明了交流電,並引發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這導致了特斯拉和愛迪生決裂。這一段隱藏在劇情後的歷史事件與劇情又有幾分神似,可見在《致命魔術》的劇本撰寫過程中,是包含一番苦功的。

《致命魔術》並不是一部容易理解的電影,也有不少觀眾在看了倒敘的開頭後覺得無法理解,而放棄了繼續看下去的欲望。

但是事實上,這部作品只有看到了最後才能知道它的精彩之處,電影用循序漸進的敘述和時不時的穿插記憶,佐以細枝末節的線索,讓觀眾宛如置身迷局,親身體驗這場“魔術”的發酵、壯大和最後的灰飛煙滅。

在此我們又要談起時間軸。比如波登因在水箱旁看著對手安吉爾溺斃而被捕,有重大殺人嫌疑。在獄中波登得到了安吉爾生前的日記,由日記引出時間軸的推移,插入安吉爾生前的劇情,結構再次進入倒敘,在此之後,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正敘。

因此,若想要完整地看懂這部作品,仔細研究它魔術一般的時間軸,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相信諾蘭這個金字招牌已經可以吸引不少人的注意,更不要說“金剛狼”和“蝙蝠俠”的同台對決,這兩點無疑增加了《致命魔術》的人氣。而劇情中處心積慮設定的懸念,令人頗感意外的答案,在謎底揭曉的一刻最讓人嘆為觀止。導演用獨特的手法,愚弄了所有觀眾,得來的卻是觀眾止不住的叫好和震撼。

《致命魔術》是一部包含了很多東西的電影。在表面上的鬥爭里,隱藏的是魔術師對於自己夢想的執著和堅持。然而命運讓他們走火入魔,反反覆覆開著玩笑,無數人和電影中的兩個魔術師一樣,歷經千難萬險終於追尋到自己想要的,卻發現原來什麼都沒有得到,或者一開始就走錯了路。《致命魔術》用一種絢麗又震撼的手法,造就了一個極端的結局,讓人為止唏噓不已。

致命魔術觀後感

《致命魔術》中最偉大的魔術師,顯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迄今為止,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都重複著相同的母題:復仇,這種復仇又往往與偏執、孤獨、異於常人,等特性相聯繫。正如《失憶》中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的主人公的復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復仇,以及《蝙蝠俠》中雙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復仇。《致命魔術》中,復仇被轉化為兩主人公的針鋒相對,而這場針鋒相對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對Borden的復仇。

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致命魔術》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對於電影敘事結構的精妙操作。影片的開始採用類比蒙太奇,將老道具師Cutter為女孩講解鳥籠魔術和時間軸上更為推前的Angier最後一場演出聯繫到一起,完成了倒敘開場,比《失憶》中轟炸式的倒敘,更加圓潤自如,並由Cutter的“prestige”一詞,呼應主題同時完成轉場,電影自然過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擊在水箱旁看著Angier溺斃而被捕,有重大殺人嫌疑。在獄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記,由日記引出時間軸比最後演出更為推前的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部分,結構再次進入倒敘,更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對於Borden日記的破譯過程,並由Borden的日記,話說從頭,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正敘。這樣講起來似乎有些晦澀,我嘗試著做了如下的簡圖:

1、Borden日記所記載的二人成長恩怨史在時間軸上最為靠前,定義為A段,最後到Borden寫給Angier關鍵字Tesla。

2、Angier日記從科羅拉多之行開始,記錄了他前往科羅拉多尋找Tesla,一邊破譯Borden日記,以及第一次試驗Angier版瞬間移動魔術,此段緊接A段,定義為B段。

3、在Angier科羅拉多之行開始後,到第一次試驗瞬間移動,也就是B段的時間裡,Borden的生活也在繼續,主要講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間的問題,定義為B'段。

4、Angier回到倫敦開始,直到他最後一場演出時消失在舞台上,定義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爭吵後自殺,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間移動,直到最後一場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義為C'段。

6、D段為Borden在後台看到Angier溺斃,受審,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師,閱讀Angier的日記,絞刑。

7、E段為最後的高潮戲,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閃回,並交待了重要劇情,但不做詳細分解了。

8、F段為Cutter為小女孩講解鳥籠魔術,直到電影結束。

以上為按時間軸順序的劇情,在電影中,大體上變成如下結構:

|.F1.||.C2.||.D1.||.B1.||.A.||.B2.||.B'.||.C1.||.C'.||.D2.||.E.||.F2.|

從這個結構軸上可以看出電影的敘事結構是多么的複雜,實際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圖更複雜,E部分也多次閃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詳細分解。

電影在母題:“復仇”之下,還探討了“Obsession(痴迷) & Sacrifice(犧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斷的追求提升,達到個人的極限,為此他們都做出了超出尋常的犧牲。在兩人觀看中國魔術師表演後,Borden的話已經暗示了這一觀點:“完全的為他的藝術獻身,巨大的自我犧牲。”而隨後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話,又包含著暗示。他說:Borden馬上就看出來了(中國魔術師的秘密),而我卻不行。讓我一生都裝成另一個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來,是因為他已經具有做出這樣犧牲的準備,而且實際上他到死都裝成另一個人。

與諾蘭高超的結構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劇本同樣出色。除了精心構建出令人驚奇的故事內容外,類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細心的觀眾逐一發現。

首先,在電影開頭Cutter給小女孩演示了鳥籠魔術,這個魔術正是整部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魔術。Borden和Angier的瞬間移動,和鳥籠魔術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把籠子變成箱子,一個消失掉,另一個跳出來。在隨後的監獄部分,Borden說Fallon會照顧他女兒,律師緊接著說: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個有著和你一樣卑賤過去的人),obscure同時還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兩人之間的秘密。

當Cutter應法官的要求解釋Angier魔術的秘密時,Cutter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玩雜耍的人,他們靠掩蓋一些簡單,有時也是殘酷的事實為生。這句話暗示了最主要的劇情。Angier和Borden都通過掩蓋一些簡單,但是殘酷的事實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在回憶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後台說:“真正的魔術師會創造出他的同行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樣。”這句話隨後成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後來,Cutter嘲笑他說:你一定有這樣偉大的魔術,你可以把它賣給我么?Borden說:“我當然有。但別人變不了我這個魔術。”這句話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並提示在學徒時,他已經在那樣做了。

Borden先一步離開後,Angier問Cutter關於Borden從哪裡來的問題。Cutter反問:你從哪裡來?結合後面妻子問Angier的話:你不是也在裝成別人么?Angier回答:我覺得換個名字算不上偽裝。以及最後的Caldlow爵士劇情。表明Angier學徒時也掩飾了自己的過去,他本就出身貴族。這是兩個人最初為魔術做出的犧牲。

Borden和Sarah在鳥籠魔術後相識,這一段為觀眾演示了真正的鳥籠魔術,實際上是兩隻相同的鳥,其中一隻在魔術中被殺死。這個魔術和最後Angier的瞬間移動幾乎一模一樣。

在Borden送Sarah回家時,Borden沒法到Sarah家做客而離開,Sarah關門,發現Borden已經在屋子裡了。這一劇情,實際上正是後面Borden的瞬間移動魔術。也是幾乎一模一樣。

以上僅是電影前20分鐘內出現的隱喻情節,已基本暗示了整部電影的內容。此後,Angier的妻子在魔術事故中喪生,兩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開。

另外,導演在電影中還故意放置了彩蛋,當Angier從科羅拉多回到倫敦後,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練場找他。Cutter一進屋,盲人看守聽到動靜,問“是誰?”在隨後短暫的兩個鏡頭中,你會看到兩個一模一樣的盲人看守,一個坐在雜物上,一個在瞬間移動的箱子邊彎著腰。

這部電影由於劇情的關係,也存在一些爭議之處。比如:到底哪個Angier是真的的問題。第一次試驗時,他射殺了出現在遠處的Angier,但後來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內的被殺。也許這裡面沒有真假主次之分,總之不好解釋,Tesla不是說過科學存在隨機性么。

電影中的Tesla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早年是愛迪生的同事,曾在愛迪生公司負責研發直流電發電機,但他後來在西木公司的資助下發明了交流電。隨後引發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Tesla和愛迪生決裂。這一段隱藏在劇情後的歷史事件與劇情又有幾分神似。天知道劇本里,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致命魔術觀後感

美國電影《致命魔術》自從上映以來,稱不上好評如潮,也是叫好連連,這裡不再詳談該片了,只是從個人愛好角度談談該片背後的電學鬥爭背景,權當好玩。

應該說,本片一個意外影響便是讓特斯拉(Tesla)這一電學天才重新浮出水面,他絕對是一個天才人物,來自塞爾維亞,童年時即是數學和物理學神童,當時的電學尚屬新興科學,但是已經深深吸引著他。他是一位典型的帶著夢想家氣質的發明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以驚人的想像力和瘋狂的幹勁創造了一項又一項電力發明,而其中雖然有很多沒有具體的商業套用或者根本不具商業可行性,但是卻充分展示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華。在片中,特斯拉也被渲染成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而Angier前去尋找特斯拉時,那座實驗室也在歷史上是存在的,而且非常著名,他在該實驗室長期研究的一個問題即是電力輸送問題,特別是無線的能量傳送問題,這也成了《致命魔術》中那台神秘機器當時的技術背景。而當時的特斯拉也正處於事業高峰,但是災難突然降臨,在1895年3月13日凌晨,他的實驗室被一場大火燒毀,所有的實驗設備都被燒毀,而那天他沒有如平常經常的做的那樣徹夜工作,否則可能也命喪火海。所以,我們後來看到Angier一次去找特斯拉時發現一片廢墟。這場大火對特斯拉打擊非常大,而到了他生命的後期,他也已經到了幾乎身無分文的地步,而他的奇思妙想也很難再引起投資人的興趣,在1943年1月7日,他孤獨而又貧困的死去。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一生喜愛鴿子,最後陪伴他生命的也是一隻白鴿,不知當時,如果他知道變魔術時,作為道具的鴿子會被那樣的殘殺,是不是當Angier來找他時,立馬把那傢伙電死了。

從以上描述看來,特斯拉是很厲害的人物,但我看一個帖子中看作者寫到說看了《致命魔術》才知道特斯拉如何如何了得,愛迪生跟他比算個P。我只能感嘆現在的人實在容易極端化,聽到東邊有動靜就往東邊猛衝,聽到西邊有動靜,立馬掉頭飛奔。特斯拉是偉大的電學奇才,但是也不要誇大了他,而另一個人物愛迪生卻也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在《致命魔術》中提到了愛迪生的名字,而且暗示了他與特斯拉處於競爭關係。這就涉及當時的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的背景了,實際上愛迪生非常看重特斯拉,曾經親切的稱之為“我們的巴黎小伙子”(特斯拉成名於巴黎),但是愛迪生儘管為電學的發展,特別是早期直流電套用的普及做出突出貢獻,卻也有固執之處,比如他堅決的反對交流電即使最突出的一例。而特斯拉恰恰在交流電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樣,交鋒即不可避免了。但是,真正站在交流電陣營與愛迪生交鋒的實際上不是特斯拉,特斯拉是一位發明家,卻不是一個善於將之套用於商業的人,而這點上愛迪生正顯示了充分的才能。於是,另一個人物出現了,這個人物在《致命魔術》中甚至名字都沒提一句,他就是威斯汀豪斯,當時將交流電大力推向商業套用的傳奇商人,他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同時對手下的發明家又分外慷慨,比如特斯拉便收到了豐厚的報酬。愛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之爭在當時可謂激烈無比,雙方上得了台面的手段和下三濫的手段都使了出來。當然,最後,交流電一方取得了勝利,人類電學領域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時代。

儘管愛迪生在交流電和直流電之爭中顯得固執,但是,當“死敵”特斯拉的實驗室在前面提到的那場大火中被燒毀時,他竟然接納了特斯拉在他著名的西橙郡實驗室建立臨時的工作室,或許這就叫做惺惺相惜吧。而愛迪生和威斯汀豪斯在商業上最後都不太順利,就愛迪生這邊來說,當時,巨頭中的巨頭——摩根將他的愛迪生通用和湯姆森-休斯頓電氣合併成通用電氣,而摩根這么做時甚至懶得通知他一聲,愛迪生也絕望的說“人們將永遠忘掉我的名字,忘掉我和電之間的任何聯繫。”。當然,今天大家看到人們彈起通用電氣時總是很自豪的提起愛迪生,不知他泉下得知他心中的悲哀竟被後人稱為他的偉大成就時,心中作何感想。而威斯汀豪斯與之類似,在與資本的搏鬥中敗下陣來,漸漸失去對公司的控制力,最終公司破產。

這就是《致命魔術》當時的一些背景,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就會發現一些好玩的東西了。我不知道魔術是否有傳統魔術和現代魔術這類的分法,但是,我們看到,在片中最初的魔術都是採用如機械裝置等手段進行創作,靠的是思維的力量,而且嚴格限定這魔術師的圈子內,不會藉助外力。而當Angier去尋找特斯拉時,似乎也表明著一種新的魔術時代的到來,即藉助現代科技,其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武士片,經常會出現的一樣道具便是火槍,片中常有這樣的鏡頭,一個很強的武士狂砍人,但是突然一陣槍響,他悲壯的到地,而這往往有武士時代行將滅亡的象徵意義。Angier藉助神秘機器的舉動也似乎帶有類似意味。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光電帝國——電力發展史上的巨人和他們的戰爭》,本書詳細介紹了那場直流電與交流電之爭的精彩故事,本文的資料也多來自於此。

致命魔術觀後感

我想起我中學時代的讀過的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些通俗小說,像福爾摩斯或者凡爾納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工業革命之後的小說里,可以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機器,因為那時的人們迷信機器就像今天的人們迷信知識;也可以看到和機器對應的許多陰暗的人群以及人群之間的怨憤,我不知是人類天性的憎惡製造了光怪陸離的機器,還是機器的觸手異化了人類的靈魂。也許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人類最瘋狂的時代,新興的科技力量使我們的能力大增,但同時也讓我們手足無措,以至於最終導致了人類史上空前的戰爭。電影中Angier毫不猶豫地殺死自己的複製品,是這種瘋狂的一個終極隱喻,也是機器時代人類魔術的難逃宿命。

也許把這部好看的商業片套上這樣的一個主題顯得不合時宜的誇張,但好玩的電影永遠不會排斥解釋的多重性,況且Nolan也是一個十足好玩的導演。既然他可以在極精巧的結構下來探討人類的記憶歷史,那么為什麼不能更巧妙地談論人類的“魔術”呢。

魔術需要犧牲。這個犧牲可以是一個真相,一隻鴿子,一根手指,一個人,乃至一個人的靈魂。影片一開始的幾個小魔術昭示了這一點,一位瘦削的中國魔術師把自己偽裝成胖子,一個把小鳥變沒的魔術其實是把小鳥壓扁。也許兒童的眼睛最銳利純真,他知道真相,他固執地哭著說小鳥死了,但大人們選擇被欺騙,因為在被欺騙時,人們獲得快感。影片開頭的這個小魔術其實是電影提綱挈領之處,它的作用遠遠超過展示魔術的一般過程和引出人物,而是在於它創造了一種籠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圍。一種對於犧牲生命和真相的機器的隱喻和一種悲劇氛圍。

影片的中段是兩個魔術師的互相拆台和矛盾的發展。敘事一向是Nolan的殺手鐧,他不會在意時空的跳接會給觀影者造成麻煩,他在意的是敘事結構與影片的整體氛圍的聯繫。所以我們不會在蝙蝠俠中看到分段倒接式的敘事,因為蝙蝠俠並不會失憶,蝙蝠俠也不會和觀眾談論記憶的邊界,同樣,蝙蝠俠不是魔術師,他不會走迷宮,所以這種迷宮式的相互疊加式的敘事,和魔術師很般配。當然我也說過這些非常規敘事可以被稱為“針尖敘事”,就像針尖上的芭蕾,很好看,很危險,觀眾很過癮,導演很囂張。敘事的終極目的不是讓觀眾明白劇情,而是讓觀眾明白導演想讓觀眾明白的那部分劇情,所以我們“一頭霧水,要想想才知道”的這種效果,它可謂完美呈現,因為我們是在看有關魔術的電影,不“一頭霧水”,怎么行?

其實中段之後結局已經隱隱可見。兩敗俱傷似乎可以預見,問題只是他們的終極魔術到底以何種面目呈現,犧牲的又都是什麼。複製機的出現使電影的觀賞性躍上新境界,而從整體的構想和一開始的隱喻來說,複製機的出現恰好從最極端程度上體現了犧牲和異化。每一次精彩的魔術背後,都是一次光明正大的謀殺謀殺的是自己,殺人者也是自己,當透骨的冰涼爬上脊背時,留下的那一個在想些什麼?機器時代的象徵是社會化大生產,在這種生產中,產品被統一的標準約束著,創造者也被統一的標準桎梏著,似乎這整個社會就是一台龐大的複製機,我們每天面對一樣的東西,想著一樣的事情,吃著一樣的快餐,我們殺死著自己,再創造著自己,這樣的我們,“魔術”里的我們,犧牲了什麼?我不認為這部片子是一部純粹的娛樂片,可能是它的悲劇感和陰暗色調勾起了20世紀初的慘烈回憶,也可能是今天的社會只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升級版,根本的矛盾遠未解決,甚至遠未被認識到,或者我們寧願視而不見。就像影片最後一句話:我們選擇被愚弄。

致命魔術觀後感1600字

今天看完了《致命魔術》。

一氣呵成,從頭到尾,如同諾蘭其他作品——一貫的流暢與完美。

首先你不得不感慨諾蘭對敘事結構巧妙的處理,和情節發展節奏精妙的推動,和無數值得回味的細節與暗示。

之前總說這部片子燒腦,但是我看完後覺得並非是對智商的考察,而是對耐心與細心的檢驗。

就像裡面那句經典的台詞“現在你想找出秘密,但是你無法找到,因為你沒有真正在看。你並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愚弄。”——你沒有明白這部片子,是因為你一開始就不準備看懂。當你沉浸其中,你就會體驗到其中的樂趣與奧秘。

先講情節的展開,由安吉爾和波登早年的恩怨講起,再由他們而人閱讀對方的日記推進,再回到現實二人的終極對決。清晰,有糾纏,但是很直接。

從一開始波登始終說不出自己究竟打了什麼繩結,安吉爾發現他日記中的掙扎,再到他的妻子薩拉說的:”你有時候不是真心“,我就懷疑波登有間接性失憶或者人格分裂,但直到形如幻影的法隆反覆出現,和薩拉自殺後他對情婦的那段獨白,我才明白波登和法隆是Twins……

這時我們再仔細想想那隻綠色小鳥的魔術,那個小男孩哭著問波登:”這不是那隻鳥,你殺死了它,你把它的兄弟弄到哪裡去了?“以及安吉爾變魔術時最開始的堅決不願殺死那隻鳥,都後來被逼到走投無路終於痛下決心準備殺掉時的轉變,再到其實並沒有殺死鳥的結果,我們不難看出魔術里的那隻鳥其實暗喻波登法隆兄弟。安吉爾最終還是決定幹掉他們中的那一個。

再到“複製機器”這個超越科學的科幻機器的出現,影片開始走向最終的高潮。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教授演示時複製出的那隻黑貓,沒有金屬項圈,所以我們知道,這台機器,不能複製金屬,和安吉爾上台表演時脫掉戒指的動作形成了照應。(感覺自己棒棒噠看得好仔細233333)

以及安吉爾第一次用這台機器複製出自己時,那個剛複製出的替身對準備開槍的安吉爾“no,no,no,其實我才真的”時我們可以知道,這台鬼畜的機器,在複製肉體的同時還能複製精神,記憶,與自我認知(艾瑪,這腦洞真大)。再結合安吉爾每次處理其中一位的方式,那個最初的安吉爾,也就是所謂“本體”早已在某次魔術里被淹死,因為活下來的都是新複製出來的“安吉爾”。所以才會有結尾處,他對法隆說“你不懂那種感受,你不知道自己會被淹死還是活下去”,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每次表演都要帶著親手處死自己的決絕與心理折磨。

而這一切對抗,比拼與折磨的開始都因為自負瘋狂的波登因為自己的偏執害死了安吉爾的妻子。之後安吉爾的一切痛苦,悲傷絕望,不過是來自他對妻子的愧疚與深愛。

他不會為了魔術而瘋狂,他不會為了欲望去冷酷。

他自始至終,悲傷無奈而又善良。

反觀波登與法隆,尤其是波登,簡直為了魔術喪心病狂。不惜傷害,自殘,偽裝,殺戮,欺騙。巧合的是,那兩個愛著他們的女人,早已察覺到了端倪,可他們仍自以為是而又自私刻薄的堅持偽裝,逼得薩拉自殺,另一個本愛他的女人,被他的冷酷傷害,在絕望氣憤後選擇離開。

安吉爾變魔術,為了維護心中所愛;

波登與法隆變魔術,為了金錢欲望和瘋狂。一個人要多么殘忍與自私才能做到這么無情的傷害。

所以我更願意把《致命魔術》當做一部科幻基礎上的倫理情感片。

它用有些殘酷的事實質問人們”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擁有與得到?“,

它問我們每一個人,你是否過於自私或是自負,把傷害當做理所應當,甚至是當成一種天賦與獎賞?

關於結尾,其實是一個開了個小口的開放式結局。以我的理解,安吉爾並沒有真正死亡,法隆打死的不過是安吉爾的又一個複製品而已。從一直把安吉爾當兒子對待的老人柯特的反應就可以推理出一二。

柯特從劇院走出遇見法隆時情感毫無波動,他對安吉爾”最後“的那幾句話也不像是訣別。所以我認為,報仇成功的安吉爾不願再進行這種無意義而又傷害不小的”魔術比拼“,於是聯合柯特,對著法隆,自以為是的法隆,進行了又一次的魔術表演。而且影片之前,安吉爾強調錶演場數似乎和這段有所呼應。

並且結尾處二人對峙的場景,是裝滿了安吉爾替身的水缸旁,所以我覺得這也在暗示,法隆開槍射殺的這個安吉爾也是一個複製品罷了。

”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是對每一個過於痴迷或貪心的人類的提醒。

無休止的欲望,只會帶來無休止的黑暗與悲傷。

表演終了,怎么想,全在於你自己的思想。

最後,再一次,致敬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