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南水鄉——錦溪游

家居中原,相對江南人來說,我就是一個地道的北方人。

北方人對江南的想像,總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神秘色彩。坐在旅遊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過的南國景色:滿眼的河湖交錯、水網縱橫、魚塘遍布,給人一個總體印象就是水,水!水!!遙想今日目的地——錦溪。她此刻就象一個披著面紗的女郎俏立於煙雨濛濛的白石橋邊在對著我們這群從未謀面的北人遙遙招手。

進入古鎮,遠遠就見一條長長的仿古長廊橫亘於湖面上,大紅的燈籠一路懸於廊檐,給水鄉塗抹了一縷鮮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園林風味一下子抓著了遊客的心,人們紛紛拍照留影。

我們沿著彎曲的石橋一路向她走進。

她很安靜,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靜謐中,沒有一絲那種過度開發的風塵味。

掀開她的歷史面紗。據志載,這裡“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暉盡撒江面,燦若錦帶,故名錦溪......”相傳南宋孝宗寵妃陳妃為避戰亂,來到這個美麗的江南水鄉。來到這裡,她就再也捨不得離開了,死後她就永遠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島有她安息的地方——陳墓。錦溪長期以來也被當地百姓稱為陳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鎮開發後,才正名為錦溪。

我們彎腰入坐於水鄉特有的烏蓬船,伴隨著船娘手中搖擼的吱嘎聲,我們居然也象游魚般穿行在有著四千餘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過走的是旅遊線路,先圍著湖中島——陳墓轉了一圈,然後向著水巷深處駛去。

健壯的船娘控船本領不錯。她們統一穿著藍地白花的外衫,頭帶斗笠,帽下耳邊各懸垂一串俗艷的粉紅毛線飾物,隨著搖船而來回搖晃。小船輕鬆通過窄窄的水巷、橋洞,岸邊的迎春綠叢枝條紛披下垂,似要探腰戲水,兩旁的古民宅保留著固有的風貌,枕河而居,廊橋下掛著涮的乾乾靜靜的拖把。真是讓人羨慕,因這水的緣故,這裡與北方有著很大的不同,比之北方的塵土這裡是纖塵不染。

信步在古老的青石路,循著老街的古道前行。那班駁的石橋、粉牆青瓦的老宅,古樸的廊街岸柳,無不臨水而居。巷水與湖水相通,靈動成這秀美的小橋流水。站在躬身河上的古橋,看著穿梭來往的手搖船,滿目青瓦白牆,我的思緒象這流水一樣綿軟而又悠長:千百年來,這小橋,這流水,這青石板依舊,只是已然物是人非。這裡就是北人夢裡煙雨中與知己共撐一把紅油紙傘漫遊過的地方吧?一個充滿感傷與憂鬱的地方......

古鎮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與南來北往的遊客摩肩而過。為著夢中的水鄉,今天,大家匯集在了這裡,共同領略這旖旎的水鄉風光。“守侯千年,只為今生與你檫肩而過”這種機緣是多么難得啊,而著一切皆因水鄉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寶貴,要好好珍惜啊。

兩旁的老鋪一家挨著一家,中間間或也有民居。導遊說這裡住著原住民,看來不假。小小的鋪面展示著民間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錢幣、古磚瓦......更多的則是糕點鋪、茶館,擺著土特產:五香毛豆、襪底餅、醬汁肉、各式南點.....刺激著遊人的購買慾、食慾。

我吃著酥酥的熱熱的襪底餅前行,眼光在兩旁的鋪面上忙亂的游移。在街角,看到一衣著簡樸的老人在賣剛從湖中打撈出的水紅菱,禁不住停下來問價,一問才1.5元/斤,我都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區裡的物價大家也都知道,這裡並未象別的熱點景區那樣商業化。我裝了一袋讓老人給我稱2斤,他提著稱一再的添加,常與菜場小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會缺稱的。有幾個遊客乘機嘗而不買,老人也默不做聲。我對錦溪的印象因淳樸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觀,再也不抱怨導遊未把我們領到聲明遠播的水鄉周莊了。

可惜我們是跟團游,不象自助游那么自在,未能在那臨水民居小客棧慢慢領會“人家盡枕河”的江南風韻。

中午我們品嘗到了在老街買的據說是沈萬三家傳的醬汁肉,那紅燒的肘子、豬蹄與北方的最大區別是甜,甜香中除盡了肉類的別味。而此時,我不禁又懷念起那甜香不膩的醬汁肉來。

想起了回味悠長的醬汁肉,想起了賣菱老人,想起了碧波蕩漾、蓮葉田田的湖水,還有那種細膩的水鄉特有的靜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