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學英語當作腦力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問題出在了方法上,按照日本語言專家七田真的說法,只有5%的人在學習英語時使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其餘95%的人使用的都是錯誤的方法。坐下來想一想,這也挺合乎邏輯,幾乎每個上過學的學生都學習過英語,可是在我們周圍英語水平真正高的人卻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都不幸成了錯誤的英語學習方法的犧牲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錯誤的學習方法在學生和教師中間流傳甚廣,至今還在深深影響著大家。

我們說,語言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技能!對於技能型的東西是不能像知識型的東西一樣來學習的,知識型的東西需要用“腦子”才能學好的,比如數理化,你必須動腦筋去“攻讀”,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法則才能搞清楚裡面的問題,否則肯定是學的稀里糊塗;但是對於技能型的東西,更多的時候需要的不是你動腦筋去“攻讀”,而是需要你化體力去“熟練”,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際操作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就拿開車來說,一個好的駕駛者必定是一個有著上萬公里甚至幾十萬公里駕駛經歷和經驗的實踐者,而絕不可能是一個僅僅牢記各種駕駛要領而沒有開過幾天車的理論家。

大家都明白,一個人要想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最好的方法是到以這門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去,要學英語就去英國或美國,要學義大利語就去義大利。為什麼說這種方法是最有效的呢?比方說你到了英國,在那裡你時時刻刻接觸的全是英語的東西,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你第一次接觸時可能沒有聽明白,第二次接觸時可能留不下多少印象,可是如果這個詞或這個句子英國人的使用頻率很高,你一天能夠聽到或看到十幾次,而且天天如此,我想只要是一個智力正常者都會自然能夠掌握這個詞或這個句子。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語言學習條件,但有一個問題很重要,絕不能把英語當作一門科學來學,絕不能像解答數學問題一樣解答英語問題,那樣你就步入了那95%的行列。英語是不需要“攻讀”的,需要的是“熟練”,要把學英語當作一個體力活,要儘可能多地去接觸英語材料,不管是聽的、讀的、寫的和說的,接觸的多了,實踐的多了,英語水平自然也會不斷提高。

把學英語當作腦力活,是大多數人的誤區所在!